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旧时人们会在灶台上面放一口锅,锅内放上一个油碟,油碟内装满食用油,并放入一根灯芯,在做完晚饭之后点上灯,摆上一些供品,一直烧到灯油燃尽熄灭为止,意在祭祀灶神爷,祈求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起源是什么呀(春节话年俗之正月十三)(1)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起源是什么呀(春节话年俗之正月十三)(2)

正月十三又叫“阎王祭”、“杨公忌”。除了要点灶灯、吃汤圆、吃豆腐、吃粑粑之外,还有一些禁忌。相传,阎王本来有13个儿子,但是他脾气暴躁,说话从不忌讳。他与别人打赌,说自己有十三个儿子,就算一个月死一个也死不完。结果,他的狂妄惹恼了天帝,每隔28天就死一个儿子,而最后一个儿子正好死在正月十三这一天。所以,古人认为,正月十三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日子。这一天有很多禁忌,比如:忌出远门,忌打雷,忌与人发生争执、忌探望老人和病人等等。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起源是什么呀(春节话年俗之正月十三)(3)

【民俗传说】

滚龙灯: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华灯初放时,龙灯开始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起源是什么呀(春节话年俗之正月十三)(4)

吃汤圆:“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又一旧习俗。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其实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大街,三扒两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烟地三五成群地急着跑到街上去看花灯了。

十三忌日:传说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也被人们称为“杨公十三忌”。古时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有13个儿子,而他的邻居一个儿子都没有,然后他经常在邻居面前显,他的邻居在与他争吵后,说到:“不要嚣张,人有旦タ祸福,你的儿子不一定能够活地长久。”杨公笑着说到:“我有13个儿子呢,我什么都不怕,就算老天一个月收走我一个儿子,还能留一个儿子为我送终的!”没想到,事情就是那么凑巧,后来杨公的十三个儿子全部死掉,只剩下他自己,老年凄惨。人们都说,杨公的遭遇都是他应得的。十三这个数也被认为是个不祥之数。凡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农历十三这一天,甚至这一天成为百事禁忌的一天。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起源是什么呀(春节话年俗之正月十三)(5)

作者简介

马振林,男,河南社旗县人,70年代生人,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社旗县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