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真实情况(竹林七贤的荒诞行为背后的缘由)(1)

公元262年秋,一位犯人即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行刑。临行前,他面无惧色,一如平常他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斧了一曲广陵三琴声作伴便慷慨赴死。这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人正是魏晋明示。嵇康,嵇康的死,了却了司马昭的一块心病,他自以为终于除掉了以嵇康为首的文人团体,但他没有想到文人们的思想通过诗词,通过歌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一代人的思想风向标。这些时代的弄潮儿便是竹林七贤,竹林闲适的趣闻轶事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多数人对其思想内核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更是知之甚少。接下来的讲解将为你打开了解竹林七贤的大门。书籍的讲解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带你走进竹林七贤,了解竹林七贤的由来。第二部分我们一起赏析竹林七贤的作品,解析他们的思想主张。第三部分,你将了解竹林七贤荒诞行为背后的缘由,以及他们的精神内核。

竹林七贤真实情况(竹林七贤的荒诞行为背后的缘由)(2)

首先看看第一部分,什么是竹林七贤,这个团体又是如何诞生的?三国鼎立时期各方势力轮番角逐,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政权更迭速度极快,土地上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为了生存,百姓不惜铤而走险,从事不法勾当,许多最后家破人亡,百姓苦不堪言,但是统治者却纵情声色,奢靡无比,让天下文人志士颇为不齿。曹魏末期权臣司马氏掌控实权,打着礼贤下士的名号,为自己招揽贤才,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同时他们对于反对自己的文人却心狠手辣,经常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肆诛杀异己,手段之残忍让天下文人雅士惶恐至极,战战兢兢,朝堂刀光剑影,性命难保。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怎样才能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呢?他们中的有些人想通了,与其在尔虞我诈的斗争中成为别人的棋子,不如寄情山水,做以天地为家的自由鸟。他们就包括阮籍、嵇康、山涛、刘玲、阮贤、向秀、王荣这七位风流名士,也就是后来的竹林七贤,这些志趣相投的名士常以嵇康的居所为中心,在太行山南面的竹林中相会,这也是竹林七贤名号的由来。根据静书的记载,七贤中嵇康擅长弹奏古琴,阮贤善弹琵琶,每每竹林集会时他们都会弹奏进去,旷世奇曲广陵散,便诞生在这片竹林里。刘玲和阮琪爱饮酒作乐,在竹林中游玩不醉不归。山涛和王荣是忘年交,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向秀内敛,脑中自有一派哲思。竹林贤士一头扎进大自然中,唱歌抚琴吟诗作对,大谈老庄哲学,兴者来了还会肆意饮酒,执着喝醉福岛,他们用放浪形骸的行为向荒唐的社会发出了无声的控诉。也正因为他们这种但坐看云起时,不闻妙与世的精神,成为了大家追捧的对象。他们虽然因为志趣相投聚在一起,但在思想上却并不完全统一。大家饮酒作乐后,互相批评争辩是常有的事。其中一派以嵇康、阮籍、刘陵、阮贤为代表,主张老庄之学。另一派则以山涛王荣为代表,虽然同样崇尚老庄,但同时又早已如数剩下一派以向秀为代表,主张教派应该与自然相结合。

竹林七贤真实情况(竹林七贤的荒诞行为背后的缘由)(3)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部分,让我们借助竹林七贤的作品来了解他们的思想主张,嗯嗯先来看看以嵇康为首的老庄思想,所谓的老庄学就是玄学,之所以称作玄,源于老子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深奥又奇妙,是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他虽不易理解,但参透它就参透了宇宙万物。你可能会问宇宙万物都是自然学科,有迹可循,并不玄妙。要知道在一个自然科学还没有成为系统学科的年代,文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与思考是多么珍贵,救助转机写的大人先生传里提到,刑不复而居不除,求乎大道而无所欲。先生以应变顺河天地为家,运去是颓然独存,大人先生云游四海,不拘小节,常常以天为背以地为床,随遇而安。有人就出来质疑君子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像大人先生这样披头散发,远离君子,居住在最贫苦的地方,实在不可取,先生继续探讨天地之勇,顾非世俗之所急,天地的永恒,哪里是常人思维可以理解的,人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为伴,逍遥自处,转机借先生之口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世间万物与人类共生共存,浑然一体,而人类只不过是当中渺小的一员罢了。可以看出老庄之道是希望人们出世,亲近自然,但妻贤中的山涛和王荣绝对称不上是出世的人。事实上妻贤中只有这两人在离开竹林后主动拜官,他们在时局动荡时选择出事,在叛乱结束后选择入市,思想上既有老庄的影子,也有无数的痕迹。儒家思想是入世之,道教的是如何安身立命,治国齐家。晋武帝年间大臣牺牲丧母,将母亲埋葬在房屋后墙空地上,被群臣批评不下。山涛得知牺牲是因为家境贫寒,没钱买车马运送灵柩,才不得已临时将王母葬在院墙后,便上书陈情,敬武帝,用词情真意切,但也十分谨慎。不允许到了西晋年初,朝廷形势险峻,群臣争权夺利。此时山涛已近80高龄,他洞察时局决定告老还乡,在他写的上告退,书中多用舆情奇听等字眼都可见他深谙儒术,擅长以低姿态与皇帝周旋,行为举止渗透有无数仁义礼智的思想。在这7人之中还属向秀的思想最为特别,它不仅肯定了人天性中的自然成分,还在人人否定明教的大趋势中,大胆肯定了明教中的精华部分。所谓明教源于儒学,是就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的一整套限制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规矩,这套规矩不仅繁杂,而且还特别严苛,规定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还要求人严格控制包括吃在内的一切欲望。到了魏晋时期,明教几乎成了人人批判的存在,例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就非常排斥鸣叫,但向秀却认为凡事不能一竿子打死,他在难养生论中说到,人生来便有感情,所有的欲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应该违背人的本性去抑制他,但是同样也不能完全不克制,任由欲望腐蚀君子的品性,向秀调和了明教与人自然天性中的矛盾,将两种思想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了道家的情怀,也展现出了儒家的理性。由此可见七贤们其实思想各异,但为何后世却将他们合并成一个精神符号称之为竹林七贤呢?这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有一个精神内核,这个思想内核是什么?又是怎么产生的?有何时代背景因素在影响?

