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

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1

元丰二年的七月,在湖州太湖畔的官衙里,苏轼正在晾晒书画。

忽然,朝云领着苏澈的仆人急匆匆赶来。

仆人倒头拜道:

“老爷,大事不好了,监察御史舒亶大人,国子监博士李宜之大人,御史中丞李定大人,上表弹劾老爷,说您的《湖州谢上表》里包藏祸心,怨望其上,皇上震怒,已经派遣钦差大臣皇甫遵前来捕拿老爷,我家老爷听闻驸马爷王诜信息后,便赶紧派小的过来报告。老爷,您快逃吧!”

苏轼就觉胸口怦怦乱跳。他知道这些年得罪了不权贵,也因为如此,他才上书神宗皇帝下放到州县做“地方官”,可谁想那些人还是不放过他!可是,“逃”,又能逃到哪里去?此时通判祖无颇已经过来,苏轼忙向他请假,请求他代理湖州太守一职。夫人王闰之和朝云都慌作一团!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2)

王夫人

这时候,皇甫遵来了。

苏轼穿好官服出来拜见道:“大人远道而来,卑职有失迎迓,还乞恕罪。苏轼知道,这些年着恼朝廷大吏之处甚多,今日酿成此事,一定是死罪无疑了,还望大人见谅,令苏轼与家人诀别!”

皇甫遵道:“事情并未至此。”

他拿出公文,原来是皇帝责令苏轼进京查问一事!苏轼心中稍安。

“来人,给苏轼戴上枷锁,即刻启程进京!”

“哗啦”的一声,苏轼戴了枷锁!

太守衙门里的人四散惊逃。王闰之大哭起来,说道:“都怪他平时不谨慎,这下如何是好?”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3)

湖州成为苏轼命运的转折点

2

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变法。这是北宋立国百年来的第一次重要变革。早在嘉佑三年,王安石就上书仁宗皇帝进行变法,未被仁宗采纳。神宗皇帝即位后,对王安石钦慕已久,很快提升他为江宁知府,翰林院大学士,后又任参政知事。王安石提出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条主要革新方案,都被神宗皇帝采纳。从此,王安石走上了“变法图强”之路!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4)

王安石变法

苏轼属于“保守派”。但并不是说,他不支持“变法”。自从嘉佑元年以来,苏家父子三人离开四川眉州的家到京城求取功名,他就有“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志向!父子三人的运气还好,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认可,他们先后都被朝廷封了官。在任大理评事时,苏轼一口气写了25篇《进策》,请求改革“三冗”!但是,王安石变法引起的“弊端”逐渐显现,当苏家兄弟二人回家奔母丧守孝三年回到京城后,他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官吏推行变法方式生硬,比如青苗法,原本是朝廷贷款给贫民用来生产,农民最初是十分欢迎的,但是,基层官吏为了收回成本,对于不能尽快偿还的农户采取抄家的办法,这样就造成农民的恐慌;募役法,则是按照居民的贫富程度,缴纳一定的金钱用来免除兵役,这保证了更多劳动力用来生产,但加重了居民的负担;均税法清查全国土地,把地主多余的土地清查出来,引起豪强的反对;农田水利由于是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手段,地方上就强制农民们兴修水利;更有甚至,居民们在大街上卖个茶水、小菜,剃个头,也要交税!激进而生硬地推行变法,不仅得罪了地主阶级,也触动了普通百姓的利益!苏轼正是看到它的弊端,所以才坚决走到王安石的反面!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5)

苏轼

元丰元年,苏轼由徐州改任湖州,特意向神宗皇帝上了《湖州谢表》,除了照例的感恩颂德外,苏轼也表露出对“变法”和“新派人物”的不满:“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这,就惹恼了极力推行“变法”的“新进们”,苏轼被一杆“权贵们”诬陷为“讽刺变法”,成为“乌台诗案”的主要罪证!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6)

苏轼写给朋友的信

他被关进了乌台!

