3、乡村教师

在土谷子大山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学校叫土谷子小学。这个小学校和普通小学的概念完全不一样。知青到土谷子插队落户前,由于土谷子人口少,仅有大约30多名不同学龄的小学生,只有两个当地教师,小学校几乎无法开设全部正规的小学各年级课程。学校当时根据学生的年龄情况只能设小学一、二三,五年级(四年级因为人数不够,没有设立)学生想再续读就要到离村到20多里地的山下塔洼中学编班住校读书。

1976年,黄松峪公社加大了对土谷子文化基础教育的重视力度,对土谷子小学进行了教育资质整改,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公社给土谷子派出了有经验的青年教师接替了将退休的老教师,并启用了正在插队的知识青年参与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土谷子大队根据政策条件推荐选拔了王虹和王志燕两名女知青加入民办教师队伍,并给予民办教师资质待遇。随后又逐步增加了知青胡便琴、肖艺梅、曹鸿泽、岳娟同学成为了民办学校教师。

整改后,土谷子小学发生了瞩目的变化。由原来只有初小部的土谷子小学,变成了具有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土谷子学校,学生数量也增加到了40名。基本解决了土谷子大山里孩子上学的困难。土谷子大队对学校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学校的教室从过去的两间扩充到三间,扩展了操场的面积,重修了篮球场地,还用石头垒砌了乒乓球台。

土谷子学校的教学特点是具有浓重山区学校的特质,因为学生少,教学采用复试授课法,即一个教室里安排两个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同一时间教授两个不同年级的课程。例如,一年级和二年级安排在同一个教室上课,老师讲一年级课时安排二年级的学生做作业;三、五年级同在一个教室,老师同一时间安排两个不同年级的授课内容。一个教师要教四个年级的课,判四个年级的作业,处理四个年级的教学问题。

知青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对山村的儿童教育投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土谷子的艰苦教学条件下,在乡村课堂上充分发挥着知识青年的才智,把他们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和掌握的全部文化知识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

在土谷子知青老师们是一身多职,除了教学生语文、数学基础课之外,还在自然课中增加了土壤分析;在音乐课教学课程中,增加了文艺排列,认识简谱;在体育课中增加了篮球比赛和乒乓球训练。过去,山里的孩子很少走出大山,知青担当教师后,学校常带着孩子们下山参加公社教育系统的各种文艺汇演、体育比赛,让山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见了世面,培养了孩子多种多样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

知青进入学校不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实践后,土谷子学校的教学内容就从过去的识字、简单计算等低段位教育模式,提升为具有多学科、多内容具有合格资质的学校教育模式。

知青老师们在山村学校的执教过程中和山里的孩子结下了浓浓的情谊。她们爱山村,也爱山里的孩子。她们带孩子们一起勤工俭学上山打柴。孩子们用打来的柴火送到供销社换回1、2毛钱,然用这钱去买学习用具。

知青王虹和王志燕是土谷子学校第一批知青教师,学校离知青宿舍有五六里的山路,每天上完课,备完课再批改完作业后,天已很晚了。大山里的气候跟平原不一样,太阳只要落山就漆黑一片,只能听到植被的摇曳声,两个知青老师分别住在两个队的知青宿舍,摸着黑分头往宿舍赶。周围黑黑的,有时候连月光都没有,仅能凭着小路路面上的反光赶往宿舍。老乡们曾经传授给知青走夜路的技巧:黑的是泥,白的是路,亮的是水。记得有一次下大雪,晚上十点后才回宿舍,根本分不清是路还是雪了,王虹一脚踩空掉进了一个足有半米深的坑里,爬了很久才爬出坑。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年轻胆壮。曾经有个孩子接受能力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王志燕为了让孩子能够跟上学习进度,经常晚上摸黑走五、六里山路到孩子家里去为孩子补课。

虽然环境条件特别艰苦,但土谷子的孩子们对知青老师特别亲,深深地打动着知青们。每天知青老师的讲台抽屉里,都能塞满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山里的果木、核桃、栗子、白薯干等孩子们认为是最好吃的食品给知青老师。山里的孩子心灵纯洁,求知欲望强。

