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攻入京师、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随即分崩离析。恐怕就连崇祯帝本人也没想到,这个从兄长手中接过的王朝会如此迅速的在自己手中迎来终结。而彼时作为底层快递员的李姓青年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坐在北京的龙椅上。这一切都还要从天降灾祸开始说起。

《明史》:"(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怎样看待明末(明末的烂摊子谁来背锅)(1)

一场人类有史记载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拉开了天灾的序幕。而后三年中大大小小的余震不仅将伤亡人数上升到百万,其带来的一系列次生灾害更是致命:黄河、渭河决堤,大水冲垮城墙,绵延千里;农田遭受的毁灭性打击加上气候的变冷扩大了饥荒的范围;横尸千里带来的瘟疫无情的肆虐……

时间转到天启、崇祯年间,好不容易熬过了地震,又赶上水旱灾。1621(天启元年)-1644(崇祯末年)全国各地单是水灾就有374次;1627年(崇祯元年)开始,席卷全国范围的旱灾降临,并持续了十数年。

随着气温下降导致种植环境的改变以及张居正的土地改革,被土地兼并搞到崩溃边缘的华北地区农民为了生存以及有足够的银子来交税,纷纷从小米改种小麦。农谚曰:"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小米)。"从口感和产量来说确实小麦更胜一筹,但小麦抗旱能力弱啊,一场大旱,死伤过半;几场大旱,颗粒无收。再加上自崇祯八年到崇祯十四年间频繁泛滥的蝗灾、鼠疫。《明史》:"(崇祯十三年)自淮北至畿南,树皮食尽。"当中原白骨千里、易子而食,野菜、树皮、观音土……当百姓连最后一口都没得吃时,造反就是必然。

大明,气数已尽。虽说如此,但大明这艘巨舰沉没的真正原因却不在于天灾。

怎样看待明末(明末的烂摊子谁来背锅)(2)

明思宗朱由检

《老子》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伤筋动骨尚且要百天,更何况是医治一个国家。崇祯虽说有光复大明之心,却无重振天下之才。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崇祯可以说是完美的避开了所有要点。其浮躁多疑,在位17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其好大喜功,使得他在面对歌功颂德的东林党人毫无抵抗力;其急于求成,使得他不加详查便轻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夸大说辞;其优柔寡断,明明手握精兵铁骑,面对农民起义军却时剿时抚;其畏首畏尾,前脚授意陈新甲秘密与皇太极议和,后脚就将议和的责任全推给了陈新甲,来了个斩首示众……

对于从小被当成闲散王爷养着、17才赶鸭子上架的崇祯帝来讲,在内忧外患俱在的情况下,让他大发神威的逆转乾坤实在是强人所难。不过,刚登基便以雷霆之力扫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这一手着实赚足了声望与民心。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此举所却是利弊双全。

宦官因为特殊的原因,天生就是外臣的对立面,他们要想平步青云,只能靠皇帝。当阉党还在时,魏忠贤等人代表的除了自己本身的私利外,同时代表着皇帝的利益。而东林党因为核心成员多为江南大户,他们代表着地主与商人群体的利益。阉党与东林的斗争就是两个利益集团的碰撞,两相制衡,方可避免一家独大。

怎样看待明末(明末的烂摊子谁来背锅)(3)

魏忠贤(金士杰 饰)

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是导致明末衰落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代表消灭其中一股势力就能天下平定、海晏河清。事实也如此,斗倒魏忠贤之后,东林党势力迅速膨胀,一波清算很快到来。凡是非东林党的人都被打上了阉党的标签,就连之前作为东林党友军的袁崇焕都收到了不小的波及。自此,朝堂之上东林的话语权变的空前强大,就连皇帝也时常受制于东林。就这样东林党不断扩大,吸收了大量成员,然而愈发庞大的群体并不能保证思想的纯洁统一。当权力不再受限,野心也就随之而来,满足私欲的感觉如同大麻,让一个个昔日满口仁义道德的清流堕入腐化的毒池。

当国家征收矿税来维持财政运转时,东林党代表的江南大商公然抗税,并大骂朝廷苛政,尽管这点税连他们资产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此时作为国家政治主流阶级的他们早就忘记了当初东林党诞生时候的理念,若是高攀龙、顾宪成这些东林党元老此时爬起来看到这般景象,大抵会被直接气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引经据典的与皇帝胡搅蛮缠,使得朝廷不得不取消或者降低了贸易税、盐税、茶叶税、矿税等等,这使得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单一,农民又收到了无妄之灾。不造反必死,造反也许能活,这个简单选择题的答案根本不用多说。

这时候阉党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当然,也不是说留着魏忠贤是件好事,他带着手下"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这些披着官皮的黑社会横行霸道,将大明本就不稳的江山折腾的千疮百孔。但魏忠贤有一个最大的能耐,就是能从商人手里抢钱来充盈国库。魏忠贤这柄刀伤人伤己,但好过赤手空拳。阉党就像是沙漠中的毒酒,要不选择饮鸩止渴,要不就暴尸荒野。

怎样看待明末(明末的烂摊子谁来背锅)(4)

李自成进京

李自成进京后,搜查国库只得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然而在抄了一部分投诚官员家后,得白银七千万两。其中苟且,不说也罢。

说了这么多,那明末的锅究竟该谁来背呢?自然是崇祯帝,也只能是他。他就是那个天塌下来之后的那个高个子,这位勤政为民、通宵批阅奏章的'明君'若放在别的时代兴许会是一位真正的明君,可时也命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明末的这艘破船,缺少的不是一个修补匠,而是应该直接回炉重造。

所以哪怕崇祯帝不到三十便白了头发,眼角鱼尾纹横行,也终是无力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