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伤味道

义乌茶史纪略

义乌素茶(乌伤味道义乌茶史纪略)(1)

一、唐以前

茶是中国的国饮。清乾隆帝曾说:民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如同老外嗜好咖啡一样,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嗜茶,源于上古之时,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的文化传统。“《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二十一”“饮食类·茶”“三页”)。可见,当时的茶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

历史上最早的以茶代酒,作为饮料来享用的记载,是在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242-284),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韦曜〔原名韦昭(204―273),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说明当时已有饮茶的习惯。“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三国志》“吴志”“卷二十”“九页”)。

北宋银质带托葵花式茶盏,国家一级文物。

1986年12月,义乌市北苑街道游览亭村窖藏出土,现藏义乌博物馆。

值得庆幸的是“乌伤四子”之一的喻良能,在历史上留下较多的关于咏茶、爱茶、嗜茶、品茶和用茶等诗文,到如今已是义乌人民了解当时茶生活的宝贵财富。

煎茶白衣吏

伏日陪府公侍御登四望亭分韵得四字

危亭压层城,是中有佳致;面面看江山,水云自相媚。

使君暇日登,火老金正穉;杯盘莹无尘,笑语清有味。

快风千里来,暑气三舍避;赋诗红莲幕,煎茶白衣吏。

诙谐想割肉,摇扇笑疼臂;乐事古云少,能并今有四。

兹游岘山同,千古知姓字;吾辈亦何为,虽驽犹附骥。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一”“十页”

寒食游茶焙

次韵提举王正言寒食游

茶焙

摘山胜煮海,财货所源流;建焙甲天下,赋入十倍收。

国计颇赖之,贡输何时休;择人为提领,得贤从宛丘。

文章脱吏腕,风味登瀛洲;佐职亦已久,再见春草抽。

郊原富枪旗,岁事日以修;抚民端若子,疾恶信如仇。

驱车向凤山,父老观道周;青春行画图,佳处时一留。

风前耳潺湲,雨后目纤柔;酒酣已胜赏,珠唾挥钓钩。

咨予素么麽,受恩犹未酬;铭心虽甚坚,抚己徒怀羞。

平生困坎壈,暮年尚依刘;投公一纸书,远寄粤王州。

书传得妙帖,想像寒食游;终防好事人,豪夺或巧偷。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二”“三页”

山茶叶上红

由安仁回宿大木寺

御史题诗处,山深草木雄;一番青烧雨,十里锦帆风。

婆饼林间语,山茶叶上红;明朝入于越,吟咏与谁同。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五”“八页”

煎茶桑苎翁(桑苎翁:指“茶圣”陆羽。)

次韵外舅黄虞卿为爱山园好八首(之五)

为爱山园好,萧斋竹迳通;疏帘卷雌霓,曲槛倚雄风。

爱酒杜陵老,煎茶桑苎翁;菟裘真得计,踪迹免飘蓬。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六”“一页”

睡思茶甘外

黄讲书太器见和五诗次韵一篇奉酬

客毡寒莫致,官舍总萧然;睡思茶甘外,穷愁酒力边。

未成投辖饮,时作拨书眠;野鹤如双鬓,衰迟只自怜。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七”“五页”

新安纸乳洞茶

文举仙尉以诗寄似兼惠新安纸乳洞茶次韵奉酬

闭户莺声老,

开缄鲤素新

;多惭青眼旧,远寄白头人。

佳楮冰天茧,芳芽雪洞春;著书兼破睡,勒谢敢辞频。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七”“六页”

青果颇宜茶

桐汭

东汭波吞岸,西桐水见沙;祠山千古盛,州宅四时嘉。

前直三峰峻,旁连大洞呀;黄南清港曲,织女小桥斜。

野店篱为户,春山茧作花;乌羊难入馔,青果颇宜茶。

绷锦饶新笋,枪旗富嫩芽;灵山古佛地,丹井列仙家。

铁冶名犹壮,金牛迹尚漥;滞留三载久,诗板满烟霞。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十二”“一页”

饮茶

饮茶

清风生两腋,雪乳啜云团;

便拟乘风去,翻嫌缚小官。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十二”“十一页”

茶山广教院

九日鞫狱茶山广教院遣兴一绝

牧之秋浦峰头饮,王勃南昌阁上吟;

