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原大地喜欢豫剧和看过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的朋友,都会对“庞太师”这个人物记忆犹深。他名庞吉,是宋仁宗年间当朝国丈,加封太师,与杨家将、呼家将、包公、寇准、八王爷、狄青、展昭等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忠臣良将同朝为官,却处处处与他们为难,甚至诬告陷害,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上欺天子,中乱朝纲,下祸百姓,是个恶贯满盈的乱臣贼子,老百姓提起来都会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而后快。可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吗?

历史上的庞太师是好的坏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1)

电视剧中的庞太师

北宋正史上并没有庞吉庞太师此人,却有一个同姓同名不同音的庞籍。他没有当过太师,却在朝为相10年;他也并非象戏曲演义中的“庞太师”一样的坏,而是和包公一样刚正不阿、象杨家将一样镇守边陲、象寇准一样忠君报国,甚至他的历史功绩较包公、杨家将、寇准有过之而不及,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被历史所埋没,甚至被丑化成了人见人恨的“庞太师”,在民间变得和秦桧名声一样臭,这才真是千古奇冤!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有义务为庞籍正名。

历史上的庞太师是好的坏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2)

庞籍像

据《宋史·庞籍传》记载,庞籍,字醇之,生于公元988年,卒于公元1063年,单州成武(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说到成武,这可是座千年老城,春秋时称郜国,战国时代称楚丘,汉高祖刘邦祭祀孔子后路过此地,将其更名为成武。单州更为古老,为舜帝老师单卷的住地,还是刘邦老婆吕雉的老家。庞籍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人文荟萃的地方长大,自幼也是立志学优致仕、从政报国。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庞籍在28岁时(1015年)高中进士,被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参军,在任上才华出众、能力突出,深得知州夏竦的称赞,夸他有“宰相器”,也就是具有当宰相的才能。1022年,在夏竦的举荐下,庞籍调任开封府兵曹参军,后又升任法曹。在天圣二年(1027年)宋仁宗责令编修法律全书《天圣编敕》,庞籍任刑部详覆官,也就是这部法典刑部的编审,还担任了群牧判官,也就是主管天下公用马匹的官员。可见,庞籍是依靠个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进入朝廷决策高层的,并不是象“庞太师”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说此庞籍非彼庞吉。

历史上的庞太师是好的坏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3)

庞籍精通律典、勤于政事,在朝以不惧权贵、敢于进谏著称。在当群牧判官时,内侍杨怀敏私借枢密院马匹不还,搁现在来说就是“公马私用”。庞籍很是不平,于是参了一本,硬是把马要了回来。在当殿中侍御史(有点象中央办公厅秘书长)时,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去世时想把权力转交给她的闺蜜章惠太后,庞籍深感不妥,于是向宋仁宗上书:“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还请求内阁,烧掉了用来垂帘听政的仪仗。御史中丞孔道辅(孔子第45代孙)为此称赞他说:“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历史上的庞太师是好的坏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4)

庞籍文武全才、军功赫赫,为稳定北宋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北宋时,羌人的后裔——居于苦寒之地的党项族崛起,在现在的宁夏银川建立国都,史称西夏。他们的首领李元昊率兵多次侵扰北宋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在此时,朝廷任命庞籍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知延州,兼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率兵镇守陕北,这一呆就是五年。庞籍在经过详细考察后,制定了外御强敌、内抚百姓、以耕备战、筑城强边的策略,很快稳定了局势,还收复了不少失地。李元昊看武力不能凑效,只得俯首称臣,不再向北宋发动战争。因庞籍镇边有功,朝廷将他调回京都,连升三级,直到官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豫剧《穆桂英挂帅》讲的是穆桂英53岁挂帅出征平定西夏叛乱的故事,其实应该是庞籍的功劳。巧合的是,庞籍镇守边关时也是53岁。能文能武的庞籍在记录五年的军旅生涯时,曾填过一首词《渔家傲》,很有些指挥若定、凯歌高奏的风采:“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尘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

历史上的庞太师是好的坏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5)

庞籍知人善任、选贤用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定国安邦之才。庞籍刚到陕北时,手下部将狄青才是个差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庞籍发现他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于是就提拔他当了延州指使,也就是指挥官。自此,狄青在庞籍麾下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一直干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庞籍同样的职务。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和庞籍是多年好友,司马池死后,庞籍就把司马光带到身边,当作亲生儿子来培养。庞籍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州府,都极力举荐司马光,并多次让他担任秘书和助手。在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时,也把司马光调到军前,使司马光增长了不少见识。庞籍死后,司马光以义父和恩师之礼奉之,作祭诗曰:“文武从容两有余,公板将幕往来居。已安四海如三杰,欲散千金比二疏。今日监边亲跪毂,他年入殿赐乘车。武侯暂为苍生起,长忆隆中卧旧庐。”司马光将庞籍视为诸葛亮,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历史上的庞太师是好的坏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6)

狄青

历史上的庞太师是好的坏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7)

司马光

既然庞籍在正史中为人、为官都如此清白守正,那为什么在民间传说中却成了奸臣佞臣了呢?笔者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庞籍治军甚严,经常矫枉过正。史载:“籍晓律令,长于吏事。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对部属士卒如此严厉,动辄施以酷刑,幸存士卒回到民间,肯定对他恨之入骨,长此以往,庞籍的名声不坏才怪。二是庞籍在朝时一心为公,不谙世事,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如前文中提到的内侍杨怀敏、章惠太后等。这些人肯定会对他怀恨在心,到处造谣诽谤,也可能让庞籍在朝廷没落下什么好名声。《宋史》说他“治民颇有惠爱,及为相,声望减于治郡时。”可以看出对他的评价打了很大折扣。三是与庞籍同朝真正的太师叫张尧佐,是个阿谀奉承、嫉贤妒能之辈,干了不少坏事。不知何故,野史将张尧佐的劣迹错安在了庞籍身上,尤其是《三侠五义》的成书和民间戏曲的演绎,令庞籍纵是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