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五姐妹留在宫中(林妹妹住碧纱橱)(1)

《宫闱习伎图》中的碧纱橱

尽管立秋已经一周,但最高气温持续徘徊在三十几度,依旧让人热得遭不住。还没出“三伏”天,无论高温模式是“蒸煮”还是“烧烤”,许多人都离不开凉风习习的空调。

那么,古人是如何纳凉的呢?上周我们介绍了瓷枕、象牙席、冰鉴、冰窖等纳凉神器,其实古人的智慧和脑洞不止于此。酷暑之下,必有智者。

你可能不会想到,古人穿着人字拖,住着清凉殿,抱着竹夫人,再来一碗冰酥山,这个夏天过安逸了。

唐玄宗造“空调房”

宋氏五姐妹留在宫中(林妹妹住碧纱橱)(2)

南宋刘松年《罗汉图》,大红人字拖扯眼球

炎炎夏日,下班回到家中,甩掉密不透风的皮鞋,换上款式各异的凉拖,一阵透心凉心飞扬的惬意,从脚底涌向头顶。如果你足够洒脱,穿着拖鞋下楼倒垃圾、在小区散步也未尝不可。不仅千里之行,就连避暑纳凉,也始于足下。一双合脚的凉拖,就能带来全身的放松和凉爽。

《说文解字》记载,“拖,曳也”。清人徐珂进一步解释,“拖鞋,鞋之无后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轻便也”。象征着自由、随性的人字拖,又称夹趾拖鞋,仅在大脚趾旁有所固定,一直是年轻人和时尚界的宠儿。不过这种时尚时尚最时尚的人字拖,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著名史学家吴钩根据图像资料考证,最迟始于宋代,僧人就开始流行穿人字拖了。

南宋民间画师周季常、林庭珪历时十年为明州惠安院绘制的《五百罗汉图》,就可以找到僧人脚踩人字拖的图画,而且还不止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刘松年绘制的《罗汉图》,头光罗汉面相怪异,表情幽默,双手持杖,惬意地坐于屏风前的藤墩之上。引人注意的是,他竟然光脚穿着一双“人字拖”。还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10幅南宋金大受所画的《十六罗汉图》,其中的数位罗汉均穿人字拖,甚至有两位罗汉的侍者也穿着人字拖。

在刘松年绘制的《罗汉图》中,罗汉所穿的人字拖简洁精美,具有三根红色系带,其最高端嵌了一颗宝石,宝石周边还镶有花边。如果将图像放大,人字拖的鞋底有多重弧形,看上去十分合脚。造型夸张的罗汉,与手持经书、弯腰求教的年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年轻人带袜穿着一双编织得较为精致的草鞋,也与娇艳的人字拖形成对照。

这种“人字拖”可能起源于印度,然后传入越南,而后随佛学与僧人传入宋代的中国。南宋时期,广西官员周去非还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在《岭外代答》一书的《皮履》中,记载了交趾(今越南)人穿的两种皮拖鞋:一种是以皮为底,中间有一个一寸多长、带骨朵头的小柱,用脚趾夹住行走;另一种具有十字形的红皮,倒置其三头安在皮鞋底上,脚穿起来就走。

周去非认为这些皮拖鞋的形状,和画中罗汉穿的人字拖相似,是闲居时所穿。他还在此书的《故临国》中描写,故临国(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相邻)人也穿着红皮拖鞋,也和画中罗汉所穿的一样。

《红楼梦》里的碧纱橱

宋氏五姐妹留在宫中(林妹妹住碧纱橱)(3)

宋《槐荫消夏图》(故宫博物院藏)

夏日燥热,最渴望一夜到天明的酣畅,于是,古人的另一件神器闪亮登场——碧纱橱。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里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她躺在碧纱橱里枕着瓷枕,凉快得全身通透。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里,名门望族的奢华生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贾母房中的碧纱橱就是其中之一,能否睡在碧纱橱,甚至成了是否恩宠、地位高下的风向标。

对于不少红楼粉而言,第一次注意到“碧纱橱”,应该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被贾母安置在自己房中的碧纱橱里。而宝玉住在黛玉的碧纱橱外,宝黛间就有了青梅竹马的条件,“宝玉和黛玉二人亲密友爱,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瑞芳做过研究,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有贾元春、史湘云、薛宝琴、王熙凤住过贾母的碧纱橱,这些人的地位显而易见。

那么碧纱橱究竟长啥样?中国近代学者启功描述,“碧纱橱——帏幛一类的东西。用木头做成架子;顶和四周蒙上碧纱,可以折叠。夏天张开摆在室内或园中,坐卧在里面,可避蚁蝇。”有人推测,碧纱橱真实的样子是在室内隔断出来的、笼罩着一层薄纱的凉榻。