千古胜游谁复继,只今重九欠登临。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十三”“十页”

始知鸿渐是茶仙

题煮泉亭

甘香曾饮谷帘前,携茗仍来试煮泉;

更觉清风生两腋,始知鸿渐是茶仙。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十三”“十三页”

新茶

就报恩借碾碾茶彝老有诗因次其韵

断无鹅鸭恼比邻,赖有钟鱼隔竹闻;

故遣新茶就佳硙,要供戏彩满瓯云。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十四”“九页”

味茶甘

游龙井

致身通显大槐梦,快意畋鱼紫石潭。

何似相携古兰若,细看香篆味茶甘。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十四”“九页”

山茶。“鹤头丹”是红山茶的名种,明代称“鹤顶茶”,现名“鹤顶红”。

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诗求之

璃翦叶碧团团,收拾繁枝径尺寒

举赠诗翁知有意,要令饱看鹤头丹。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十五”“六页”

兀坐晴窗独饮茶

九日无酒仍不见菊唯岩桂一瓶伴此岑寂

白衣不至酒难赊,兀坐晴窗独饮茶;

今日重阳对岩桂,昔年百本看黄花。

(亦好园栽菊百本,每至重阳盛开。)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十五”“六页”

配茶吃的茶点也在宋代出现,在义乌北乡———苏溪。

义乌道中二首

溪头石佛泗洲身,半染炉烟半路尘;

儿女一盘清净供,苏溪茶点建溪春。

———宋·葛绍体《东山诗选》“卷下”“十三页”

“苏溪茶点建溪春”,建溪春是福建名茶,可见苏溪的茶点与当世齐名。苏溪茶点虽没有确指是哪些食品,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后世小说中的一些描写中,探究一二,“桌上摆了十数个碟子,内中盛的太史饼、状元糕、莲心、桂元、砂仁、荳蔻、胶枣、糖球、瓜子、花生、冰糖、蜜食及时(鲜)水果,谓之茶点心。”(清·烟水散人著《明月台》“第十回 风雨子恩将仇报”“一页”)。

在宋代,义乌人还曾出任过各地的茶官,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有:

徐侨:“十一年(1218),除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事。”(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徐侨”“四页”);

王宁:宋时义乌人王宁,曾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宁: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赠中散大夫。”(元·黄溍《文献集》“卷九下”“南稜先生墓志铭”“三十一页”);

康植:“植:提刑福建,改知宁国府兼权江南东路提举茶盐、义仓。”(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康植”“八页”)。

茶租钱是宋代的税种,宋代行通商法后,官府向园户征收的农业税,“园户之种茶者,官收租钱;商贾之贩茶者,官收征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八” “十四页”),租钱即茶租,征算即茶税。据古志记载,“(淳化中)茶租钱:一百五十五贯二百一文。”〔(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七”“杂赋”“物土考十页”〕。

课利“(淳熙中)茶:比岁发一千四百斤,为钱三百八贯文。比岁任卖一千四百斤,为钱三百八贯文。”〔(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十七页”〕。

