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

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十三篇(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1)

【原文译文】

用某种类似的方法去诱惑敌人,然后攻击被蒙骗的敌人。

【按语译文】

引诱敌人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利用类同的东西,以加强对敌人的迷惑。用摇旗呐喊、鸣金击鼓的方法去引诱敌人,就属于似是而非的一类;以老弱残兵、遗弃粮草的方法去引诱敌人,就属于用类同的一类。

例如,春秋时期楚国进攻绞国,楚军驻扎在绞国都城的南门外。楚国大将屈瑕向楚武王献策说:“绞国弱小且国人轻浮,轻浮则少谋略,请派遣一些没有士兵保护的樵夫去引诱绞军。”楚武王听从了他的计策,从而,绞人获得了不少楚国的樵夫。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在山里追捕楚国樵夫。楚军主力列阵于绞国的北门外,另设伏兵于山下,这时发起突袭,大败绞军,并迫使绞国签了城下之盟。又如孙膑减灶诱杀庞涓也属于这类计谋。

【计谋详解】

“抛砖引玉”本义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高明的、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语出《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墼:没有烧的砖坯。砖雕工艺方法的改进用坯来雕琢更容易)

相传唐代高僧从稔禅师对徒弟们的参禅要求极为严格,每个人必须集中精力,精心打坐,达到一种不受外界干扰、身心不动的佳境。一次晚上参禅的时候,从稔禅师有意试探徒弟们的定力,说:“今晚解答问题,有需要解答者出来。”其他的人都聚精会神地盘腿打坐,不为所动。唯有一个小僧走出来,回答禅师。从稔禅师看了看他,说了一句:“刚才本来想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连砖都不如的土坯!”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十三篇(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计在战争中常常用到。 其意是指:利用没有价值的东西来换取珍贵的有价值的东西。有又以小易大,以贱易贵的意思。“砖”和“玉”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小利,是诱敌上当的诱饵;玉是大利,是真实的意图。就好比钓鱼需要用鱼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此计谋指用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之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击败敌人。

【计谋案例】

唐代崇贤人窦公善于经营家业,积钱盈室。他经营家业的方法只有四个字:抛砖引玉。

窦公在京城有一块空地,与大宦官的地相邻。许多人想出钱买这块空地,而大宦官也想得到它。窦公于是把这块值五六百缗的空地拱手送给大宦官,连一个钱字都没提。对此大宦官领情不尽。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十三篇(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久,窦公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大宦官给神策军护军(由宦官担任)写几封信。大宦官当然很乐意替他写信。窦公借这几封信招摇撞骗,总共获得三千缗。从此,他的家业开始殷实富裕起来。

后来,窦公在市郊买了一块积满水的洼地。他让女佣人带着蒸饼来到洼地对当地玩耍的孩子说:“哪个孩子如果扔砖瓦片击中洼地的一个目标,就可以得到一个蒸饼。孩子们争相往洼地里扔砖瓦片,没过多久这块洼地就差不多填平了。接着,窦公又用土铺垫一番,在上面盖起了客店,专留过往的波斯商人住宿,每天获利一缗。

在这里,窦公先吃小亏后占大便宜。如果他舍不得把值五六百缗的空地白白送给大宦官,就无从得到三千缗的钱。若他不先舍得一些蒸饼,就不能轻松地填满洼地,盖起客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