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生了二胎之后做了全职妈妈,每天尽心尽力把孩子照顾好,但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昨晚她就在群里吐槽:自己感冒有些低烧,看着2岁的老二翻出来的满地玩具,实在收拾不动了,就请已经上四年级的老大帮忙。

结果老大直接冷冷怼回来:“又不是我弄的,凭什么让我干啊!”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1)

这句话直接把小美说愣了,半天缓不过来。把老二哄睡着之后,她越想越委屈,自己全心全意的爱着两个孩子,自己百分百的付出,怎么在孩子眼里就变成了“理所当然”?难道真是“慈母多败儿”?

许多家庭教育专家都曾建议,孩子三岁以后,父母可以把爱收回“三分”,只给“七分”就够了。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2)

升米恩,斗米仇

国外某慈善机构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调研,对两组贫困儿童给予不同的捐助内容。

其中一组孩子获得全面捐助,包括学习所需和衣食住行的所有费用,孩子们靠着不菲的捐助过上了“好日子”;而另一组孩子仅定向捐助学费,他们依然过着困苦的生活,只是能吃饱、不会辍学罢了。

几年后,捐助项目结束,两组孩子的反应却耐人寻味。

获得全面捐助的孩子对项目结束感到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穷就应该得到捐助,“有钱人又不在乎这点“。

而另一组收到定向捐助的贫困孩子,却对捐助项目充满感激,并积极的投入到经济自立的努力中,许多早就有了自立能力的孩子,还会提出提前结束捐助项目,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升米恩,斗米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给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升米,他会感激你的恩情,但是如果给他一斗米(一斗等于十升),恐怕就成了仇人了,因为他认为你给他米是理所当然,而且应该给更多。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3)

在经济学里有个远离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边际效益原理。

爱的边际效益递减

边际效益: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

简单的说,如果孩子偶尔吃到一次“冰棍儿”,他会觉得特别开心。但如果每天给他一根,“冰棍儿”能带来的快乐就减少了,孩子要吃“哈根达斯”才能开心起来了。

边际效益原来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概念,却能够很好的解释孩子的这种“把爱看作理所当然”的心理现象。就跟“冰棍儿”一样,“爱”也有边际效益。

“爱”的边际效益原理至少揭示了两个现象:

1、边际效益递减:当满满的爱形成习惯,孩子对爱的感受就麻木了,他会要求更多的“爱”;

2、由奢入俭难:一旦因为某些原因,让形成习惯的“爱”有了变化时,比如:妈妈没力气做饭,让孩子自己凑合一顿;孩子会产生剥夺感,继而感到愤怒。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4)

所以,小美虽然每天辛辛苦苦的打扫家务,给孩子安排营养可口的饭菜,甚至连水果都削好皮,可是孩子却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心和爱护,而是把这一切看作理所当然。而当妈妈因为生病而需要孩子帮忙的时候,孩子又因为“习惯被打破”,而拒绝帮忙。

小美对孩子满满的爱,却养出了“白眼狼”,真是应了那句“慈母多败儿”呢!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5)

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的肉,哪个妈妈不是全心全意的爱着孩子?但是家庭教育专家们总是建议,收回三分爱,放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教育出懂爱、懂感恩的孩子。

餐桌上收回“三分爱”

记得有次买了几块小蛋糕,家里每人一块。外婆看孩子喜欢,就把自己的也留给宝宝。

“你怎么把外婆的蛋糕也给吃了?”我阻止孩子。

“外婆不喜欢吃蛋糕!”孩子吃得理所当然。

其实我知道,外婆最喜欢吃甜食,只是因为太爱孩子,所有东西都先让孩子吃个够。但从孩子的反应看,他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无私与爱,他只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

显然,“多吃一块”的爱已经太多了,爱的边际效益已经减少到孩子无法感受到。

从那次开始,我严禁外婆把蛋糕分给他,并要求孩子拿东西吃之前,必须先问问老人、父母吃不吃。宝宝还为此哭过几次,但因为我的坚持,孩子渐渐就习惯了这样的行为方式。

前几天,买了他们喜欢的三文鱼,孩子吃了一些就停下了,还特别问我:“妈妈怎么没吃多少?”

总结:满满的把所有好吃的都给孩子,孩子觉得“理所当然”,但当你收回“三分爱”,孩子反而懂得了观察和关心。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6)

游戏中收回“三分爱”

有个幼儿园老师曾经跟我提起,有些孩子一点都“输不得”。仅仅因为自己的画没有被老师表扬,她们班的一个孩子就哭个不停。

许多父母在跟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为了照顾宝宝的情绪,永远是“输家”。这确实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但这种对“赢”的边际效益,让孩子不能面对任何失败。

《热锅上的家庭》里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60多岁的心理咨询师在跟一位十几岁的咨询者治疗沟通时,有意的跟他“打了一架”,并要求孩子父亲跟孩子回家也这样打一架,因为否则孩子就要得“妄想症”了。

打架过后,孩子惊讶的发现:原来爸爸比我有力量!我原来以为自己比他厉害多了,结果竟然打不过他!

因为父亲的爱,让孩子每次跟父亲游戏时都取得了“胜利”,这样满满的父爱,不但没能传递给孩子,还让孩子产生了“老子天下第一”的误解。

总结:跟孩子的游戏,输三局赢两局,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的力量,才是正确的方式。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7)

教育中收回“三分爱”

上周的妈妈沙龙里,谈到要让孩子直面自己行为的“逻辑后果”。让他感受到磨蹭就会迟到,而不是不停的在孩子耳边唠叨,帮他“快点”。

有位妈妈为难的提出:“有时候你明知道他错了,明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这时候也让他自己去撞墙吗?我真的舍不得!”

许多妈妈不停唠叨孩子“快点”,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帮孩子“检查错题”,都是希望通过自己帮助,让孩子到了学校少受到一些挫折。

但是,这样满满的爱护,却让孩子形成依赖的习惯,即使到了中学,没了妈妈或者补习班老师的帮助,他们就不会自己检查作业。一边依赖着妈妈的帮助,一边有“神烦”妈妈的唠叨,更别说接收到妈妈的爱和操心,对他们而言,妈妈的付出不但理所当然,还相当烦人。

不但如此,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妈妈的监督,到那个时候不懂自控的孩子遇到挫折,反而不会找自己的原因,而是怪父母。许多大学开始放飞自我的孩子,没有哪个是真正会找自己原因的。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8)

小明的妈妈三年级开始就不给孩子检查作业了,如果孩子把作业落在学校,也会要求他自己回去取。一开始,小明的作业质量确实下降了,成绩也有起伏。老师还给小明妈妈发过几次信息,要求检查作业。

但是小明妈妈告诉孩子,完成作业是他自己的事儿,必须自己关注。不到一个学期,小明的作业质量就恢复了以前的水平,再也不需要妈妈监督了。

总结:教育中收回三分爱,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事儿操心,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努力与付出的回报(妈妈的十分付出)(9)

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在跟孩子的相处中,收回三分爱,才是教育出懂爱、懂感恩孩子的关键。而那三分爱,妈妈们可以给到自己,一个快乐、幸福、爱自己的妈妈,才能给孩子更健康、美好的家庭氛围。

我是@枫糖妈妈,多平台育儿领域优质原创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于孩子养育中的心理成长、教育心理,帮助您不打不骂、不生气,提升孩子的责任感、自控力和学习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