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谷咨询2021-07-03 08:00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1)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2)

王家文化大院位于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含“会州博物馆”“戏曲文化展览馆”“民俗文化展览馆”“会州图书馆”“红军长征纪念馆”。创办者是王东良、王琳夫妇。

王东良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红堡子村的第一位大学生,1983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甘肃省体育专科学校、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国家体育总局亚高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级课题和六项省部级课题,主编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五十多篇,科研成果获得过“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的兰州国际马拉松项目社会效益显著,受到兰州市政府的表彰。

红堡子村王氏家族先世籍隶陕西泾阳,为当地望族。明末定居红堡子,距今近四百年,耕读世守,孝友可风,清门宿望,乡里仰之。

王东良先生的天祖王在位、高祖王瀚,关怀乡梓,乐善好施,济困扶危,慷慨好义,颂声遐举。清同治年间,匪乱频发,当时左宗棠奉旨征剿,令部属徐、吕二军门平乱,驻兵红堡子,王在位公为平靖地方考虑,倾其家藏白银五百两,粮食一百八十石以助军需,二军门钦其义举,奖以六品军功。并念其关怀桑梓,而且晓习军事,给两台劈山大炮,抬枪四杆,委以组办乡勇团练之任,充蓄防匪,屏护梓里。在延续十多年的回乱中,因有王在位组办的团练护佑,红堡子是靖会两县为数几个未被攻克的堡子,堡内避乱的当地百姓数百人得以免遭荼毒;非乱平定后,每遇荒年饥馑,王在位公常以钱米救济灾民,赖以存活的人口很多,至于焚券燔契之事、设棚施斋之举不可枚举。清宣统元年,地方三百多人钦佩他的品行,呈奏请以“耆寿硕德”旌表五品封典。

民国十八年,甘肃大旱,饿殍遍野。饥民听闻红堡子有王氏富户,便蜂拥而至。王瀚、王裕龄开仓济贫,在街道两旁设灶炊饭、赈济灾民;并动员村民推磨碾米,维持秩序,全活灾民甚众;次年灾民返乡,春耕无籽种者。王瀚、王裕龄慷慨施助,四乡百姓感念王氏全活性命之德,为王瀚、王裕龄先生树立石碑一块,上刻“雪中送炭”“一方保障”。

1936年9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等八人来到红堡子,与当时红堡子地方武装团总王瀚接洽,商谈红军进驻红堡子事宜,因王瀚早在“靖远兵变”前后,就与许多地下党员过从甚密,了解我党的主张并参加过靖远地下党领导的许多革命活动,具有进步思想。所以当杨尚昆等说明来意后,王瀚力排众议,打开堡门迎接红军。并向红军捐资三千银元,二百多石粮食,并送给红军一批枪支弹药。

为传承家风,服务乡梓,公元2000年开始,王东良王琳夫妇发扬祖上乐善好施、急公好义、关怀桑梓、造福乡里的精神,自筹资金,以自家旧居为基础建设文化大院,历时20多年,累计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成了以会州博物馆、红军长征纪念馆、会州图书馆、戏曲文化展览馆、民俗文化展览馆为依托的文化大院,因在王氏旧址,故称“王家大院”。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3)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4)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5)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6)

王家大院立足当地,传承传统文化,敦厚村风民俗,活跃文化生活,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做了许多工作。

一、传承家风、牢记家训,以书结缘服务乡梓。王氏家族秉承“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的家训。在清代、民国曾两次兴办私塾和学堂,课读子弟,惠及乡邻。受家风影响,王东良兴办王家文化大院,以会州图书馆为依托的农家书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面积300多平米、藏书15万余册、年借阅观影2万余人次的规模,先后荣获全国“书香之家”、中国阅读行动——乡村领读员、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甘肃省“耕读人家”等殊荣,王琳被评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二、重视载体、聚集藏品,建设乡村文化中心。王家文化大院依托图书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红堡子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孝道文化讲习堂。大量征集农耕用具、剪纸、戏服、道具、脸谱、乐谱、剧本、海报等非物质文化载体,现拥有各类藏品一万多件(套),不只限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览,还成立戏曲文化艺术团,组织传承演唱秦腔等优秀戏曲文化,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文化科技学习,乡村旅游接待等多功能的乡村文化中心。

三、邀请专家、开展培训,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组织农技培训是王家文化大院深受村民钟爱的主要原因。多年来,文化大院根据农村读者和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村民的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农家书屋的现有条件,建立了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基地,先后聘请甘肃农科院和甘肃农业大学的瓜果蔬菜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农产品储藏加工研究所、林果学院等院所专家教授,来农家书屋开办讲座和交流指导农业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2018年在郭城驿镇主持举办养殖种植技术培训班,全县近百名农民参加,与多名专家互动交流、实地考察。2019在农家书屋成立了农科院和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教学实习基地,着力发挥农家书屋的阵地平台作用,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文化滋润和智力支持。

四、稳步延伸、拓展功能,提升大院服务效率。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发展,王家文化大院藏书种类由单一的纸质图书扩大到电子图书和电影胶片,收藏品种由传统读物发展到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等,书屋由最初的村民自主阅读学习场所发展成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和在农家书屋建立农业科技转化基地,书屋的功能也由为村民提供图书借阅扩展成村民开展健身、文娱活动、传承剪纸刺绣、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探索“农家书屋 ”模式,推动农家书屋向乡村学校延伸,支持帮助周围的学校和村社、建成校园和村社书屋,做到了读者在哪里,书屋阅读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满足村民学习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要求,农家书屋成立了乡村剪纸刺绣及手工艺小组,注意剪纸刺绣及手工艺方面的图书史料的收集,常年不间断的举办展览和表演活动,先后多次聘请国家级及省级非遗传承人来农家书屋讲授和指导,大大提升了书屋使用效率。

王家大院的历史,承载着王氏家族百年“积善行德”家风;王家大院的传统,凝聚了王氏家族“耕读传家”文化;王家大院的收藏,浓缩了乡村千年变迁的历史。王氏家族当年创办学堂重视教育的义举,已演绎成“造福桑梓”的大爱惠及乡民;当年扶弱救苦的家风,已成为群众的口碑,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当年“开门迎红军”的深明大义,已形成“红色文化情结”在这里传承。

值此建党百年,王东良夫妇从馆藏的1000多种五万多册杂志中精心挑选出100多种10000多册,从近10万本党报党刊和出版物中挑选出5万本布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梦想终将绽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