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遇到真正相爱的人(和喜欢的人相恋)(1)

林心如、蒋勤勤版《半生缘》

85后女明星里,厉害的狠角色有好几个,杨幂、赵丽颖都是。

早年的访谈里,杨幂说她“戒掉了情绪”,赵丽颖堪称劳模,一年几乎有300多天都在拍戏,她们既聪明又能吃苦,事业发展也都踩中了时代红利,这十年来,一直保持在一线女明星的地位。

她们都曾满怀期待地走进婚姻和家庭,短暂的甜蜜后,又都选择离婚,专心扑在事业上,每年都有新剧上映,都能掀起一波热评。

集美貌、财富和能力于一身的女明星,比普通人更能收获爱情,但进入到婚姻后,却并不比普通人更容易或更幸福。

张爱玲在《留情》的结尾写到:“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故事里的米先生和敦凤,算不上相爱,却相互依赖着。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必须依附男人生活;而我们这个时代,婚姻和家庭不如意,但凡有点经济能力的普通女孩,都会选择离婚,何况当红女明星呢。

张爱玲是相当冷酷的,她早就洞悉了爱情的脆弱和婚姻的不易,她把这些冷言冷语的真相,一遍一遍地写到故事里,不断地给我们提醒:普通人的一生,是极度不易的;普通女性,在世事磨砺中,更要有好的心性,才能捱过岁月的万重难。

张爱玲,也是非常悲悯的,虽然她的故事都是悲剧,但故事里的女性,又是相当能干的。既然给了她们悲惨的一生,就要给她们抗争的力量。这是我每次读张爱玲的小说时,都会被打动的核心。这也是生而为人的生命本能。

《半生缘》里的曼璐和曼桢,都是这样的女性。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讲述了一对姐妹的悲惨命运,三对恋人阴差阳错的爱情。

年轻的爱情,有年轻的脆弱。外人的讨论、竞争者的出现、家人的反对等外因,都会让一段甜蜜的爱情,无疾而终。三对恋人彼此有缘无分,可以说是世事弄人。

1.新旧文化交替的旧上海,年轻人崇尚自食其力,自由恋爱

《半生缘》里讲述的旧上海,处在新旧交替的文化背景下,一边是封建家庭文化的桎梏,一边是五四运动后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青年。

曼桢、世钧和叔惠,都受过大学教育,在纺织厂工作,曼桢打三份工,想要过有尊严、自食其力的生活;世钧从南京独自来上海求学工作,起因是不想继承父亲皮货店的生意;叔惠和妹妹都是半工半读念的大学。

一辈子遇到真正相爱的人(和喜欢的人相恋)(2)

林心如、蒋勤勤版《半生缘》

在情感方面,曼桢和世钧的恋爱,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他们自由恋爱几年,世钧想要结婚,曼桢想再等几年。即便是被祝鸿才伤害后,曼桢也想着将来有一天和世钧见面了,要把她的遭遇都告诉给他听。她靠着对世钧的感情,支撑度过被囚禁的日子。

小说里这样描述曼桢的天真:“她不知道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

2.年轻人的自由恋爱,被多股传统力量绞杀

年轻人在新式的生活里,他们的爱情必然受到多股传统力量的破坏。这是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征,也是张爱玲诸多篇小说的主题之一。

比如《多少恨》里的家茵,《郁金香》里的金香,都是因为门第观念和亲人破坏,导致感情错过。读懂了张爱玲后,你会感受到她对人物都是悲悯的,但对人物的感情是持悲观态度的。

在《半生缘》里,曼桢和世钧彼此错过,有这4股力量因素导致:

一是沈家的门第观念。

沈世钧的父亲认识做舞女的曼璐,沈家的门第观念,不会接受曼桢这样的家庭背景,导致世钧让曼桢搬家,让他和曼璐不再往来。曼桢为此和世钧吵架,闹分手。观念的差异,即便他们当下能忽视,若是在以后长期的生活里,还是会让感情生间隙的。

二是曼璐的破坏。

想要稳定婚姻的曼璐,生不了孩子,又信了顾太太随口一提的“借腹生子”老故事,对妹妹嫉妒生恨,竟然打起妹妹的主意,为早就觊觎曼桢美貌的丈夫祝鸿才出谋划策,让曼桢的清白毁于一旦。

一辈子遇到真正相爱的人(和喜欢的人相恋)(3)

林心如、蒋勤勤版《半生缘》

三是顾太太的推波助澜。

贞洁观念强烈,害怕再过穷日子,抵挡不住金钱诱惑的顾太太,带着将错就错的期望,帮曼璐隐瞒了曼桢的处境,后来又让曼桢嫁给祝鸿才,曼桢的命运被完全改变。

四是女性身份的天然局限。

曼桢被姐夫强暴后,她的生活就已经陷在泥沼里了。虽然曼桢为人坚韧、勇敢,但她也逃不过身为母亲的桎梏。姐姐去世后,亲人不在身边,她就想起她可怜的孩子。她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祝鸿才抢孩子的抚养权,为了孩子嫁给了祝鸿才。