四、元时期

黄溍作为元朝“儒林四杰”之一,其茶诗平实流丽,典雅工整,无愧大家风范。

煮瀑茶可啜

重登云黄山

兹山实灵奇,吐纳变舒惨;太常阙弗录,名号何黭黮。

重华秩山川,盛典轶封碱;搜遗侈纶綍,蠲洁罗醢酖。

腐儒世所贷,薄艺守铅椠;无能旅骏奔,徒取肆游览。

霖潦时始收,天地余蔼晻;岚光乍璘□,石状终黤黪。

行行恣芒屩,往往得蛙坎;冒进诚近贪,自画将岂敢。

久之雰埃豁,秀色坐可揽;青荧插锋锷,翕赩披菡萏。

崖奔马騑騑,石踞虎眈眈;高寻指天路,幽瞩极玄窞。

前行几台背,后或两髦髧;缘冈既踸踔,登岭仍轁□。

举头塔庙涌,地平忽如毯;天人所食息,琼玖化余糂。

林辉宝灯烧,风语金铎撼;败壁诗者谁,渍墨乱浓淡。

险尽乃更佳,疲极复何憾;是节蕤宾初,野荐首昌歜。

煮瀑茶可啜,剖石蜜堪噉;名谈析毫发,苦语沥肝胆。

理冥心自珍,机凑首屡顉;阳乌砉西翥,众色齐惨淡。

崔嵬识楩楠,苍莽辨葭菼;莫投僧所寰,钟镗鼓紞紞。

群居肃不吴,共饭声有嗿;回睨夸夺场,抚事丛百感。

趋名蛾赴烛,逐利鱼投掺;何时脱火宅,霍若髭去颔。

绮言息諵諵,妙供纷馣馣;于焉寄相羊,庶以忘壈坎。

谁云入道苦,余味需橄榄。

———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一”“十页”

千载茶经有遗恨

滦阳邢君隐于药,制芍药芽,代茗饮,号曰:“琼芽”。

先朝尝以进御诗云:

君家药笼有新储,苦口时供茗饮须;

一味醍醐充佐使,从今合唤酪为奴。

芳苗簇簇遍山阿,珠蕾金芽未足多;

千载茶经有遗恨,吴侬元不过滦河。

春风北苑鬭时新,万里函封效贡珍;

羡尔托根天尺五,不劳飞骑走红尘。

———元·黄溍《文献集》“卷二”“五十六页”

金涓(1306—1382),字德源,号青村。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其一生幽居山野,歌山咏水,不应征聘,深为时人与后世的敬仰。

夜茶烹玉液

和杨仲齐韵 其三

渴饮空中露,饥飡石上霞;夜茶烹玉液,春酒酿松花。

自谓得仙术,不知老岁华;请看梳栉处,斑白照窗纱。

———元·金涓《青村遗稿》“五页”

稚子惯烹茶

乱中自述

汨汨兵犹竞,凄凄兴莫赊;娇儿将学语,稚子惯烹茶。

乱后添新鬼,春归发旧花;十年湖海志,羁思满天涯。

———元·金涓《青村遗稿》“十一页”

消得茶瓯当酒杯

山庄值岁暮

坐久那能笑口开,篆烟烧尽石炉灰;

山厨度臈贫无肉,茅屋逢春富有梅。

冻鸟缩身依雪立,饥驴直耳望人来;

窗前更展离骚读,消得茶瓯当酒杯。

———元·金涓《青村遗稿》“二十五页”

竹炉无火渴思茶

秋夜

独自归来秋夜静,雨湿寒云小窗暝;

竹炉无火渴思茶,隔树人家有灯影。

———元·金涓《青村遗稿》“二十九页”

石鼎烹茶风绕林

寄王可宗

石鼎烹茶风绕林,小亭面水足清吟;

只今酒禁严如许,谁信香醪更可斟。

———元·金涓《青村遗稿》“三十页”

茶在远古之时,原本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朱丹溪继续发扬了这一传统,“予以江茶入姜汁,香油些少。”(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卅二 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五十九页”);

“眉稜痛:风热痰,作风痰治。类痛风。白术酒、黄芩、末茶调服。”(元·朱震亨《金匮钩玄》“卷一”“三十二页”);

“口糜:戴云谓:‘满口生疮者便是。’江茶、粉草傅之。”(元·朱震亨《金匮钩玄》“卷三”“三十二页”)。

朱丹溪曾开过的方药———茶调散,在今天仍作为中成药在生产、使用,造福中华民族,“茶调散:薄荷(去梗不见火,八两)、川芎(四两)、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细辛(去叶,一两)、防风(二两半)、荆芥(去梗,四两)。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後,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1986年11月中国书店第1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卷四”“二七七页”)。

义乌素茶(乌伤味道义乌茶史纪略)(2)

五、明时期

明朝洪武年间,义乌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用纤嫩新芽制成的茶叶———茶芽二斤,“土贡:国朝岁贡新茶芽二斤。”〔(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二页”〕,这条记载虽然简单,但很重要,因为从此确立了义乌本土出产的茶叶,在中国历史上的贡茶地位。

生活在明初的王祎父子二人,均有咏茶的诗句传世,“苦乏尊中物,清茶沦新磁。”(明·王祎《王忠文公文集》“卷二”“国宾黄先生之官义乌主簿,因赋诗奉赠。义乌乃仆乡邑故为语,不觉其过多,然眷眷之情溢于辞矣”“一页”)。

