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中腹地大城县,有一个古老的村落——七女村,依凭县里特色明清仿古家具制造产业,兴起红木鸟笼产业,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产销基地。

七里店最大的古村(廊坊大城七女古村)(1)

做工精巧的大城红木鸟笼。

3月25日,春日的阳光洒落在这个不起眼的村庄,记者走进村民邱大伟家,一个个精巧的红木鸟笼挂在屋檐下。该村不远就是龙冢村,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巡狩驻驿于此,幼子亡藏之”,称为龙冢;为显皇家威仪,“左村出童男,右村出童女”各七以殉葬,七女村因此得名。村委会主任邱友臣告诉记者,村里三百多户人家,以种地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天津传过来鸟笼制作手艺,逐步发展到三十多个作坊,从业人员二百多人,村民们制作的红木鸟笼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五六百万元。

邱大伟今年35岁,他的爷爷就是木匠,父亲也通斧凿,受此影响,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做鸟笼了,算村里较早从事。他与发小好友联手,四五个人的小作坊,每年做出中低档鸟笼几百对、高档定制鸟笼百余对,小日子过得也很滋润。说起鸟笼的制作来,邱大伟驾轻就熟,选料(小叶紫檀、黄花梨、乌木等)、开料(切割,拉丝成直径1.8毫米的笼条)、成型(煮、烤、粘,以及打孔、抛光),做后组装,一组鸟笼用时两周左右。

七里店最大的古村(廊坊大城七女古村)(2)

邱大伟精心制作红木鸟笼。

记者眼前的红木鸟笼足球大小,分圆型、方型两种,分为笼钩(黄铜材质)、笼条、门花、笼盘(可抽出的粪垫),笼内配食罐、水罐(五件套、三件套),里面的站杠用花椒木,对鸟爪有洁净、消毒的作用。鸟笼的源起于明清,从皇家贵族“提笼架鸟”到市井百姓休闲嗜好,透着日常起居的文化范儿。国内的鸟笼多是竹片材质,大城红木鸟笼属北派鸟文化,增添了稀缺与尊贵,且材质坚硬、可加工性强,经过蒸、盘、定型、矫形等多道工艺,接口不留痕迹,手感光滑,兼具高古、华丽、大气之气韵,更受文玩藏家钟爱。红木鸟笼做工精细、匠心独运:笼钩呈龙爪造型,中嵌葫芦寓意福禄,四个龙角为蝙蝠造型,加上笼门的一只,取“五福临门”的吉祥之意……

冀中小村农人的谋生技艺,也蕴含着丰富的匠人精神呢!

(文图/燕都融媒体记者庞永力 通讯员金胜利 刘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