每日黄昏,成百上千只乌鸦纷纷飞来,“嘎嘎”的鸣叫令人毛骨悚然。

他明白皇帝这次是真生气了。但他苦思冥想,实在想不出自己的诗文有什么“特别乖张”之处。但他很清楚,自己的确在诗文里“意气用事”,讥讽那些变法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他承认“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税的;“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是讽刺开挖运河的;“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讽刺兴修水利的;李定等人抓住这些诗文,认为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但苏轼文名甚大,具有很不好的“影响力”,因此,“职在纠奸,罪有不容。”审讯者把苏轼长达万言的供词交给神宗皇帝,皇帝阅后大怒,认为审讯者对苏轼用了刑,苏轼忍受不过,所以才致招供,但审讯者说:苏轼是名士,因此未敢用刑,这都是他自我招供的!这让神宗皇帝更加生气,要求彻查与苏轼诗文来往之人,看看他们究竟想做什么?必要的时候,该杀的就杀!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7)

苏轼所作《枯木怪石图》

他的长子苏迈每日给他送来牢饭。他暗中与苏迈约定,倘若没有性命之忧,就送蔬菜和肉;倘若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比如有“性命”之忧,就给他送一条鱼来。有一次,苏迈临时有事,拜托一个亲戚给苏轼送来牢饭,苏轼揭开饭甑,就见里面赫然躺着一条鱼!苏轼的忧惧可想而知。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算昏昏睡去,也会恍然惊醒,有时候会在夜里惊醒好几次!他写信给弟弟苏辙表达诀别之情:“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没错,他现在就像一只“赴汤蹈火”的鸡,性命随时掌握在那些“新进”手里!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8)

在乌台的日子

3

但是,苏轼没有死。

在皇太后和朋友们积极援助下,四个月后,苏轼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朝廷的命令,不得擅离此地!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

在苏轼这一生中,贬谪到黄州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重获“自由”让苏轼格外珍惜,他常常与朋友们出游。有时候乘船到江上去,有时候去寻访古寺庙,在竹林里打坐一整天!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0)

·清代画家倪田绘《赤壁泛舟图》

他向太守要了一块地,亲自耕种,并在山坡上盖起几间茅屋,算是自己的存身之所。他喜欢饮酒,自比陶渊明。但他的酒量不高,别人是“千杯不醉”,他一杯就醉了;他喜欢酿酒,常常用自家的稻米酿酒;但他的酿造技术不高,别人的酒是甘的,他的酒是酸的,但他乐此不疲!农闲时候,他常常去寻访古寺!他知道自己太嫉恶如仇了,看到不平事就说出来,这难免会被人捉住尾巴!也因如此,当初原配夫人王弗就常常告诫他:不要向不熟识的人吐露心扉!苏轼知道王弗说得对,但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一回事!他常常是心直口快的:“如蝇在台,吐之乃快!”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1)

他成了一位农夫

这是元丰五年的秋天。一天夜里,苏轼与朋友坐上一叶扁舟,到不远处的赤壁去游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长时间,月亮从东山升起,水面上粼光闪闪。小船如苇叶,驶入烟波浩渺中。此时有人吹起了箫,悠悠然,如怨如诉,如歌如泣,苏轼问客人为何吹起洞箫。客人道:月明星稀,难道不像曹孟德之诗吗?那时候孟德横槊赋诗,何其雄壮?现在,我等浮游江湖,与鱼虾麋鹿为友,长江滚滚无穷,可我们的生命却如此短暂!苏轼道;你说得很对。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属于自己的,虽有一毫而莫取,唯有江上的清风和明月,任我等取用之不竭!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2)

赤壁赋

《赤壁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江水、明月、清风、小船、客人、洞箫、酒……黄州的赤壁非三国之赤壁,但苏轼还是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景观,这说明,他“入世”做出一番伟业的“志向”并没有全部改观。但现在,经历过“乌台诗案”后,难得的“自由”与“闲暇”让他很享受。他开始转变了,转向江水、明月、清风和自然!造物是如此慷慨,毫不吝惜地把美景送给你,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赤壁赋》作出来后,并没有广泛传播,只有知心的朋友一两个见过。元丰六年,朋友钦之来信,希望看到他的新作,苏轼便把《赤壁赋》誊抄一遍,寄给钦之。于是,这篇千古名赋配合上苏轼的书法,成就了珠联璧合的诗贴之美!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3)

泛舟江湖

苏轼当然并非如此潇洒。黄州的日子其实很不好过。“乌台诗案”对他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是持久而震荡的。他知道自己在赎罪,不是在游山逛水。一年又一年,他希望皇帝能赦免他的罪,从此洗心革面,做一个新人,可皇帝的命令始终没有来。转眼间,这已经是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4)

