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智取皖东北(张爱萍智取皖东北)(1)

金建军

1939年8月下旬,彭雪枫领导下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党政军委员会研究决定,派张爱萍、刘玉柱前往皖东北盛子瑾处做统战工作。安徽第六行政区管辖皖东北各县,皖东北是指安徽、江苏、山东三省交界处的地区,它北连华北,南控江淮,西靠豫东,东向苏北,陇海、津浦两条铁路大动脉十字交叉地经过其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此时的皖东北,情形极为复杂,总的格局是:日伪、国民党、共产党三方。国民党方面:最上层是安徽省和第五战区属桂系;中间层是皖东北专署盛子瑾属安徽留存的少数国民党中央系;基层各县是桂系支持的地方实力派,像许知远、雷杰三、柏逸逊等。共产党也很重视该地区的发展,在党务和军事方面派出了大量人员。党务方面,有由中原局领导、张爱萍为书记的豫皖苏省委;由山东分局成立的向徐州南方发展的苏皖区党委,金明任书记;山东分局又在徐州东南成立了苏皖特委,由李浩然任书记;由杨纯奉山东分局之命成立的皖东北特委;由安徽省工委通过省动委会派过来的如江上青、吕震球等多人,这部分人主要渗透在国民政府行署内部。

军事方面,有中原局所属的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有属于八路军115师,由彭明治、吴法宪领导的苏鲁豫支队;有山东分局派出由钟辉、韦国清领导的陇海南进支队;有属于八路军山东纵队,由江华领导的苏皖纵队。[57]

盛子瑾系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时任安徽第六行政区督查专员公署专员兼泗县县长、第五游击纵队司令,属国民党中央系。此时的安徽属桂系地盘,盛子瑾自知难见容于桂系,便想联合共产党建立以盛为主体的皖东北军政体系。

1939年初夏,张爱萍、游击支队地方工作队队长刘玉柱和张爱萍的一名警卫,一行三人前往盛子瑾处,临出发时张爱萍对彭雪枫说:“我此去是借鸡下蛋”。[59]三人行进到豫皖苏交界处,遇到了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支队政委是张爱萍的老部下吴法宪。经协商,吴法宪愿率队紧随张后,随此三人一起行动。

进入皖东北后,首先经过的就是灵璧县,在得知灵璧县县长、第五游击纵队第二支队司令许志远势力较大,张爱萍便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前去拜会许志远。在会谈中,张得知许志远与盛子瑾矛盾较深,许有省政府做靠山,根本不将他的上司盛子瑾放在眼里。之后,张爱萍等离开时,许志远派其心腹部将雷杰三率队将张爱萍等送出灵璧县。

此时,盛子瑾身边已渗透了我党的两股力量,一股是由山东分局派出的以杨纯(女)为书记的皖东北特委,杨纯化名陈光薇,公开身份是盛的司令部民运科科长;另一股是以江上清为书记的特别支部,江上清等十几人是由中共安徽省工委张劲夫以省动委会(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名义建立的群众动员机构)名义派至盛部工作的。江上清以其才华和省动委会的背景很快便得到了盛子瑾的信任和器重,被任命为专员秘书兼第五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使江上清事实上成为盛部的二号人物。

在上述陈光薇和江上清的帮助下,张爱萍第一次与盛子瑾会谈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盛子瑾答应张爱萍带到皖东北的115师苏鲁豫支队的兵饷粮秣由盛供给;盛同意张爱萍在盛处成立共产党的办事机构;张爱萍以顾问的身份参与盛部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张也得到了盛的充分信任,张爱萍实际成了盛子瑾的参谋长。7月下旬,张爱萍在盛的总部所在地半城设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张爱萍任主任,刘玉柱任副主任,盛答应为办事处每月提供经费法币1万元。到1939年12月,张爱萍除公开身份是八路军少将、办事处主任,又多了一个隐蔽身份——中共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张以该身份统一指挥进入皖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而陈光薇和江上清则仍留在盛的身边,悄悄协助张爱萍的工作。

盛子瑾在筹措经费中,除截留省财政厅在泗县的全部税收外,又逮捕一些劣绅,罚款罚枪,因而触怒了地方豪绅。致使皖东北社会上"反盛"、"驱盛"之声日高。为了反击这些劣绅破坏在皖东北形成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大好局面,张爱萍等决定发动一场“拥盛运动”,首先由张爱萍在盛子瑾创办的“军政干部学校”讲课作为开始。“军政干部学校”由盛自兼校长,秘书江上青任副校长主持实际工作,军事主任石青兼政治大队长,政治部主任为谢景鸿(这三人均系中共地下党员)。

张爱萍以盛子瑾所著《我的目前的主张》一书为基础,在课堂上讲了盛的政绩和功绩,以此为开端,在张爱萍策划下,“拥护盛专员,抗战到底!”的标语口号无处不在:街头、乡村到处张贴,大会上讲,小会上说,宣传队到处演出宣传,一时间皖东北城乡河湖沸沸扬扬。

