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

| 老毛说历史

编辑 | 老毛说历史

1972年2月,尼克松受邀前往中国进行访问,被安排到钓鱼台国宾馆居住,却无意间发现角落的墙上贴着一张海报,“打倒美帝”四个大字赫然入目。

尼克松十分生气,就此事向毛主席提出疑问。

毛主席听后,仅仅回答了三个字,就让尼克松哈哈大笑,轻松化解了这场外交事故。

为什么会在钓鱼台国宾馆张贴“打倒美帝”的海报?毛主席又是回答了什么化解了这场风波呢?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

毛主席与尼克松

世界局势

自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3)

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层层封锁,建立起来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给世界上许多爱好和平的国家给予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贡献出中国力量。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相对峙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抱有敌意,实施一系列政策对中国进行封锁、打压,企图在新中国“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将其扼杀。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4)

中苏关系恶化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尽管表面上拥有着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实际上也不过是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多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严重迟滞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主席如是感慨道。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5)

作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不仅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时间,就与中国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更是答应提供三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用来援助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除此以外,苏联还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精密的仪器和资料,这对于当时技术匮乏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老大哥”苏联的帮助下,我们仅用几年,就跨越了其他国家耗费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为中国将来的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尽管苏联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倾囊相助,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也逐渐在世界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我们也非常感激苏联这位“老大哥”对于我们的支持和社会主义援助,但在后期苏联侵犯我国的国家主权,害怕中国崛起,妄图控制中国,这也就注定了中苏关系终将恶化的结局。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6)

1958年12月,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成功下水,但那时卫星通讯技术还不成熟,外出执行任务的军事设备若想与基地取得联系,就只能依靠建立长波电台。

但很快,中苏关于共同修建长波电台的出资问题发生了分歧:中国政府希望能够提供修建电台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一直在强调长波电台的所有权问题,不希望在中国的领土内建立外国的军事基地,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7)

但苏联却认为,中国是在自己的一手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要维护自己“老大哥”的形象,既然苏方也要使用长波电台,理所当然也要提供相应的费用,忽视中国在主权方面提出的合理诉求。

长波电台的建设问题还没有解决,苏方又提出了在中国海域组建“共同舰队”,这次同样是关于主权问题,毛主席一再强调:舰队可以在苏联的帮助下组建,但必须归中国所有,由中国指挥。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8)

这两次分歧也成为中苏关系恶化的导火索,为今后中苏关系的彻底破裂埋下伏笔。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历史,“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这两次事件就是苏联在对中国态度的试探,如果中国同意苏联的这两次请求,则会一步一步丧失主动权,最后沦为苏联的附庸。

1960年,苏联开始召回在华的专家回国,并带回大量的仪器、图纸,撤回对中国的技术援助。

此后,由于中苏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中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差距也逐渐凸显出来,小矛盾不断,苏联开始逐渐向中苏边境增派军事力量。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9)

直到1969年3月,苏联公然派军侵占我国领土珍宝岛,但此时中国已今非昔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抵抗下,成功击退苏联军队。在此事件以后,苏联开始向中国边境布兵,企图从多方位封锁中国,阻碍中国的发展,中苏关系破裂。

乒乓破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转变,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逐渐在美苏争霸中陷入劣势,此时又逢中苏关系破裂,因此美国有意通过拉拢中国,来对苏联形成制衡之势。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0)

越战中受伤的美军

而中国这边,对于缓和中美关系也抱有期待,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北方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美国不再插手中国的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但是中美双方尚处于敌对关系,不可能直接进行谈话,于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接见巴基斯坦的总统叶海亚·汗的时候,告知对方自己希望与中国“和好”这一想法,希望对方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向中国的领导人转达。

很快叶海亚·汗就找到机会访问中国,在同周总理的交谈中,转告尼克松的这一想法。周总理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并没有立即给出明确答复。在叶海亚·汗离开中国以后,中国领导人立刻就此事展开商议。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1)

过了一段时间,周总理正式回信答复此事:“阁下应该知道,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可是美国却一直武力占据台湾海峡,是中美之间的根本问题。如果尼克松真有解决此问题的诚意,中国政府欢迎美国特使来华详谈。”

此时恰逢日本名古屋正在举办第三十一届乒乓球锦标赛,中国代表队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风范,改变了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传统印象。在比赛期间,美国代表队多次找上中国,表示希望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2)

经总理批准,在乒乓球锦标赛快要结束的时候,中国代表团主动向美国代表团发出邀请,希望美国代表团能够在比赛结束之后,到中国进行一次友好的访问和交流,美国代表团欣然应允。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引爆了各大新闻媒体,那时候各国都知道中国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一时间,各大报纸头条都是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要访问中国的消息,就连乒乓球锦标赛的结果相比之下也显得黯淡许多。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3)

基辛格秘密访华

在著名的“乒乓球外交”事件结束以后,中国政府又再次向美国发出邀请,这次,尼克松派出了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对华进行访问。

为了掩人耳目,混淆各国记者视线,基辛格先是前往越南,三天后又转到泰国,接着又飞往印度,两天后又前往巴基斯坦进行会谈。

在晚宴期间,又以身体不适为由,打发走准备采访的记者,接着在凌晨,坐上了飞往中国的波音707。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4)

基辛格与周恩来

负责接待基辛格的是总理周恩来,当时的周恩来已经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和优秀的个人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大展风采,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外交代言人。