王祎子王绅,字仲缙,号继志斋。官国子博士,预修《太祖实录》,与方孝孺友善,宋濂弟子。著有《继志斋文集》廿卷。

山暄二月摘新茶

游善法堂

我爱城南隐者家,一泓流水碧桃花;

屋头岩溜飞寒瀑,门外晴岚接晚霞。

地僻四时无过客,山暄二月摘新茶;

嗟予扰扰劳行役,直欲相从度岁华。

———明·王绅《继志斋集》“卷四”“一页”

赤岸人朱廉,字伯清,以文章知名于世,曾任钓台书院山长。洪武三年(1370),应召修《元史》,授职国史院编修官。朱廉好程、朱之学,尝摘朱子语类为《理学纂言》。朱廉的诗文字浅显,清新而又流畅。

竹外烟浮僧煮茶

龙湫和韵

明·朱廉

竹外烟浮僧煮茶,草边风暖鹿鸣沙;

青溪何处看山客,瀑布岩前数落花。

———(嘉庆)《义乌县志》“卷二十二”“七绝”“四十五页”

华溪人虞抟,为丹溪学派的传人,在他的名著———《医学正传》里记载了饮菊花茶养生的故事,影响后世深远。“蜀中有长寿源,其源多菊花,而流水四季皆菊花香,居人饮其水者,寿皆二百岁。故陶靖节之流好植菊花,日采其花英浸水烹茶,期延寿也。”(1965年4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明·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一”“医学或问”“14页”)。故义乌民间素有夏天喝凉茶,泡以野菊花、六月雪、金银花等清凉草药的风俗习惯。

正德十五年(1520),官府派办义乌“蜡茶额银二百二十四两一钱九分八厘二毫五丝二忽零。旧额银一钱五分六厘,今增”〔(崇祯)《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十二页”〕,腊茶即团、饼茶;

同时,征“茶芽、黄绢袋、袱篓扛路费额银:二两五钱,旧额二两,今增。”〔(崇祯)《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十二页”〕;

“茶课钞:正额二十六锭二贯四百三十文。”〔(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十九页”〕;

明王朝实行“茶引榷”,规定商人买茶需要批验茶引由:官给茶引,付诸产茶郡县。“茶引由工墨钞:正额三十七锭。”〔(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十九页”〕。无引由之茶则视为私茶,要处以重刑,即使皇亲国戚也不例外。工墨钞即手续费。

茶作为土产,正式载入地方志,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是万历志,“茶”〔(万历)《义乌县志》“卷之六”“货之属”“物土考十九”〕。

六、清时期

清初才女倪仁吉(1607—1685),因早年守寡,故她的咏茶诗,意境清绝,凄楚动人。

松风谡谡茶声沸

即事

松风谡谡茶声沸,晓露涓涓竹色青;

长日幽人无一事,小轩独坐榻黄庭。

———清·倪仁吉《凝香阁诗稿》“三页”

旋拾枯枝漫煮茶

幽居即事

小筑依山远俗哗,幽楼自拟上清家;

只携瓶水时浇菊,旋拾枯枝漫煮茶。

独坐怡情堪茂树,饱餐清味足明霞;

秋来野况同麋鹿,墅外矶头度岁华。

———清·倪仁吉《凝香阁诗稿》“三页”

供我佐茗饮

高枕

香醝值新笋,供我佐茗饮;

浅啜已颓然,西窗寄高枕。

———清·倪仁吉《凝香阁诗稿》“十八页”

茶熟香清初睡起

春残

垂杨拂拂雨潇潇,满院残红点点飘;

茶熟香清初睡起,曲廊斜照伴无聊。

———清·倪仁吉《凝香阁诗稿》“二十页”

煮雪茗味清

探梅

煮雪茗味清,探梅携到圃;

梅开固有馨,梅结心殊苦。

———清·倪仁吉《凝香阁诗稿》“二十页”

山茶一吐芳

众卉久凋落,山茶一吐芳;

那知寥寞处,对此即春阳。

———清·倪仁吉《山居杂咏》“九页”

