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1)

电视剧《清平乐》一播出,古色古香有质感的画面立刻让人感觉,这就是历史的味道。这部剧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了宋仁宗的一生,宋仁宗在位时期的几件大事也成为电视剧中几个重要节点。这其中就包括好水川之战

剧中的好水川之战,宋军惨败,主将任福自尽。历史上的好水川之战,情况更加惨烈,主将任福万万想不到,是鸽子将他送了命。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2)

《宋史·夏国传》中对好水川之战有这样的记载:“怿为先锋,见道傍置数银泥合,封袭谨密,中有动跃声,疑莫敢发,福至发之,乃悬哨家鸽百余,自合中起,盘飞军上。于是夏兵四合……宋师大败”。

这段话就指明了,是任福看到路旁的箱子里有动静,将箱子打开,从里边飞出一百多只鸽子,在宋军头上盘桓。这样一来就暴露了它们的位置,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

事实上这是我国历史上现今可考的鸽子用于军事的第一例。然而这里的鸽子也不是所有古装剧里传书用的,它们只是起到了一个发信号的作用。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3)

现在的古装剧,里边总有一个飞鸽传书的镜头。埋伏在哪家府上的密探用飞鸽将消息传给自家主子;大军对阵,鸽子飞过来给一方将领带来最新情报;凡是古装剧,必定会出现这个镜头。我们还觉得本该如此啊,不拿鸽子传拿什么传?

我们就从3000年前的古代中国,看看历史中的飞鸽传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当时用来传递什么消息?鸽子为什么能来往两地传递书信?鸽子自带的“导航系统”给现代科技带来了哪些灵感?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4)


历史回溯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鸽子就已经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

历史考古总能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古代历史的所知。我国饲养鸽子的最早时期,由隋唐提前到汉,又由汉提前到殷商。

在三门峡妇好墓出土了殷商玉鸽,正是一只体态丰满的食用鸽,这件玉鸽的出土直接将我国鸽子的饲养拉到殷商,证明了我国饲养鸽子的历史至少已经有3000年。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5)

最早的文字记录,就要追溯到西周了。《五经》中的《礼记》,《周礼注疏》卷四载:“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汉人郑玄注:“六禽:雁、鹑、鴳、雉、鸠、鸽。”说明周天子的菜谱里就有鸽子这一道菜。

这个时候的鸽子并不会用于传书,一来是没有史料记载,二来我们可以想一下,那个时代连纸都没有,让鸽子怎么“传书”,一个竹简鸽子带着飞都飞不动。有人说可以用布啊,但是那个时代布料多厚啊,一块布上又能写几个字。

战国时期对鸽子也有记载,《越绝书》:“蜀有花鸽,状如春花。”可以看出到这个时候人们对鸽子的了解还是欣赏外形和可以做菜这两点。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6)

然后时间就来到汉代,1984年,我国在四川芦山县芦阳镇发掘了一座汉代古墓。墓中出土的“陶楼房”,山墙上发现了一个鸽舍,舍内有两只鸽子。经文物部门鉴定,这被认为是汉代民间饲养传信鸽的实物证据。

这个时候说饲养传信鸽,最起码有了物质基础——造纸术。西汉就已经发现了古纸片,东汉蔡伦造纸让纸得到了广泛运用。这种情况下古人才可能会想到把纸片绑到鸽子身上让它传信。


真正意义上的飞鸽传书来了——从隋唐时期开始

真正意义上的飞鸽传书,应该是发生在隋唐时期。从隋唐之后飞鸽传书传的主要是两个信息:

  1. 日常通信,表示联络感情;
  2. 军事信号

最早有史料记载的,是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也就是说,张九龄年少的时候往家里养了一群鸽子。每次跟他亲朋好友传个信的时候,就写纸上绑鸽子腿上,然后鸽子就往他亲朋好友家送信去了。

这段文字可以直接证明张九龄是现在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训练和使用飞鸽通讯的人。张九龄还给这些鸽子起了个名字——“飞奴”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7)

在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里有记载:“鸽,大理丞郑复礼言,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由此,有学者认为唐朝用飞鸽传书是受了波斯的影响。

但是不得不承认鸽子在唐朝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发展时期。

唐人不仅喜养鸽,为鸽作诗,作画也非常流行。唐代诗人王安石、白居易等人均有写鸽子的诗词。花鸟画家边鸾的《梨花鹁鸽图》、《木笔鹁鸽图》、《写生鹁鸽图》、《花苗鹁鸽图》等均有传世。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8)

《梨花鹁鸽图》

将飞鸽用于军事的记载是在宋朝史料中发现的,文章开头我们已经介绍了飞鸽在夏宋好水川之战中的重要作用,另一个明确记载在《齐东野语》。

《齐东野语》“按视端军,端执挝以军礼见,阒无一人。公异之,谓欲点视,端以所部五军籍进。公命点其一部,于廷间开笼纵一鸽以往,而所点之军随至,张为愕然。既而欲尽观,于是悉纵五鸽,则五军顷刻而集,戈甲焕燦,旗帜精明”。

