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 (梵文 Samantabhadra ),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曾译为遍吉菩萨,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所以亦称其为“大行普贤菩萨”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华严三圣之一。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四大菩萨灵吉菩萨(民间四大菩萨之普贤菩萨由来)(1)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

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

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

四大菩萨灵吉菩萨(民间四大菩萨之普贤菩萨由来)(2)

《 悲华经 》的记载中,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普贤菩萨当时为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像 娑婆世界 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更应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使其庄严清净,就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同时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令他们心地清净,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这种发大心的菩萨都充满他所化度的国土世界。宝藏佛即为他将“泯图”这名字,改号为“普贤”,并授记他未来在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圆满成就 无上正等正觉 ,佛号为“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菩萨因何名为普贤?《悲华经》说:‘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对普贤一名的解释。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灵压仙的六牙白象,白象代表是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为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四大菩萨灵吉菩萨(民间四大菩萨之普贤菩萨由来)(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