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穆公时起,秦国就与晋国结成了死敌从此后,秦国始终是晋国的重大威胁,一度令晋国霸业难以为继秦国居然能左右东周霸主的归属,秦人想来也一定深感自豪,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春秋战国秦国四大名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春秋战国秦国四大名将(秦国史上少见的内乱)

春秋战国秦国四大名将

自秦穆公时起,秦国就与晋国结成了死敌。从此后,秦国始终是晋国的重大威胁,一度令晋国霸业难以为继。秦国居然能左右东周霸主的归属,秦人想来也一定深感自豪。

可不幸的是,晋国占据着崤函要道,这是秦国前往中原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没有之一。秦人与晋人成了死敌,秦国也就丧失了众多参与中原政治的机会。

在失去晋国这一得天独厚的盟友后,秦国只能投靠昔日的夙敌——楚国。

秦、楚之间,有一条武关道。武关道起始于西周原都城镐京附近,与南阳盆地西北角相通。在秦、晋还是盟友之时,秦、楚之间曾为了鄀国大战一场;结果在晋人的帮助下,秦国获得大胜。鄀国,恰好就位于武关道在南阳盆地的出口附近。

虽然秦、楚长期合作,但晋国在东周的软实力明显胜过楚国。即便秦国可借道楚国偶尔参与中原政治,但基本上被晋国围堵在渭河平原之内,长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时期,秦国基本上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虽然是默默无闻,可秦国实力却一直强大。公元前546年,晋、楚举行第二次弭兵之会。在这次弭兵大会上,晋国正卿赵武就曾这样评价秦国国力:“晋、楚、齐、秦四国,都是匹敌之国!”足见秦国虽然一直被晋国压制住,但实力并未衰退。

这未免让人们感到好奇。

东周诸侯国,往往因为公族势力庞大,内乱众多:要么经历了内乱,引发了变革,使诸侯国走向强大,如晋国和齐国等等;要么经历了内乱,使公室衰落,进而造成了国家的边缘化,如郑国、卫国、鲁国等等。

进入春秋后,秦国却鲜少听说有内乱,国内也没有进行过实质性变革,可秦国实力却一直稳定在东周“发达”国家之列,这在东周时堪称是独一无二。


秦景公在位时,秦国曾经有机会与晋国和解。

公元前549年,秦景公见楚共王去世后,楚国国力日渐衰落,已不值得依赖,就试图与晋国和解。这年5月,秦景公派出弟弟公子鍼(音前)出访晋国,表达了愿意和解的心愿。公元前547年春,秦景公再次派公子鍼访问晋国,与晋人正式签订了和解协议。

然而,此后不久,秦景公就反悔了,单方面撕毁了合约。这也属正常:秦、晋之间,在韩原之战、崤之战、令狐之战、河曲之战等等历次战役中,已结成了死敌,想要化解,谈何容易!

虽然这次和解无疾而终,但两次和谈却让一个人与晋国的关系密切起来。这个人,就是秦景公之弟,公子鍼。

公子鍼,字伯车,又被称为秦后子,是秦景公同母弟,深受两人父亲秦桓公的宠爱。在秦国,公子鍼有两大封地:北征(陕西澄城西南)、彭衙(陕西澄城西北)。楚人见此,曾经类比为:“晋有曲沃,秦有征、衙。”春秋初,晋国曲沃逐步在历经六十七年内乱后,成功取代了晋国。公子鍼的封邑,竟然被人比之于晋国曲沃,足见公子鍼在秦国的实力有多么雄厚。公子鍼在秦国,有如第二位国君!

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秦国出现公子鍼这么强大的公族人士,一点都不奇怪。要奇怪的是,从秦襄公立国一直到秦景公,秦国公族人士很少强大到能威胁到公室地位。公子鍼的出现,在秦国史上算是第一例。

公子鍼在秦国地位如此之高,秦景公年纪越大,他的疑心病也就越重:这位亲弟弟,会不会在秦国也来一次“征、衙代秦”?

终于,在公元前541年,秦景公与弟弟之间的矛盾走向了激化。两人之母劝公子鍼说:“你如果不主动离开秦国,迟早要被驱逐出去!”