稠城人陈德调,字鼎梅,号燮堂。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任衢州府学教谕。官衢廿多年,家甚贫。著有《我疑录》、《存悔堂诗草》各一卷。他写的《茶花》诗,颇有另一番风味。

茶花

茶花

解渴功劳都嗜叶,耐寒景色亦宜花;

诗人自古稀题咏,总被梅花压住他。

———清·陈德调《存悔堂诗草》“三十页”

“新坞坑:县南,产名茶。”〔(嘉庆)《义乌县志》“卷之二”“山”“十二页”〕。

赤岸镇朱店人朱一新,号称浙江理学的最后绝响。在他看来,中国的大宗商品是丝茶,有水路运输即可,无须大修铁路,以免对中国小农经济社会,造成太大的冲击,其守旧的心态表露无遗,“中国大利在丝、茶。丝乃轻赍之物,茶市在厦门。汉口一水可通,不待铁路以行。”(清·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五”“二十九页”)。

清代的茶税制度较前代更加精细,其历史数据虽然枯燥乏味,但却是研究义乌经济制度、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

“顺治二年(1645),芽茶:八十九斤七两一钱,斤原价一钱二分,共三两八钱七分八厘八毫五丝两,路费一分;

叶茶:六十一斤一十四两一钱,斤原价四分,共二两四钱七分五厘二毫五丝两,路费同上。

荐新茶芽:二斤。黄绢袋袱、旗号篓、扛路费同正德十五年解府,具本解部。”〔(嘉庆)《义乌县志》“卷五”“田赋”“二十七页”〕;

“顺治十年(1653),芽茶:改折三十二斤五两一钱八分,斤价同;征本色五十七斤一两九钱二分,斤料价六分。”〔(嘉庆)《义乌县志》“卷五”“田赋”“三十一页”〕;

“顺治十六年(1659),芽茶:于十年改折额内本色二十六斤一十一两七钱九分,斤依原编,加时价一钱四分。

叶茶:折色内改本色四十一斤五两。”〔(嘉庆)《义乌县志》“卷五”“田赋”“四十八页”〕。

“顺治十八年(1661)改折芽茶:仍折并本色内改折一十二斤二两四钱五分,斤依十年本色,料价加时价二钱。

叶茶:仍折斤,依原编,加时价九分。”〔(嘉庆)《义乌县志》“卷五”“田赋”“四十八页”〕。

“康熙六年(1667),芽茶四十四斤一十五两四钱七分,照顺治十年征本色额,于十八年,仍折并本色内,改折得此数。共二两六钱九分八厘一丝二忽五征,仍于每年二月间确估时价,具题造入由单征银解府办解。二件本色原额一十四两七钱三分八厘六毫三丝二忽,折色原额五十四两三钱九分八百八毫二丝四征四尘八渺四漠四埃,路费五钱四分三厘九毫八丝八忽二征四渺四漠八埃四纤四沙。

芽茶折色银:四两六钱八厘三丝七忽五征,见十年改折额价,征本色价,与十六年改办,十八年仍折下,路费四分六厘八丝三微七尘五渺征银,解府随本解。部加增时价银六两一钱七分三厘七毫八丝七忽五征,见原编,价与十六、十八年下。路费六分一厘七毫三丝七忽八征七尘五渺,不入科,则每年于由单内每两科加征银,解府随本解部;

叶茶折色银:同二年,路费二分四厘七毫五丝二忽五微,征银解府,随本解部,加增时价银三两七钱一分八厘一毫二丝五忽,价见原编,与十八年下。”〔(嘉庆)《义乌县志》“卷六”“田赋”“七页”〕。

“乾隆四十九年(1784)《赋役全书》:外赋不入地丁科征,荐新芽茶二斤;每斤价银一钱六分,共银三钱二分,茶户出办。”〔(嘉庆)《义乌县志》“卷六”“田赋”“二十六页”〕。

七、民国时期

民国廿一年(1932),义乌有茶园面积“200亩”〔(民国)《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四编农林畜牧”“第九章茶”“二三四(丁)页”〕,产区为“北乡楂林、南乡”〔同上书〕,产量“300担”〔同上书“二三九(丁)页”〕,绿茶价格“最高30元,最低10元,普通20元;价值6000元”〔同上书“二四六(丁)页”〕。本年的茶叶产量,历史记载有不同的数据,“民国廿一年(1932),义乌茶叶产量为100市担〔(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二十一册”“特产”“十一页”〕”;

