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低海拔、高海拔、中海拔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1 太子参品种特性

1.1 品种类型

以品种资源的生态型差异为依据,可将太子参品种分为大叶型太子参、野生型太子参与小叶型太子参3类。

1.2 生态适应性和生育特征

大叶型太子参适合在低海拔丘陵生态区栽培,野生型太子参适合在高海拔山地生态区栽培,而小叶型太子参则适合在中海拔山地丘陵生态区栽培。

太子参以种根繁殖为主,具有低温条件下发芽、生长的特性,在产区中,应于10月下旬栽种太子参,在气温降低到15 ℃以下、土温达到10 ℃时,种参便会开始慢慢发芽、发根,冬天过后,第二年幼苗出土。太子参蒴果成熟后会裂开散出种子,人工采种具有一定的困难性,而太子参种子的野外自然萌发率又不高,若人工用种子繁殖,还需做低温处理[1-2],因此,太子参产区一般是使用种参进行繁殖。

1.3 植株特征

大叶型太子参叶片阔,有较多的叶和分枝数量,茎粗,主根明确,块根大且少,根呈纺锤形状。野生型太子参叶片长且肥厚,分枝较少,主根不明确,块根小且多,根呈胡萝卜状。小叶型太子参叶片长、小,分枝与叶较多,茎细,主根明确,块根小且多,根呈圆棒形状。

3 结语

在太子参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中,建议从整地、选种、合理密植、地膜的覆盖、控肥、摘蕾以及遮荫这七个方面进行加强。

使用拱畦种植有利于控制太子参发生病害问题,提高太子参的产量。使用中等大种参作为繁殖的主要材料,将行株距组合设定在12.5 cm×5 cm与16.7 cm×5 cm,再辅以合理的密植,将种植密度控制在120万~160万株/hm2左右。另外,使用地膜覆盖的这一栽培方法,能使太子参提前萌发、退后倒苗,有效延长太子参的生育期使太子参产量大幅增加。由于太子参有着较强的不耐肥性,因此,要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再追加施以少量的NK复合肥,这样有助于促使植株的较快生长,继而提高产量。对大叶型太子参这种多花品种来说,适当的摘蕾有利于提高产量。遮荫处理对太子参种参的安全越夏、推后稻苗、延长生长期以及提高产量都有着积极作用。建议使用黄豆作为遮荫的产物,于太子参生长的后期,行行间套种,可促进太子参产量的提高。

太子参作为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经济价值的物种,只有在了解其生长特性的基础上,掌握良好的栽培技术,才能促使太子参得到健康的生长,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太子参什么样土质可以种植(太子参低海拔高海拔)(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