听母亲这么说,聪明的公子鍼为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哥哥老了,想安全地传位于子,自己呆在秦国就是一巨大威胁。因为曾经两次前往晋国议和,公子鍼与晋人较为熟悉,所以他决定去晋国避祸。

不过,作为秦国“第二个国君”,公子鍼的出行,也不能太低调。为讨好晋平公,在到达晋国那天,公子鍼就设享礼招待晋平公。为此,公子鍼让人从秦国都城雍邑(陕西凤翔)到晋国都城绛邑(山西侯马市),每隔十里就摆上八辆车,用来运送他招待晋平公的礼物。为保证礼物的快速到达,他甚至还命人在黄河上架设了一条专用浮桥!

古代享礼,先由主人敬酒,称为献;然后宾客还敬,称为酢;最后主人先斟酒自饮,劝宾客同饮,称为酬。当进行到酬礼之时,主人必须得赠送宾客礼物以劝酒,这些礼物就称之为酬币。一献、一酢、一酬完成后,就称为一献。

因为是到晋国避难,公子鍼享晋平公采取了最隆重的九献之礼。九献,就得送晋平公九次酬币。所以,这次享礼进行之时,公子鍼的酬币就从陕西凤翔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山西侯马市,共往返了八次之多!

晋国君臣都看呆了,问公子鍼:“您的车辆都用在这次享礼之上了吗?”

听了这问话,公子鍼却显得有些羞愧:“这就叫太多了!如果车辆少,我怎么会来晋国见到您呢?”看来,公子鍼也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秦国是太过高调了。

仔细观察了公子鍼言行后,晋国大臣女叔侯评价道:“秦公子一定能回国。我听说君子能知其过,必定有完善计划。完善的计划,是上天支持的!”


公子鍼到了晋国避难,这给晋人也带来了一些困扰。作为东周江湖上最为强大诸侯国,晋国受到东周各国士人的垂青。公子鍼到晋国避祸之后,公元前541年冬,楚国公子比因为楚灵王弑君作乱,也被迫逃亡到了晋国。

两国公子都逃到了晋国,接待规格该如何确定,颇让晋国人为难。公子鍼来晋国时,排场大得惊人,随同他到达晋国的车辆有千乘之多;可公子比到达晋国时,因为是逃难而来,跟随他来的仅仅有五乘车辆。比起秦国公子,楚国公子明显穷多了!

然而,晋平公太傅叔向在安排两位公子的俸禄时,都按上大夫标准,给予百人口粮。秦国公子随从千乘,百人口粮明显不够用;楚国公子随从五乘,百人口粮明显超过太多。所以,这种安排,让晋国正卿赵武觉得有些不妥,质疑道:“秦国公子可更富有些!”

赵武的意思,公子鍼本身随从众多,给百人口粮也就罢了;公子比随从才五乘,为什么也要给百人口粮?

叔向答道:“根据德行来确定俸禄,德行相同则依据年龄,年龄相同就根据尊卑。如果是他国公子,则需要根据国之大小确定俸禄,没听过依据身家财产的。再说率领千乘车辆离开母国,这太过分了。秦国与楚国,原本就是匹敌之国。”叔向说的确定俸禄法则,到了现代依然如此。多数公司定薪资,都是以员工对公司贡献度大小确定;贡献度相仿,通常就以司龄长短确定;如果是其他公司跳槽过来,就常常根据之前公司的强弱来确定薪资水平。

这么一说,赵武也无话可说了。

可把自己与公子比并列,公子鍼却不乐意了。

他主动推辞道:“我害怕被驱逐,楚国公子被国君怀疑,所以都来到了晋国,本应唯命是从。不过将下臣与客人并列,恐怕不合适吧?史佚曾说过:‘不是客人,还客气什么?’”公子鍼先来晋国,自认已是晋国之臣,所以才会如此自谦。

如此看来,公子鍼虽然是奢华高调地逃奔晋国,却相当懂得自省。


公子鍼不但懂得自省,他还颇有识人之明。

他来到晋国后不久,就与正卿赵武见面了。秦国是晋国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作为晋国执政卿,赵武更想了解到秦国的一些情报。见到了公子鍼,赵武首先问道:“您什么时候回去?”赵武问这个问题,是想试探公子鍼对秦国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厚。