民国廿二年(1933),义乌茶叶产量仍为100市担〔(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二十一册”“特产”“十一页”〕;

民国廿三年(1934),义乌产茶叶100担;

民国时期,义乌茶叶已有出口。据《浙江经济年鉴》记载:民国廿二年(1933)至民国廿三年(1934),义乌县茶叶外销量分别为500担和716担。这二年的茶叶产量数据可能有误,因为民国廿二年(1933)和民国廿三年(1934),义乌茶叶产量均为100市担,那出口的产量就不可能分别是500担和716担。

民国卅一年(1942),义乌产茶叶500担;

民国卅六年(1947),义乌产茶叶717担〔民国三十七年(1948)《浙江经济年鉴》“特产”“四一四页”〕;

民国卅八年(1949),全县茶园2300亩,总产茶叶820担。

民国时期,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茶叶集市,集中在北乡楂林和南乡低田,“楂林市:九都,县北四十五里,三、六、九日,约计市货、茶竹二项,行销较广。”〔(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低田市:《旧志》无,今补入。二十都,县西五十里,三、六、九日,山货以茶著,日用以米、豆、竹器闻全镇。舟行上下,多取道于此,百货流动为县西一小都会。自江埠市廛水毁十七、八,气象萧条。”〔(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楂林是历史上传统产茶区,低田市的出现,主要为南乡产茶区的茶叶外销,提供水运码头上便利。

民国时期茶庄、茶店的分布和经营情况,通过对民国档案的考查,也得出了清晰的结论:

义乌市档案馆藏:〔民国三十五年(1946)义乌县政府商业登记簿〕(茶部分)

商号名称

主体人姓名

所在地

资本额

营业种类

登记类别

备考

王源泰

王守梁

苏溪镇

伍万元

茶食

创设

三十五年四月八日

第一三三号

吴其坡

三梅乡夏沿

伍千元

创设

三十五年五月廿八日

第一四六号

楼兆芳

三梅乡夏沿

伍千元

创设

三十五年五月廿八日

第一五七号

四扣楼

虞爱凤

城区

壹万伍千元

创设

三十五年七月十日

第二九六号

王永柱

青云乡

贰万伍千元

茶酒

创设

三十五年七月廿日

第三三三号

菊园

何金菊

稠城镇

陆万元

茶店

创设

三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第三六八号

沈煜桉

南平镇吴店

创设

三十五年三月 日

第四六五号

吴溪

南平镇吴店

三十五年三月 日

第四七三号

吴催耕

南平镇吴店

创设

三十五年三月 日

第四九五号

陈业记

陈宝□

南平乡吴店

十拾□

创设

三十五年三月 日

第五O一号

张香妹

上溪乡上溪

伍拾万元

茶饭

创设

三十五年八月廿二日

第五九三号

张盛记

张天香

上溪乡上溪

伍拾万元

茶饭

创设

三十六年八月廿三日建

商第五九四号

据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牛汉(1923-2013)的回忆:在牛汉眼里,冯雪峰很重感情、很倔强,有时固执冲动。在人文社编译所时,牛汉和雪峰共用一张办公桌,彼此相知很深。冯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有一段时间跟毛泽东的关系很近,冯跟牛汉“聊瑞金,聊长征。说打下遵义,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很高兴,送他两条烟,还送他茶叶。”(2008年7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第1版,牛汉口述《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162页)。

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在上海任著作家抗日会书记,参加左联活动,喝茶成癖。据陈望道的小弟陈致道回忆,当时他曾在陈望道身边,哥哥叫他做得最多的事便是买茶叶。陈望道喜欢喝珠兰香茶。这是用珠兰花窨制的一种花茶,香气清幽,花干金黄略暗,是金华、义乌一带的特产。陈致道经常到南京路给哥哥买这种茶。家乡的亲朋好友也年年寄一些故乡的春茶去。