竹林七贤真实情况(竹林七贤的荒诞行为背后的缘由)(4)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三部分,你将了解竹林七贤荒诞行为背后的原因,激起精神内核,嗯自前以来,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汉朝,董仲舒大兴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忠义理校的入世思想,成为了官方盖章认可的正统思想。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却一落千丈,玄学异军突起,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竹林七贤的玄学文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文化大动荡呢?所有历史事件的成因都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影响。自汉末以来,相继发生了董卓之乱、张角起义等事件,紧接着便进入了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的混战时期。到了晋朝三国终于归一,但平静的局面并未维持多久?八王之乱五胡入华等事件,又在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上再掀波澜。近百年的时间,战乱一直盘旋在这片土地上,在民间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堂上名士们朝不保夕,如履薄冰,生活的危机4伏,生命的脆弱激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探讨,对人生的幻灭感也自然而然孕育出了遁世的玄学思想。同一时期,儒学的日渐示威也间接推动了玄学的发展,捍卫魏晋两次所谓的禅让事件,使儒学跌落神坛,国家的传承不再名正言顺,造反势力日益壮大,有些竟然也反叛成功。种种违背大义的现象是儒教教义受到质疑。阮籍便是经历过两次禅让事件的人,他眼睁睁看着司马氏、朱曹爽废齐王,杀高贵襄公。权贵们用儒学的儒教作为统治工具,宣扬他歌颂他自己呢却不忠不孝,所以阮籍非常排斥鸣叫,转而提倡道家的自然之论。不难看出对权威的挑战呢正是竹林七贤的精神内核,这些超越常理的行为举止,一方面是为了避祸,不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立身不做政权棋盘的棋子。例如嵇康就曾为了拒绝司马师的政治联姻,鸣鼎大罪60多天,直至司马氏放弃念想,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战队,就要被逼迫着做出有损君子品性的事来,全身而退,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再例如刘玲,他纵情放达,不拘礼法,最久的时间竟比清醒的时间还多,他也曾在九德颂中描写了一位为酒事物的大人先生,这位先生被众贵族朝臣们群情激奋的批判,品行不端,但他也只是静静的喝着酒,看着朝臣们就像看着渺小的虫子一样可笑,这也正是刘玲对当朝的案例讽刺他自身有旷世才华,但即便看着这些才华白白被埋没,也不愿为权贵所用。竹林七贤在泥潭般污浊的世俗中坚守着难能可贵的人性光辉。嗯狂妄荒诞,肆意放纵。竹林七贤不但是社会的一块反骨,更是时代的觉醒者。如果我们透过七贤精神的视角审视当下,他还能带给我们什么别样的思考呢?

竹林七贤真实情况(竹林七贤的荒诞行为背后的缘由)(5)

想一想,如果竹林七贤生活在现代,那么他们大概率会随遇而安,不关心房价,不在乎工作,把内卷所带来的压力抛诸脑后,只顾自己的身心快活,有没有感觉这个画面很熟悉?这说的是不是很像当下的躺平文化,听见竹林七贤用怪诞不羁的行为挑战权贵的故事后,你会不会想起那个端坐在办公楼内,只能在幻想里云游四海的自己。打工只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的马拉松从来不是看谁冲的最快,而是看谁走得更远。所以我们不妨慢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力量,学会在面对工作时不焦虑,不盲从,明天的太阳仍会照常升起,明天的工作也会如约而至。到那个时候,你还会考虑做一颗不肯拧松的小螺丝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