土谷子学校的校舍建在大队部,学生们住在土谷子方圆十几里的各个角落,上学要走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山路,中午还要赶回家去吃饭。冬天教室里只有一个火炉,学生们自己劈柴,生火取暖。孩子们珍惜学习机会,从来没见过他们迟到。孩子们上课听讲认真,作业工整,字写得都非常整齐漂亮。记得三年级有个下放到土谷子的所谓右派的孩子,因为父母公分挣得少,家境很穷,那个孩子衣服穿的很旧破,但是学习成绩特别好,对人有礼貌。还有一个叫扣儿的男孩子拔下自己身上穿的羊皮袄的羊毛,给老师作演节目的道具,这里的孩子心灵特别纯朴高洁。

当我们的知青老师要返城的前一天,孩子们知道她们要走了,都依依不舍。山里的孩子不太会说带有情感的语言,他们用清澈的眼神,不舍得望着临别的老师。有一个二队姓周个子长得比较高的女同学塞给王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王虹老师,你就要走了,我们舍不得你……。感动得让临别的知青老师泪流不止。

除了土谷子的孩子们,山里那些朝夕相处的老乡也和我们知青情深意重。村里针线活做的最好的贾春华姐姐给王虹做了一件蓝色卡机布棉外衣,那时候干一年的工分也就挣几十块钱,他们不富裕,但把最好的东西送给知青。一个叫李秀英的大姐,亲手给王红老师做了一双千层底儿的黑布鞋,还用彩色的花线做了一副带有图案的鞋垫,那双鞋垫是她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蕴含着千丝万缕的情谊。李秀华大姐正巧在山里打了一只山兔子,就用山兔子肉做了满满一锅兔肉丸子,用玉米碾成的大碴子做成米饭,依依不舍地为王虹送行。每当想起这些感动的往事,王虹就要落泪。

土谷子的知青老师与山里的孩子们融为了一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回忆起那段纯洁的乡村教师生活,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我们觉得那段时间真的芳华灿烂,青春无悔!

知青回忆录第一章(北京大山顶上知青点的故事)(1)

图16:土谷子学校旧址

4、 赤脚知青医生

当年的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相当于农村的秀才。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就顺理成章成了农村赤脚医生的首选对象。

也许现在的年轻一代听到赤脚医生这个名称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在我们插队的那个年代赤脚医生是人人皆知。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出现的名词,是中国卫生医疗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产物。他们是在乡村中没有列入医生正式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当时赤脚医生的来源主要是:

1) 医学世家传人;

2) 回乡务农的高中毕业生;

3)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土谷子大队从我们第一批知青中选拔了两名知青担任了土谷子大队的赤脚医生,一队女知青甄秀荣和二队女知青于桂珍。她们被派到公社卫生院培训实习了一个月后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可以简单的处理治疗常见病后,就回到了土谷子开始为乡亲们治病疗伤了。在大山里乡亲们一般生了病是不可能下山去公社卫生院或者县医院找正规医生治病的,除了因路途太远外,即使是去了也很难负担的起医疗费用。因此,山里的老乡们就特别敬重这些年轻的知青赤脚医生,把她们当做是救命恩人。实际上她们看病的诊疗设备就是药箱里的几根银针、注射器、纱布、消炎等常用药物和一本当时赤脚医生人手一册的《赤脚医生手册》。

在大山里当赤脚医生特别的辛苦,药箱从不离身。白天除了给乡亲们治病,自己还要上山采药、制药以及知青们一起参加劳动。土谷子的老乡家不像平原地区那么集中,零零散散的分部在几平方公里的大山里,每到一家至少要走半小时,多了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特别是夜里,不论有多晚,是什么天气,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都要一刻不能耽误随叫随到去老乡家出诊。乡亲们把她们当亲人,她们也从没辜负乡亲们的期盼。

山里的晚上,只要你看到山上晃晃而过的手电光,就十有八九是甄秀荣或者于桂珍两个知青赤脚医生在出诊的山路上。她们都是18岁的城里姑娘,深更半夜一个人在大山里漆黑的小路上独行要有多大的勇气呀。现在回忆起来,她们自己都佩服当初的自己。

1975年的冬天,北京日报对土谷子知青赤脚医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并登载了她们出诊深入老乡家为乡亲们做农村常见病普查的照片。

知青回忆录第一章(北京大山顶上知青点的故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