值得一提的是:陈望道在1922年还写过一篇以《茶话》为题的文章,以品茶为名,巧妙地抨击时局和社会弊端。

茶 话 陈望道

我少时的朋友仁浦,最爱喝茶,喝了又最爱说话。他和我已是二十年不见了,昨日忽然来见我,与我说明这习惯。恰好最近接到了故乡一位朋友,亲手从山中摘了,又亲手在锅里制了的五包新茶,我使用最清纯的水泡了,请他喝了四大杯。他底兴发了,就酬给了我以下的一篇茶话。我看来,似乎有意义,似乎不可解。这或者不是本身不可解,只因我与旧友离别过久,不能理解旧友现今的心情了。

我们是茶底种族,茶是我们底皇帝、督军、总统、地方官与乡绅。

你也会品茗呢?你尝,这茶味道多和平、多纯、多厚、多新鲜?我料来,必定可以和你那女友底气味相匹配!你怎么苦笑呢?以为冒渎了你故乡的那位女友么?

不罢,真的不罢!这茶味委实是十分的好,那些披翎戴顶的鸡头、一身油滑的全鸭、纠缠不清的粉条,全不及他。就是那皇帝般的胡椒、乡绅般的酸醋、督军身份的辣子、总统地位的苦瓜、地方官般的臭腐乳,也不及他。你可曾尝过那些味道?尝过,一定辨别得出。

这茶味委实是十分的好,它还可以做药。你若对于人生厌倦了,甚么艺术、哲学、宗教,都振不起你底精神来的时候,你只要这样,用清纯的水泡了喝他几杯,你便会从沉闷里将你底青春、勇气、与健康换回。真的,酒也没有这么灵验。

你怎么还笑呢?你不相信我底话么?我告诉你,真的告诉你:这茶非常的好,他是我们唯一的学校董事先生。你不要笑呀,真的我们一班人底教育全靠他得到。有了他,我们就可以请到几位教授,在一个很高的坛上,演讲种种书上的历史世故给我们听。我们在那说书的时候,也还可以喝茶。那茶味道格外的好,额外分外的有趣。

你怎么又哀愁了呢?你喝这点茶罢!

我再告诉你:这茶不但可以平了哀愁,还可和了纷战。他比开甚么和平会议还好,比甚么法庭裁判还迅速、还省费、还公平。真的,我们有纷争时,总请他,不邀别人。你只要费了六枚铜元,便可到四海楼去“讲茶”,一讲就好。

哦,你不高兴听了呵,那么我们再谈罢。我底茶话最多,你高兴时多少尽有——我们是茶底种族,茶是我们底皇帝、督军、总统、地方官与乡绅。

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署名:晓风)

八、结束语

古人以为茶树不可动本,万一移栽则不能存活。“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明·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四十六”“十一页”),这反映了茶的品性刚烈,对养育他那一方土地的热爱和忠诚。故旧时乡间村落多百年老茶树。

古人又认为,凡种茶树,在布下茶种后,必定能开花生长。“种茶: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六十二页”),“茶不移本,植必子生。”(明·许次纾的《茶疏》“考本”“十九页”),这说明茶具有很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哺育他的茶农,能给予无私的回报和感恩。故旧时民间结亲必以茶为礼。

人格化的茶树,让男人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大放光彩。茶的道德正是目前我们的社会所缺失的;茶的精神正是目前我们所需要弘扬的。所以说,我们今天研究茶文化,不但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世道人心。

赵州和尚云:“吃茶去”。

浙江省义乌市志编辑部 傅 健

二O一四年四月五日清明节

附注:赵州和尚云:“吃茶去”禅典出处:

赵州和尚即唐代名僧从谂(778—897),因常住赵州(今属河北省赵县)观音院(今柏林寺),故名。他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和尚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和尚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和尚说:“吃茶去。”赵州和尚全用“吃茶去”这一句话,来开示弟子领悟禅的奥义,称为“赵州茶”。后成“茶禅一味”典故。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二十四页”

除赵州茶外,悟禅的方法还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和慈明骂。

附录:“苦乏尊中物,清茶沦新磁。”诗句出处:

