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看电影的多特姚,9月9号在某种怀旧的情绪中,去十年前曾经看过诺兰的《盗梦空间》的石景山万达影城,看完了诺兰的新作《信条》。

信条经典影评(一部比海德格尔还要海德格尔的电影)(1)

轻微剧透。

看完之后,只能说,前80分钟时间,都能让人打瞌睡。除了零星几个细节,比如把Michael Caine爵士搬出来,在餐厅布置任务的时候调侃了一下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美国黑哥哥男主角的衣品,黑了一把美帝著名服饰品牌Brooks Brothers布克兄弟。(又不是人人都有所谓英伦范儿,穿个西装都要找私人裁缝)。

信条经典影评(一部比海德格尔还要海德格尔的电影)(2)

其他部分,还是诺兰一贯的做派,和《盗梦空间》一样搬出某个物理理论,同时安插一点文化线索,比如戈雅的名画(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幅画本身对情节发展有什么推动作用),略故弄玄虚。

全片看完,只能勉强打三星。

诺兰对于末世论eschatology的迷恋简直让人忍无可忍。动不动就毁灭世界的scenario,不熟悉基督教那套叙事的话,其实让人有点敬谢不敏。

简而言之,《信条》就是一个打着时间钳形pincher运动、过去和未来在一个场域里同时发生、抢时间拯救世界的故事。说钳形,其实也很好理解,过去和未来交叉于一个点,但是过去是未来,未来又是过去。

前80分钟都是不知所云,顶多就是拿所谓entropy熵的无规则运动做幌子,告诉观众时间可以部分倒回,所以我们不是真的在时间中旅行,只是倒退inverted而已。直接说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时间就行了。

直到黑人哥哥李逵打李鬼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才出现第一波小高潮!而那时80分钟已经过去了,之前的孟买、奥斯陆、塔林,打斗场面很精彩,甚至安德烈的俄罗斯出身(核试验之后废弃的鬼城),都算是噱头。但是真正的高潮,其实只有在自由港,黑人哥哥和戴头盔的自己相互厮杀那一段。

还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就是结尾的时候红方和蓝方分别代表时间的正序和倒序,有一栋楼下半部分被爆破、上半部分又从爆破状态倒回非爆破状态,这里尤为体现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绽出”Ekstasen。楼的上半部分是过去、下半部分是未来,过去和未来扭打在一起,两者通过一个观察者(当下)的视角得到统一。

简言之,诺兰的《信条》很有海德格尔“绽出”的意味。

信条经典影评(一部比海德格尔还要海德格尔的电影)(3)

那么,什么是“绽出”呢?“绽出”体现了所谓的时间性, 当海德格尔说Dasein的存在就是时间性的时候,他所指的就是Dasein的存在就是zu sein,即站出来生存,自我出离,“绽出”:“时间性是源始的、自在自为的‘出离自身’本身”,因而将来、曾在与当前等时间现象就被称为“时间性的绽出”(390)。时间性的三维结构将时间性公开为“绽出”(ekstasis)。eksatsis与existance同义,有“站出来”、“出离”、“出离自身”、“出神”(新柏拉图主义)等义。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对应的是两个词:Zeitlichkeit和Temporalität,要分开来谈。

Zeitlichkeit就是Dasein此在的基本结构,联系两者的是操心Sorge,操心是此在规定的结构。而Temporalität是我们理解Sein存在的基础,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东西(虽然两者在德语日常运用中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海德格尔在1927年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里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区分,海德格尔有意把这本书作为《存在与时间》的第二部分。

信条经典影评(一部比海德格尔还要海德格尔的电影)(4)

英语并没有对应Zeitlichkeit的词,翻译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而中文世界里,赵卫国把前者翻译成“时间性”,后者翻译成“时-间性”。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Zeitlichkeit本质上不是客观的、前后流动的物理时间,而是Dasein此在的基本结构,Dasein的规定性是“向死而生”,那么Dasein的时间性就是指向死亡的这个过程。Dasein在这个世界中重新发现自己,也就是在Sorge操心中发现自己,所以Dasein的本质规定性就是Sorge操心,“操心”总是“操心某物”,Sorge um/für,总是从过去之中诞生并且指向未来(死亡)的。

下面是操心的三种方式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的“绽出”Ekstasen,化成了源始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不是前后相续的关系,是一个整体Einheit的三个方面,是Dasein进行操心的三个方面,也就是Dasein的存在方式(其实已然在世界中,Dasein是不需要操心的,也就是说,Dasein不操心自己的过去,操心的是自己的当下,同时预见自己的未来。)

过去是必然,当下是实然,未来是或然。所以《信条》最后说了,即使穿越回去,也改变不了过去。嫩牛五方帕丁森最后跟黑哥哥说的那一番关于友谊的装神弄鬼的话,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过去和未来并不是线性流动,而是一体。

信条经典影评(一部比海德格尔还要海德格尔的电影)(5)


这么一看,诺兰的线索真是非常有海味。

当然,这不是我的原创看法,连德国人自己都那么觉得。全片看下来,也就觉得这个海德格尔式的“绽出”感,让我久久回味。其他地方就极其乏善可陈了。可能是十年后再看诺兰的作家电影film auteur风格,已经免疫了吧。

信条经典影评(一部比海德格尔还要海德格尔的电影)(6)

至于标题TENET,正着写倒着写都是一个单词(这种现象叫“palindrome”),大概也只是为了呼应过去和未来交织的钳形时间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