时任川陕宣抚使的张浚前去视察泾原统制曲端的军队,到营地却发现空无一人。要求集结兵马时,曲端放出鸽子,士兵收到鸽子就回来集合。“五军顷刻而集”说明了这种方式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太多。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9)

但是注意这里用的鸽子都是传递信号,好水川之战,鸽子就代表“有敌军”,曲端飞鸽,就代表“快回来”。为什么军事上没有用来传递情报呢?这主要还是因为飞鸽传书的不稳定性。最简单的例子,鸽子飞着飞着被人射下来了,一封家书没什么事,可要是军事情报那事不就大了嘛!

随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养鸽文化不断发展。清代张万钟著《鸽经》,里面详细介绍了鸽子的生活习性、花色种类、《飞放》部分的传书鸽的介绍、《翻跳》部分可用于杂耍翻飞的空翻鸽、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这是我国可知的最早一部记录鸽子的专著。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10)

可见从古代飞鸽传书确有其事,隋唐时期古人就已经发现了鸽子身上的某些特性,利用鸽子身上的特性传递信息。那小小的鸽子有什么本领能够让它们来往传书呢?


飞鸽传书的原理——鸽子身上到底有什么秘密

在了解为什么能飞鸽传书之前,我们要先清楚两点:

  1. 不是想让鸽子飞哪鸽子就能飞哪;
  2. 鸽子的传书分为单向传书和双向传书,也就是说在两地之间只能单向飞一次或者飞个来回;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11)

古人在饲养鸽子的过程中,发现了鸽子的“归巢性”,也就是说鸽子很恋家,而且它们有种特殊的能力,不管飞到哪里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古人正是发现了鸽子的这种特性,再加上鸽子飞行速度总比当时的马跑的快,因为对鸽子加以训练,就有了飞鸽传书。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飞鸽传书只能在两个固定地点。鸽子认家,人们出行时把鸽子带走,需要传信时放出,鸽子自己会找回家,顺便把信带回去,并不是想让鸽子去哪个地方送信鸽子就去的。

而双向往返则需要人为训练了。通常是白天把鸽子带到一个地方吃饭,晚上把鸽子带到另一个地方睡觉。这样让鸽子形成了反应,就会双向传书了。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12)

当时张九龄人在长安,母亲在广东,通过鸽子互相送信,在当时被传为一段佳话。这仅仅用一个归巢性肯定是解释不了为什么鸽子能飞越半个中国不迷路平安到家的。

这在古代是解答不了的问题,在现代,科学家们给出了几个猜测:

  1. 对地球磁场的感应很灵敏。科学家做了很多鸽子与磁场的实验,发表在《斯普林格自然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报告表明地磁场的时间波动会影响鸽子的整个归巢飞行,磁性因素不仅影响开始,而且在整个归巢飞行中仍是鸽子航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重力感知。鸽子用对其鸽房附近重力场的记忆来给自己指路。
  3. 本能记忆。鸽子对家的方向的本能和记忆路线。
  4. 嗅觉导航。在陌生气味中对家的气味的追寻。相关研究通过“嗅觉激活假设”,实验得到的数据证明了这一说法。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13)

现在最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地球磁场是鸽子自带“导航系统”的关键,同时人们根据鸽子对地球磁场的反应,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灵感。


鸽子自带的“导航系统”给了人类多少灵感

自然界的动物身上有太多人类解释不了或者做不到的事,它们的力量、速度、特殊的交流方式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虽然在这些事情上人类自身比不上这些动物,但是人类进化出了比它们发达多了的大脑。动物身上的优点,人们都可以转化加以利用。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14)

飞机、雷达、声纳、吸盘、胶带等等,都是人们通过动物受到启发发明出来的。对于鸽子这种神奇的特性,科学家们的猜测实验也给了人们更多的灵感。

  1. 无人机集群系统。基于鸽群的智能行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小组参与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中进行研究;
  2. 通过地磁导航对生物学机制,生物行为学的研究探索;
  3. 磁性门控仿生人工纳米通道。可对生物学或医疗保健应用相关的电子设备的研究做出重大突破;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15)

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对于鸽子为什么自带“导航系统”,也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去研究论证的。搞明白这个原因,我们的科技也一定能更进一步。


信鸽传递信息是什么时期的(第一位训练鸽子)(16)

如今鸽子代表的是和平,通信技术的发达也不再需要鸽子来回奔波传信。但是鸽子从隋唐开始的历史时期里,传信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是人们利用它的优点和它们自身的适应带来的相处的平衡。我们现在与动物之间,应该积极地去寻求这种平衡点,与动物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