国宾黄先生之官义乌主簿,因赋诗奉赠。

义乌乃仆乡邑,故为语,不觉其过多,然眷眷之情溢于辞矣

黄君古君子,制行粹且夷;恂恂美仪矩,蔼蔼赡文辞。

峨冠映长鬛,大布以为衣;去岁应辟举,来自盱江湄。

久为金陵客,旅食困盐齑;层楼断春梦,新亭伤夕晖。

薢茩展良晤,游从获委蛇;苦乏尊中物,

清茶

沦新磁。

朝家方需贤,用以备羽仪;如君真典刑,朝著合先跻。

今兹得一官,其职在勾稽;道明虽快簿,毋乃秩犹庳。

吾闻君子心,爱民仁所推;苟不务泽物,卿相亦奚为。

乌伤古汉县,土壤非膏腴;我实此邑民,习俗固昔知。

君今莅其邑,为尔略陈之:

昔当暴秦世,孝子曰颜宜;亲丧负土葬,哀感群乌飞。

衔土来致助,吻伤血流滋;邑由是得名,遗冢故累累。

凄凉千载下,林风撼余悲;建炎宋南渡,中原戎马驰。

时维宗忠简,独建勤王师;汴京既恢复,渡河将有期。

回銮二十疏,沥血以陈词;神州未全璧,计表砉缄哀。

遂隳中天业,南北成分离;至今读遗事,令人双泪挥。

忠孝实大节,至行出天彝;吾邑乃兼有,简册耿光辉。

余习之所被,其民良易治;可施礼义化,难用威诈驱。

奈何迩年来,其力不胜疲;诛求苦无艺,大小含创痍。

须凭长民者,煦妪勤抚绥;苟复事敲扑,愈使其心乖。

至公民不病,至诚民不欺;以故昔循吏,务先恩惠施。

所居其民富,所去民见思;愿君勉自奋,前哲谅堪追。

华川十里泽,近在县郭西;曩当岁大比,吉谶验清漪。

暑雨芙蕖渚,春风杨柳堤;仙宫联梵宇,烟树苍参差。

吾师文献公,其傍有新祠;妥灵设虚室,丽牲植丰碑。

颇闻阙主守,荒草满阶墀;烦君下车后,为我荐一卮。

蘋藻幸可撷,岂必牲肴肥;先庐在县北,栋宇就倾颓。

老桂当北堂,高槐荫前扉;顷者处州军,肆暴如狼罴。

毁我西南轩,以作军营围;吾母飒垂白,独在其中居。

不知风雨夕,何以庇其躯;烦君下车日,语我弟与儿。

虽然力绵薄,家事要维持;稍须加缮葺,先业不可隳。

忆我里居日,亲友常提携;觅句辄裴回,寻杯每淋漓。

只今乱离后,在者知有谁;仲实忠简裔,笃学号醇儒。

开门授章句,后生所归依;仲玉类许丞,庠序赖纲维。

优游里闬间,年已向艾耆;德元负才气,少也不可羁。

援经复据史,历历谈是非;酒酣即狂歌,襟度无畛畦。

左足久蹩躠,想更容颜衰;惜哉承平世,遗此磊落姿。

近闻处村僻,转与世情违;高氏好兄弟,和气溢埙篪。

仲显最卓荦,处物善随时;往者筑新城,趋事不敢迟。

比予遘家难,尉书远相贻;殷勤见高谊,使我重相怀。

仲祥乃难弟,倜傥绝猜疑;时时畅郁抱,即物赋新题。

亦遭官军恶,狼藉桃李蹊;定应稼轩下,仍可肆娱嬉。

汉英成均彦,语语甘如饴;一自去京华,力耕理东菑。

平生经济具,萧条嗟已而;国器意跌宕,篆法效秦斯。

酒禁近严甚,无从啜其醨;山田秋芋紫,自足供午炊。

国章我所畏,为文时出奇;词锋动横厉,颖脱囊中锥。

也从青岩隐,依山结茅茨;凡此数君子,吾邑称白眉。

可以咨政务,可以谈玄微;烦君相见顷,为我道区区。

自我去乡里,三载于今兹;学殖反荒落,宦业亦何裨。

惟赢髭与鬓,星星总成丝;未续归田赋,空诵陟岵诗。

今晨送君别,令我惨不怡;奈此臂不羽,不得从君归。

山川岂辽邈,梦魂无相随;新寒入絺绤,别袂风披披。

抗手秦淮上,我歌多叹噫;情真觉辞费,后会以为资。

———明·王祎《王忠文公文集》“卷二”“一页”

运营人员 yw002 徐庆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