从古人的一些诗文中,我们可以推测,碧纱橱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放在贴近户外的地方,不仅纳凉,还能驱蚊。例如唐代司空图写的“尽日无人只高卧,一双白鸟隔纱厨”。为了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以诗为媒,对月当歌,古人大多将碧纱橱放在靠近荷塘、回廊、水阁、庭院的地方,营造一种“床前明月光”的感觉。

平民百姓与竹夫人

宋氏五姐妹留在宫中(林妹妹住碧纱橱)(4)

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不管是造个清凉殿还是买个碧纱橱,成本都过于奢侈,因此他们发明了“竹夫人”——一种由青竹编成柱状镂空的物件,放在床头抱着入睡,或把脚搁在上面祛暑,用法与现在的抱枕类似。

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有对竹夫人的描写。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出过出这样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竹夫人。虽然,对于这首诗是否为曹雪芹原作尚有争议,但“恩爱夫妻不到冬”一句,看上去颇有深意。

《聊斋》里面有个故事叫《张鸿渐》,其中重要道具也是“竹夫人”。男主张鸿渐是个书生,落难时为狐仙所救,一时人妖情未了。但这书生早已婚配,还算良心未泯,他一边贪恋狐仙的美貌,一边又念及结发妻子和儿子,两头都舍不得放弃。狐仙大发醋意,为试他的忠心,就变幻成书生的糟糠之妻,结果发现书生内心深处还是更爱老婆。狐仙于一气之下现了原形,书生大吃一惊,本能地去寻找床上的儿子,原来只是个竹夫人。看完这个恐怖故事,后背一阵清凉。

“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陆游在《初夏幽居》中提到的“竹夫人”,听上去有一些暧昧的粉红色味道。为何这件竹篾编成的器物要叫个“夫人”呢?从它的用途上分析,它是伴人入眠的“枕边人”,也可以让单身狗抱着入睡。那竹篾贴着皮肤带来丝丝凉爽,中间镂空的设计又可以进行空气交换,这么看来,竹夫人还比真夫人更凉快呢。

关于竹夫人还有个好玩的故事。话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天宁寺,听闻百姓传言这里有个住持,在外讨老婆。乾隆微服私访,当面向住持求证:“大家都说你有生活作风问题。跟朕说说,你有几个老婆?”

谁知这住持面不改色,回答说:“两个。”乾隆没想到,这住持招认得还挺爽快,便接着问:“两个老婆都是谁呀?”住持才幽默回答:“我夏天睡觉抱着‘竹夫人’,冬天身边常伴‘汤婆子’,可不是两个老婆么!”乾隆转怒为喜,为他的机智点赞。

吃冰酥,喝荔枝膏

宋氏五姐妹留在宫中(林妹妹住碧纱橱)(5)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怀抱酥山的仕女

在成都,没有吃过冰粉,就不算过夏天。成都的冰粉嬢嬢还在综艺节目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冰粉中的“爱马仕”,还是嬢嬢利索的嘴皮子,都制霸全场,圈粉无数。

那么在古代的夏日,没有冰粉,也没有冰淇淋,古人渴了有什么冷饮喝吗?当然有了。《楚辞·招魂》记载:“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由此可见,早在战国时期,楚国人早就知道,加了冰块的米酒,喝起来更加醇香、清凉。除此之外,古人还有叫做“酥”的奶制品,口感类似冰淇淋。

千万别以为冰淇淋是个舶来品,它可是地道正宗的“中国造”。大名鼎鼎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个好吃嘴,他在中国品尝到这一美味了之后,将这一发明带回了欧洲,才有了现代的冰淇淋、刨冰。其实,早在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经开始享用“酥”这种美味了。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详细介绍了酥的制作工艺,原材料是牛、羊、马奶,可能味道和今天的黄油、奶油很相似。

宋氏五姐妹留在宫中(林妹妹住碧纱橱)(6)

竹夫人

在丰衣足食的唐代,人们变着花样做酥,不仅有动物奶油等天然材料,还添加了糖、蜂蜜调味,再加上采冰、冰镇技术的成熟,冷冻之后的酥,就已经有了冰淇淋的雏形。唐代壁画的宴饮场景中,堆叠成小山状的“酥山”,上面还要点缀些水果、花朵做装饰。

到了市民经济更加发达的宋代,市井街头卖冷饮的种类也更加繁多。比如在北宋首都开封,许多流动小摊一到夏天就开始卖酸梅汤。南宋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也记载“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各色冷饮。据说,南宋临安街上主打“雪泡梅花酒”,就是在梅花酒里添加冰块,而且这种冷饮店在夜市上十分火爆,卖到三更才打烊。

清末开始流行“荷兰水”,口感与大家常喝的汽水相似。清末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如柠檬水之类皆是。”能工巧匠把荷叶绿杆做成了一个吸管,颜值蹭蹭上升,入口丝丝清凉。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房井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