周恩来就台湾问题同基辛格进行谈判,基辛格表示不会放弃支持台湾,但是会逐步减少在台湾的驻兵,并且明确美国将不会支持“两个中国”或者“一中一台”的说法。

这些说法也就意味着,中美双方虽然不会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为将来两国关系的发展留有余地,随着双方的洽谈,两国关系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5)

关于美国总统尼克松什么时候可以访华的问题上,周总理建议在1972年的春天,并且经过中美双方的洽谈,就尼克松总统访华这一事件的公告措辞,达成一致。

公告: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6)

尼克松访华

在1972年2月21日,一架美国专机“空军一号”停在了北京机场,一位身着灰色西装大衣的美国人缓缓从机舱走出,来者正是美国总统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7)

第一次踏上这片神秘的东方国土,尼克松在机舱门口愣了好几秒,但是随即他发现:迎接现场没有礼炮齐鸣,没有群众夹道欢迎,甚至地上连红毯都没有。

尼克松稍稍有点不愉快,但周恩来总理很快迎了上来。周总理穿着一身黑色风衣,双目炯炯有神。

经过一番亲切的问候,总理带着他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一时间锣鼓齐鸣,热闹非凡,两边站立的是一排排高大挺拔的中国军人,一下子就震撼到了尼克松。

随行的基辛格向尼克松解释道:按照中国的惯例,如果有其他国家的元首对中国进行访问,一般会安排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120人。

但这次为了表示对美国总统的尊重和欢迎,特地增加到了371人,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高规格待遇。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8)

随后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尼克松被安排到钓鱼台国宾馆休息。

由于中美意识形态的对立,存在着长期的敌对关系,所以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以看到“打倒美帝主义”之类的横幅和海报。

在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总理已经安排人摘掉钓鱼台里悬挂的这类标签,但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这张海报却被人忽略了。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19)

无巧不成书,这张海报恰巧被尼克松无意间看到了,只见鲜红的海报上,士兵举着枪怒视前方,下面还配有几个大字,尼克松问基辛格这个海报是什么意思,把基辛格吓得一身冷汗,战战兢兢把“打倒美帝”的意思翻译给尼克松。

尼克松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不知道中国此举是什么意思,是在故意为难美国吗?是无意进行这次友好谈判吗?尼克松也猜不准,随行的基辛格也对这次双方领导人的会面产生一丝担忧。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0)

语言艺术,幽默化解

刚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地和尼克松握手,握了好久。在后世流传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的脸上已经略显疲态。

原来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毛主席就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一直在静养身体,但是这次,为了能够促成中美双方的友好会谈,毛主席强打精神会见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1)

主席并没有直接和尼克松就中美关系进行洽谈,而是先聊起了哲学,毛主席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让尼克松从心底里感到敬佩。

在一番友好的洽谈之后,尼克松还是将自己看到“打倒美帝”的海报的事情说了出来。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2)

周总理听到,内心一惊,这确实是工作上的失误,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中美之间的和平建交,那罪过可就大了。

毛主席反应飞快,淡淡从口中吐出三个字:“放空炮!”

然后主席就笑了起来,尼克松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脸疑惑。

周总理和毛主席在谈判场上配合多年,自是无需多言,就已经明白了毛主席什么意思。

随即向尼克松解释道:“我们经常这样喊口号,你们不是也这样?经常会说消灭共产主义,但现在谁还会真的打呢?只动嘴皮,就是放空炮啊。”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3)

尼克松听到后捧腹大笑起来,现场氛围又瞬间轻松起来,就这样,主席凭借过人的智慧,轻松化解这场外交风波。

在与毛主席对话之前,尼克松对社会主义嗤之以鼻,对社会主义存在很大成见,但在毛主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地介绍之下,尼克松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而对于这位语言幽默、谈吐不凡的中国老人,尼克松在心里产生了更多的好感。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4)

在这次访华结束以后,中美双方需要根据此次访华内容发表联合公报,告诉全世界这次访华行动的结果。但是关于联合公报的具体内容,中美双方却秉持着不同的意见。

美国认为,此次联合公报应该只发表一些中美双方达成共识的内容,对于产生分歧的地方暂避不提。

而我国却坚定地认为,联合公报就要实事求是,不单单要将中美双方达成共识的地方说出来,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矛盾和分歧,也要同样为世人呈现出来。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5)

中美外交,代表的是两个国家,任何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

美国只提共识不提分歧,可能会让其他国家认为中国是在让步与妥协,通过贬低中国,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外交向来不卑不亢,又怎会看不出其中端倪。

因此我国一再坚持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地将此次会谈的真实成果发表在联合公报上,这才能看出中美两国在此次外交中的诚意。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6)

通过这次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

中国和美国在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态度,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在和美国建交以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向中国抛来“橄榄枝”,同中国建交。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7)

结语

新中国成立前期,国际局势变幻莫测,风云诡谲,幸亏有毛主席、周总理等一代伟人,在国际外交场上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用自身强大个人魅力和外交艺术赢得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好感,与一个又一个国家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为新中国的发展争取到良好的外交环境。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8)

中国向来秉持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为世界的和平贡献中国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深知“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离不开我们强大的综合国力,离不开诸位革命先辈的付出与努力,在一位又一位杰出领导人不带领下,中国的发展必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尼克松访华揭秘(尼克松初次访华)(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