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奇艺因为“限制投屏”一事连上多个热搜。据现代快报消息,广东一名用户因此将爱奇艺告上法庭,北京市互联网法院已于1月29日立案。

爱奇艺到期后续费投屏又限制了(爱奇艺因限制投屏被起诉已立案)(1)

该用户是爱奇艺平台的7年“老粉”,从2017年就成了爱奇艺会员。此前使用时投屏可以选择任意清晰度,而2023年1月11日他发现爱奇艺将黄金VIP会员投屏清晰度限制在480P,如需更高清晰度则必须升级至更高级别会员。

他认为爱奇艺单方变更合同条款,已经构成违约。该用户表示,不要求民事赔偿,只要求爱奇艺在会员期限内,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投屏清晰度。

爱奇艺发文回应

爱奇艺到期后续费投屏又限制了(爱奇艺因限制投屏被起诉已立案)(2)

爱奇艺发文回应称:我们已收到关于投屏清晰度变更的应诉通知,一定会本着尊重法律、尊重合同、尊重消费者权益的原则认真审慎对待。

爱奇艺曾因单片付费套路引发网络热议

爱奇艺到期后续费投屏又限制了(爱奇艺因限制投屏被起诉已立案)(3)

去年年初,爱奇艺曾因单片付费套路引发网络热议——全价12元购买的影片无法享受最高清的版本,若想“畅享”最高清,还得购买平台会员。说白了,就是不遗余力鼓动更多人加入平台会员。如果说单片付费好歹还有“尊重知识产权”来背书,此番针对会员的“对内收割”,颇有些“欲加之费何患无辞”的感觉——说好的会员权益,为什么成了“请君入瓮”?

关于会员制,普通人的理解是,加入会员就能享受相应的权益与服务。但在现实中,会员内部往往也会根据出价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与此对应的是不同的权益和服务。会员权益待价而沽,虽然有些令人不爽,但出于“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考虑,很多人还是愿意结合自身需求为之买单。真正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虽然付出了“一分价钱”,但并没有得到应得的“一分货”,因为会员权益缩水了。

爱奇艺到期后续费投屏又限制了(爱奇艺因限制投屏被起诉已立案)(4)

其实所谓会员“套路”并不只局限于爱奇艺一家,近几年,网络视频平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视频会员坑”。“买了视频会员竟然推出'会员专属广告'“有的影片,会员观看还要另付费”“自动续费一不留神就开通,想要取消时却十分隐蔽”……想看个剧“太难了”,一个接一个的套路,不停变化的营销新花样,让大家都被困在了视频网站的各种操作里。

市场环境中,只要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内容,从来就不乏为之买单的消费者。怕只怕,无力甚至无意优化服务,有的只是追逐利益的冲动。看得见的巨大收益,与看不见的违约成本,这无疑是各种视频平台不吝于“对内收割”会员的根源所在。

爱奇艺到期后续费投屏又限制了(爱奇艺因限制投屏被起诉已立案)(5)

会员制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消费者支付一定的费用,理应享受到相应的权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了会员制产品,这原本是丰富产品供给的好事。但是,随着会员越来越多,“套路”也越来越多。坦白说,会员分级无可厚非,但分级的关键应在于不断拓展服务的上限,而不应该是无原则试探收割的下限。

面对野蛮生长的会员制市场,监管制度有必要硬起来。一方面,应当强化会员制服务合约的告知义务,明确服务商的违约责任;另一方面,应当疏通维权渠道,提高针对投诉举报的响应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各种“请君入瓮”式的违法违规操作,应该严厉追究服务商的相关责任,加大其违约成本。

会员不是“唐僧肉”,用户选择注册会员,是为了享受更好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见识更多的套路。加大监管力度、畅通维权机制,才能使服务商真正回归服务本位,以更加优质的消费体验去吸引会员、留住会员。

不仅播放软件收费,电视也开始收会员费!

爱奇艺到期后续费投屏又限制了(爱奇艺因限制投屏被起诉已立案)(6)

“现在只要想看电视,就得先付费,不然什么都看不了。”

最近,有不少消费者表示,电视越来越没有底线了,不仅开机要先看90秒的开机广告,还有弹窗广告,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需要另外付费购买会员。

家住浙江的李蕾对此更是深有同感,“年前刚花5000元左右买了电视,先花了1000块左右装宽带、装有线电视,结果想要看电影,得充腾讯的VIP,想看综艺,得充爱奇艺的VIP,家里的小孩想看动画片,还要充值动漫VIP,整个操作就很恶心。”

而各大视频网站不仅对会员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还会用低价策略吸引用户购买连续包月会员。但低价也就意味着会员的观看权限低,手机端能看的内容,电视端无法观看,且不支持投屏;而如果用户还想观看体育赛事、动漫等节目,则需要再次付费,进一步提升会员等级。

爱奇艺到期后续费投屏又限制了(爱奇艺因限制投屏被起诉已立案)(7)

商业数据派算了笔帐,如果想要畅通无阻在电视上观看所有节目,至少需要购买爱奇艺星钻VIP(428/年)、芒果TV全屏会员(348/年)、腾讯视频的超级影视SVIP(348/年)、酷喵VIP会员(488/年)、全年最少花费1612元,其中还不包括有线电视费、宽带费以及部分应版权方要求的付费电影等等。

所以对消费者来说,明明已经是视频网站的会员,却为何只是因为播放终端的改变就要附加另一笔费用?这样的收费逻辑是如何形成的,又涉及哪些参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