公子鍼平静地答道:“我是害怕被国君驱逐,所以才来到晋国。等继位国君上任,我就可以回去了!”公子鍼的意思很明确,现在的国君怕我篡位,所以我才出逃;但我本人对秦国还有感情,迟早要回去,不会做对不起秦国之事。

赵武听了,无机可乘,又问:“秦国国君如何?”公子鍼对哥哥还是余怒未消,答道:“他是无道之君!”秦景公的执政如何,因为史料缺乏,不好准确判断。但所谓“景”:“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纲曰‘景’”。由此看来,秦人对他的评价颇高,不像是一位无道之君。因此,公子鍼这一评价,明显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赵武一听,有些欣喜,接着问:“秦国会亡吗?”可公子鍼的回答却让赵武失望了:“怎么会呢?不过是一任国君无道,秦国气数未尽。在天地间立国,必然有辅助之人;不是数代淫乱,国家不会灭亡。”

赵武终于明白了公子鍼的心意,将话题又转到了秦景公身上:“他会短命吗?”

“有可能。”

“还能有多长时间?”

公子鍼郑重地回答:“我听说,国君无道却年谷丰收,是上天在赞助他;但很少能超过五年的啊!”

这时,赵武看了看屋外的影子,突然感叹了一句:“早晚都不能相接,谁还能再等五年?”

听了这话,公子鍼默默地走了出来。随后,他就与身边人说:“赵武将要死了;他主持国政,却整天混日子、为人又急躁,还能活多久?”


公子鍼这次,先后预言了两个人的生死。说秦景公活不过五年,秦景公在公元前537年去世;说赵武活不久,结果赵武当年底就去世了。这并不是公子鍼精通相术,能预测人之生死。

人的言行,往往就是自己身体的外在表观。

秦景公前三十六年能与兄弟和睦相处,到晚年突然对兄弟生疑,正是年老体衰后产生的忧虑;赵武感叹不能等待五年,正是因为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让他自觉难以维持五年时间。公子鍼察觉到了他人言行之中这些细微的征兆,并根据这些征兆来进行准确的预判,证明了他有识人之能。

有识人之能,又能随时自省,假如公子鍼能当上国君,对秦国也未必是件坏事。这么说来,秦景公所忌惮的并不是公子鍼的奢华,而恰恰更加忌惮公子鍼的能力。有公子鍼在,齐景公想传位于子,就不会一帆风顺。因为看透了这点,公子鍼才会聪明地主动离开秦国:一旦新君继位,他必定能重回秦国。

果然,四年后秦景公去世,秦哀公继位,公子鍼也顺利地回到了秦国。


这是进入春秋后,秦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内乱。公子鍼高调地率千乘马车逃奔晋国,为了招待晋平公,每十里设止马车、还在黄河上架设浮桥,一日内八次往返于陕、晋之间,可谓是奢华至极。可他到了晋国后,却反过来说秦君无道,也是令人颇为诟病。不过,公子鍼能够随时自省与自谦,却是他能重返秦国的重要原因。

相比较于其他诸侯国的血腥权力斗争,秦国这次内乱,能不能算得上“乱”都不好说。

秦国被列为诸侯以来,唯有秦宁公去世后出现了大臣改立国君的内乱。之后,秦国国君都是正常继位:不是“兄终弟及”,就是“父死子继”。秦宁公去世后,之所以出现内乱,是因为“儿童国君”:秦武公、秦德公、出子三兄弟都太过年幼,所以权力归于大臣。

在思考了这次内乱之后,秦国君位继承就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之中摇摆不定。秦人采取这种灵活继位模式,就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儿童国君”而导致权力下放。权力始终掌控在公室,这是秦国鲜少出现夺位内乱的原因之一。

其次,更为重要的恐怕是秦国公室传统文化的传承。公子鍼到晋国之后,虽然显得高调奢华,却表现得谦恭有礼。不仅仅是公子鍼。从秦武公到秦穆公共六位国君,秦人多采取“兄终弟及”继位模式,可秦武公、秦宣公、秦成公的儿子们,却没有一位因失去继位资格而发起内乱。秦国公子们能如此恭顺,不能不说是秦公室传统教育的成功。

灵活的继位模式与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承,也许就是秦国鲜少发生内乱的两大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