“拥盛运动”的声势浩大,无形中加深了以许志远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与盛子瑾的矛盾。许志远在其它地方实力派的帮助下,准备派亲信部将雷杰三率部进攻盛子瑾。张爱萍向盛子瑾建议坚决反击,并自愿任战场总指挥。盛子瑾同意后,张爱萍带领盛部三、四支队,一举把雷杰三打的丢盔卸甲并赶出百里之外。盛对此感激不尽,并引张爱萍为知己且奉为上宾。[61]

盛子瑾的影响使省政府也深感不安,随后,安徽省政府派朱天修前来接替盛兼任的泗县县长职,张爱萍和盛都明白这是桂系要削弱盛的实力。张爱萍给盛出了一个主意,调盛信任的五区区长赵敏(地下党员)任县政府秘书(民国时期,秘书相当于副县长),其它县府人员绝不动,以此架空朱天修。朱天修到任后,号令不出办公室,且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没一个月,新县长就灰溜溜地走了。

1940年1月上旬,新上任的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下令撤销盛子瑾专员及保安司令等职,派桂系军人马馨亭带一个加强营武装接受盛子瑾之职。我党决不能在已与盛子瑾建立友好关系时让国民党顽固派马馨亭顺利接职。于是,张爱萍等人立即动用所有舆论工具,大造声势:“援助盛子瑾,反对马馨亭!”同时建议盛组织武装堵马截马,不让他踏进皖东北。盛同意后,张爱萍即调吴法宪苏鲁豫支队胡炳云大队、韦国清陇海南进支队、盛子瑾的第三、四支队,一起向马馨亭驻地大柏圩子进攻,张和盛亲临前线指挥。

仗打到一半,盛子瑾得到确切消息,国民党安徽省桂系对盛子瑾联合共产党,武装对抗国民党非常震怒,将对盛子瑾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措施。盛子瑾得知此消息后,非常恐慌,考虑到自己还需要在国民党阵营中升官发财,于是,盛子瑾便带着第四支队撤离战场。盛子瑾明白,安徽省桂系代表国民党主流,和桂系死磕下去就是反对国民党,事情闹到这种地步,自己已无法在泗县生存下去了。

于是,当大柏圩子被攻破,马馨亭带领几十人逃走后。盛只好秘密向同属中央系的苏鲁战区副司令、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和戴笠发出求援信,韩德勤在苏鲁皖游击总队总指挥李明杨处给盛安排了一个支队司令的位置。盛子瑾准备逃离皖东北。

将盛留在皖东北,不能轻易毁坏很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皖东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因此,张爱萍等人便竭力劝盛子瑾留在皖东北继续当专员,在劝留无效的情况下,张爱萍又想到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是一个死硬的反共分子,若盛子瑾将他的大批武装带到韩德勤处,无疑会大大加强韩德勤的反共力量,势将给苏北我党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带来巨大的障碍。 于是,张爱萍决定拦截盛子瑾,不使他带走一人一枪。[62]为在关键时候能有效拦住盛子瑾将带走的第一、二支队,津浦路西的彭雪枫还派了游击支队第一团,到路东归张爱萍指挥。

当拦截盛子瑾的各部队部署完毕之后,张爱萍忽然觉得在皖东北拦截盛部有些不妥,无法向当地各界解释我党对待盛子瑾的前后言行。于是,张爱萍对盛子瑾放行,因盛子瑾此行必需经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防地,所以张爱萍放盛的同时即通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要求江北指挥部务必拦截盛子瑾。

此后,当盛子瑾率部经过新四军第五支队防地时,由刘少奇亲自指挥,张劲夫和郭述申设巧计,将盛部2000多人枪全部缴械,盛子瑾和夫人只好携带着个人财物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华中。[63]

盛子瑾走后,张爱萍等立即召开各界大会,宣布成立新的行政公署和泗县县政府,由亲共的陈粹吾任专员,张爱萍的主要助手刘玉柱任秘书(负责实际工作)。皖东北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总队,原盛子瑾部三、四支队分别改编为十一、十二团,直属队改编为独立一团。[64]

我党全面接管皖东北行署的权力后,皖东北一些打着抗日旗号却不抗日专门欺负老百姓的部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尤其如许志远等曾与我党发生过武装冲突,为了不至于很快被消灭,许立即带人赶往安徽省府所在地立煌县,请求援助。

张爱萍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发电通知刘少奇,建议在许志远取得援助返回灵璧,途经新四军第五支队防地时,将其拦截。刘少奇接电后,立即布置,将路过的许扣留,并将其所带轻重武器连同一个加强连全部缴械。随后,张爱萍带队,将许留在灵璧老巢的主力也进行了武力收编。[65]

在解决了盛子瑾、许志远后,张爱萍又率他的游击支队第四总队四面出击,清除分散在各地不抗日,经常骚扰地方的各地武装,他首先西去灵宿,打时村、打褚兰、打于沟,然后又南进泗睢夺朱湖、夺上塘、夺郑集……每战必胜,每夺必得,每得一地,必建立我党管理的政权,仅三个月,就把淮河以北、陇海路南、津浦路东、运河以西五县十六区的区域,基本掌握到共产党手中,皖东北根据地名副其实地建立起来了。[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