一辈子遇到真正相爱的人(和喜欢的人相恋)(4)

林心如、蒋勤勤版《半生缘》

天真勇敢的姑娘,总是乐观。

她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嫁给了祝鸿才,就当自己已经死了。但她不知道的是,生活是磨人的,相比死了一了百了,被无爱的婚姻折磨,整日生活在怨怼和争吵中,是更加消磨人的意志力和心神的。

3.门第观念,家境身份低的人,遗憾与爱人无缘

这本书里其他两对恋人,也没有好的结局。

一是翠芝和叔惠。

向往外面世界的石翠芝,为争取自由恋爱,做过退婚的抗争,最终还是走进了将就的婚烟。习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她,还是没有走出家庭的安逸圈。而许叔惠,因为家境贫寒,早早地被石太太淘汰了。

一辈子遇到真正相爱的人(和喜欢的人相恋)(5)

林心如、蒋勤勤版《半生缘》

这个时代的女性,即便受到教育,能出来工作谋生,但整体的社会价值观念,还是保守的。

上海贫困人家都会供女儿念书,让女儿出来工作养家,而南京大户人家的小姐翠芝,即便念完书,也不能出来找事做,而是要等着嫁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做少奶奶;许叔惠,是非常明了这种观念和处境的差异,这也是他和翠芝的爱情,只能止步于礼的首要原因。

二是曼璐和豫瑾。

也是这种保守社会观念桎梏,习惯了做太太的顾太太,在丈夫死后,完全没有养家能力,作为大姐的曼璐只好出来做舞女,养家。女儿被迫承担了母亲的责任。

一辈子遇到真正相爱的人(和喜欢的人相恋)(6)

林心如蒋勤勤版《半生缘》

曼璐要强,觉得自己做了舞女这些年,一生已经完了,不再年轻,没有前途,已然是配不上豫瑾了。这种观念,又导致她必须要拴住祝鸿才这张长期饭票,被心魔控制,心生嫉妒和歹念,伤害了曼桢。

4.传统观念下的已婚女性,在旧式家庭里上演《甄嬛转》

除了曼桢、曼璐和翠芝,《半生缘》这篇长篇里的其他女性角色也非常丰富,她们的身份和处境各异,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

比如,石太太和沈太太,都是旧式家庭里的太太,沈太太在气势上,就比石太太矮一截。除了家族联姻,生意上相互照应,还是因为沈老爷常年不回家,住在姨太太的小公馆,导致沈太太在社交上没有脸面。

沈太太和自己的大儿媳,也相处不和睦。大儿子死得早,大儿媳指望着夫家过日子,心眼越来越狭窄,埋怨婆婆偏心。

姨太太和沈太太,更是相互不对付。姨太太,在丈夫病危的关口,先想到的是保住小公馆的财产,而不是人的安危。

曼桢的妈妈顾太太,更是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和担当的。在曼桢被曼璐设计伤害时,她整个人虽然又急又气,但摸到曼璐给她的那一叠钞票时,还是把曼桢被伤害的事,在世钧面前隐瞒下来。她太害怕再过贫穷的日子了,指望着曼璐过活,就完全不管曼桢的安危了。

5.普通女性,在世事磨砺中,会长出怎样的心性?

张爱玲的故事,向来是相当冷酷的。即便读着曼桢和世钧甜甜的恋爱细节,也会有文本里一段一段的画外音飘来,好似站在远处,看一把铁锤落地。

曼桢和世钧,十四年后相逢,世钧还想着弥补曼桢,而曼桢却说了一句“我们回不去了”。

吃过苦的人,总是对生活的真相体悟更深刻些,她靠自己生活了十几年,已全然掌握了动荡生活的要领,不会对其他人有太多期待了。

曼桢的人生是沉痛的幻灭,也是涅槃的重生。

她的信念感,支撑她熬过了被囚禁的日子,逃出来后,她重新摸索生活,找到工作谋生。到了能离婚的时候,她借钱打官司,也要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

这是一位既勇敢,又有头脑的女性,幻灭的生活并没有摧毁她,反而让她更坚韧,更勇敢。这让我们坚信,无论生活处境如何变化,个体命运的把手,始终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念和相信,就能找到那一扇洞开的大门。

曼桢也说,如果和世钧结婚了,也许就不会有故事了。

感情发生过,能常常回忆起来,就已是圆满。而生活更像是,西西弗斯推石头,总有一件又一件事情出现,等着我们去解决。

《半生缘》讲的是爱情,其实更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