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华容话与“孩”和“还”是一个读音,读hái鞋与孩、还同音,其实不限于华容话在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广东、山西、四川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读成“孩子”大家应该都熟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吧,是不是觉得这句俗语很难理解?谁会为了套住狼而用自己的孩子作诱饵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长义释华容讲的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长义释华容讲的什么(说解华容话1)

长义释华容讲的什么

鞋,华容话与“孩”和“还”是一个读音,读hái。鞋与孩、还同音,其实不限于华容话。在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广东、山西、四川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读成“孩子”。大家应该都熟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吧,是不是觉得这句俗语很难理解?谁会为了套住狼而用自己的孩子作诱饵呢?

原来,“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因为,狼在躲避猎人追杀而逃命时,它会“慌不择路”;而猎人要追上狼,就不能顾惜脚上的鞋子。如果怕脚上的鞋子踩到脏东西而弄脏了鞋子,或者怕踩到尖利的东西而弄破了鞋子,因而选择好走的路来追狼,那是追不到长于“披荆斩棘”奔跑的狼的。

因此,由于方言中“鞋子”与“孩子”同音,久而久之,“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就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了。其实,这种讹传误记,“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并非特例。

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被称之为“智圣”,是何等地了得!而皮匠,不过是底层的讨生活者,还冠之以“臭”,又是何等卑微而平凡的人物。如果三个臭皮匠就可以顶得上声名赫赫的诸葛亮,那诸葛亮“智圣”的金字招牌也太没有含金量了。

原来,这句俗语里的“皮匠”,是“裨将”的讹传误记。皮匠,华容话读“皮抢”,但在北方话和现在的普通话里,与“裨将”读音相同。而裨将,在古代指副将。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个诸葛亮,这还说得过去。

上面所述,是说因为在方言中,“鞋子”与“孩子”同音,而把“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讹传误记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由此可见,华容话把“鞋”读成“孩”,也算由来有自。

正因为华容话把“鞋”读成“孩”“还”,华容话里有一句俗语是这样的:“落一只鞋,捡一只鞋,还是个‘还’”。

这句俗语如果把“鞋”按普通话发音,就构不成这句俗语的内在逻辑了,而只有读成“还”,这句俗语才好理解。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是:前头丢失了一只鞋,虽然后面又捡到了一只鞋,但“鞋”并没有增加,还是原来一样多的“鞋”。这句俗语常常用来形容经过一番折腾,并没有取得什么效益,或者并没有什么改善,还是以前的那个“还”——老样子。

原来,前面所说的落一只鞋捡一只鞋,只是因为“鞋”与“还”同音,而借来做个“起兴”,要表达的意思,并不落在“鞋”字上,而是落在“还”字上,即“和以前还是一个样”。比如,一个人把原有的生意转了,去做另一个生意。有人问他现在的生意只怕比以前的生意赚钱,他可能会说:“赚个鬼钱!不过是落一只鞋,捡一只鞋,还是个‘还’”。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句“鞋好袜子破”。熟人或朋友如果有些日子没见了,一旦相遇,往往会问“还好吗?”对方可能回答一句“还好呃,鞋好袜子破”。这句话的内在逻辑是:由“还”谐音双关到“鞋”,由“鞋”相关到“袜子”。袜子是破的,鞋子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好什么好,说不上好,就那样。

华容话里,还有用“鞋”作语素的俗语,比如“做出鞋儿是针线”。

以前,常听老人们说“做出鞋儿是针线”。过去农村人穿的鞋,基本上靠女人们手工做成。做鞋前,首先要准备做鞋底的“壳子”。怎么准备呢?就是把不能穿了的旧衣服,撕成一块块布片,洗净晒干;再熬一锅米糊。然后把家里的门板下下来,在门板上涂一层米糊,就“褙”上一块布片。布片上再涂米糊,再“褙”布片,一般“褙”三层。这个过程,叫做“褙壳子”。布片“褙”好后,把门板放太阳下暴晒。壳子晒干了,就从门板上撕下来。这就是“壳子”。

做鞋底时,拿鞋底的“样子”,扑在壳子上依样画葫芦,然后剪下鞋底一样大小的壳子。同样大小的壳子,要剪出三四张,然后把它们重叠在一起,再剪鞋底同样大小的白布,粘贴在鞋底正反两面,然后用针线密密麻麻地来回钉。钉鞋底的过程,也叫纳鞋底。鞋底纳好了,再做鞋帮。鞋帮,老人们叫鞋穿子。把鞋穿子“上”到鞋底上,就是把鞋帮和鞋底钉到一起,一只鞋就算做好了。一双鞋做起,要费很多针线。

那么,“做出鞋儿是针线”这句华容话俗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形容要凭实绩说话。就如一双鞋做出来了,自然表明费了针线。如果你把事情做好了,工作做成了,自然表明你努力了,用功了。拿不出实绩,再怎么夸夸其谈也没有说服力。比如,一个人在上司面前表态要如何如何,上司可能会说:“俗话说‘做出鞋儿是针线’。你话也不必要说那么多,先扎扎实实做事。做了事大家都能看到的。”(2019、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