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很苦闷

年年爱惜春光想把它挽留,可春天仍旧自顾自地过去,不容人的怜惜;今年又苦雨,绵延两个月气候如秋天;孤独地坐在草房里,听说雨水把海棠花打落,胭脂与泥水混合在一起,海棠花改换了模样,就像有大力者偷走了它的光阴,叫人无可奈何,这和患病的少年,病起后白了头有什么两样?春水暴涨仿佛要侵入门户,雨势没有停息的迹象;小屋如扁舟,飘荡在蒙蒙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只好煮些寒酸的蔬菜,苇草湿了,火焰不旺盛。忽然看见乌鸦衔着火纸飞过,才知道是寒食了。也想学习墨子痛哭走到歧路上,可我的心已经像一团死灰,吹不起尘埃!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5)

苦雨

如果说,《赤壁赋》表现了苏轼豪放豁达的一面,在《寒食帖》里,忧郁和滞重则占据了主位。与苏轼别的诗篇相比,《黄州寒食二首》并不出色,但它所表达的意象十分沉郁:苦雨、秋月、春江、寒菜、湿苇、坟墓、歧路、死灰……没有《赤壁赋》的明朗、安静、圆融,更多的是绝望、沉重、压抑!尤为主要的是,在一派忧郁氛围中,其书法表现出来的气象也与《赤壁赋》截然不同,使人很难相信,这两部文学作品都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第三年写出来的。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6)

《寒食帖》全文

以书法而论,《赤壁赋》的每一个字都合于规范,字与字之间大小相似,整体的运笔非常圆润,一点一划,一撇一捺,都表现出一种节制,这是创作者气韵充沛和心灵安宁的表现。说明在贬谪到黄州三年后,苏轼开始收拾心性,向着豁达的一面转变,换言之,他由过去那种专注于“朝廷变法”以及民生疾苦,和“物不平则鸣”的士大夫责任感,转向自我心性山水的寄托!因此,当他找到这样一个绝妙的人生以及心灵安顿方向时,仿佛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妙,令人神往!《赤壁赋》的书法魅力,和它的文学魅力是气韵贯通的!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7)

与《赤壁赋》对照,观察二者的笔迹

当然,苏轼达到这种潇洒的精神境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最直观的“书法”体现,就是《寒食帖》!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8)

《寒食帖》表现了苏轼痛苦的精神转变

在《寒食帖》里,方正圆润的楷书运笔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字迹稍微倾斜的行书运笔。字迹每一个都显得有些向右歪斜,有时候给人的感觉仿佛要歪倒,但是,苏轼用一种难得的笔力,硬硬把字的架构拉了回来,使之虽然看起来歪斜,但仍然呈现出稳固的模样。歪斜的架构,表明此时他实在难以维持潇洒;崚嶒的骨骼,表明他实在无法忘记他的初衷;时而向左出现的重笔,表明他仍然具有进入仕途的理想;萎顿的向右收笔,又表现出他实在没有自信心和看不到希望;时而会出现模糊的小字,表明他的心理极为消沉……如果说,《赤壁赋》是一杯葡萄美酒,饮上千杯也不醉,《寒食帖》则是一杯浓烈的醇酒,饮上一杯就醉了!《寒食帖》的字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那种“好”,黄庭坚形容为“大石压蟆”,仿佛每一个字都是经石块压了的,但其在书法艺术上极具张力的风格,在中国古代所有书法碑帖里,给人的沉醉感是最为浓烈的!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19)

《寒食帖》纵横竭蹶的字迹



苏轼很喜欢文与可的竹子,曾跟随文与可学了很长时间,很得文与可笔意。那时候文与可给苏轼写信说:“如果有人送给我250匹素绢,我就可以用它来买田回家养老!”文与可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但苏轼现在却是真正的“归田园”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波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一次夜游后他写的词!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20)

文同所绘《墨竹图》

与过去那种:

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

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愤世嫉俗的风格完全不同了!

苏轼是如何过苦日子的(苏轼如何由愤青)(21)

黄庭坚高度评价苏轼的《寒食帖》

《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对它的“书法魅力”推崇备至,但还没有人深入解读《寒食帖》的成因,以及它所彰显的,苏轼两种不同精神世界的痛苦转变!正是从《寒食帖》开始,苏轼逐步由儒家,转向道家和佛家:他亲近大自然,亲近山水,亲近心灵世界!在45年的生涯里,他终于由一个天真烂漫的“愤青”,转变为“成熟豁达”的诗人了!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