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经常无精打采……出现以上情况,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压力太大、脑子太累了或是没休息好,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肾虚怎么锻炼强肾?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肾虚怎么锻炼强肾(睡前四个动作护肾)

肾虚怎么锻炼强肾

爱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经常无精打采……出现以上情况,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压力太大、脑子太累了或是没休息好。

其实,这些表现也可能与“肾虚”有关。专家提醒你,可别怠慢了肾脏,它可是你的“生命之源”。

【不良生活方式会让肾很受伤】

清远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薛志强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肾脏健康关系密切相关,以下几种生活方式对肾的伤害尤为严重。

吃海鲜、喝啤酒。吃大量的高蛋白饮食,如大鱼大肉等,会产生过多的尿酸和尿素氮等代谢废物,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而大量饮酒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这些习惯同时可引起高血脂等代谢疾病,引发肾脏疾病。夏天到了,很多人喜欢边吃海鲜边喝啤酒觉得很爽,实际上这种吃法曾被肾内科医生称为“最伤肾的吃法”。

熬夜、口味重、不喝水,爱喝浓茶和咖啡,很容易出现肾功能问题。而饮食习惯偏咸,会导致血压升高,肾脏血液不能维持正常流量,从而诱发肾病。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容易引发肾结石、肾积水等。

乱服药物、用药过多。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容易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这些药物包括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还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素等,如去痛片、扑热息痛等,容易引起肾损害。

经常憋尿。尿液在膀胱里时间长了会繁殖细菌,细菌经输尿管逆行到肾,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一旦反复发作,能引发慢性感染,不易治愈。

【睡前四个动作,护肾】

1.擦肾俞。腰为肾之府,腰部的肾俞穴可温肾阳、通经络,平时可经常推擦肾俞处(腰部两侧),早晚各一次(睡前效果更佳),每次50下左右。

2.揉耳朵。“耳者,肾之官也”。刺激耳部,可调节脏腑功能,益肾强身。具体方法是: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压揉,注意力度不要太重,直至耳轮发热。

3.按摩脚心。中医认为,涌泉穴直通肾经,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可益精补肾、防止早衰。具体方法是:临睡前用温水泡脚,用手互相擦热后,用左手按摩右脚心,右手按摩左脚心,每边100下左右,以双脚搓热为宜。

4.脚对脚睡。身体自然平躺,胯关节放松,两腿弯曲,小腿向内收敛,两脚心相对,双手放于小腹处,自然入睡即可。此法称之为“还阳卧”,能使阳气充盈。需要提醒的是,睡觉时还应注意保暖,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

【养肾,从6点下手】

既然肾和我们的大脑关系密切,那要想记忆力好、思维敏捷,养好肾很关键。赵文景建议,日常生活中养肾,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食疗有侧重

食疗补肾应根据阴虚、阳虚的不同情况选择食物。

肾阴虚的人应以“清补”为主,如瘦猪肉、鸭肉、黑豆、绿豆、冬瓜、桑葚、山药、海蜇等。

尽量少吃辛辣的、性偏温热的食物。

肾阳虚的人则吃些羊肉、鹿肉、韭菜等温肾壮阳的食物。

生活方式要健康

控制体重,作息规律,不熬夜,戒烟忌酒,适量饮水等要素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养肾过程中,适量的运动尤其不可或缺。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都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肢体的功能活动由肝肾支配,适当进行肢体运动,有助于激活肝肾的阳气,养筋健骨,通脉活络,增强抵抗力,达到强身健肾的目的。

药膳方

百合莲子羹:鲜百合30克、莲子30克、枸杞子15克,冰糖少许,文火慢炖至熟烂,有补肾养阴,养心安神的作用。

六子补肾汤:韭菜子、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15克,加入清水,一起入锅煎煮后取汁温服,每日一剂,具有补肾固摄的功效。

桑葚茶:桑葚15克、乌梅9克、冰糖少量,清水煎煮,取汤饮用,可养阴、生津、止渴。

护肾常用药

目前,强肾健体的中药分为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两类,其中常用的滋补肾阴药有熟地、山药、石斛、枸杞子、龟甲等;温补肾阳的有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核桃仁等。

此外,在临床上,中成药也有很多,其中常用于滋补肾阴的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温补肾阳的有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右归丸等。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有很多穴位,如命门穴、肾俞穴、腰阳关穴、腰眼穴等。

平时可经常按揉或叩击腰骶部,摩擦腰部两侧,活动腰臀部,每天早晚各一次,能温肾阳、利腰脊、通经络。平时散步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节欲

需要提醒的是,保养肾精要注意节欲。不要过早地进行性生活,婚前频繁手淫、婚后放纵性欲,都会损耗肾精。

要提醒一下,临床上,很多人盲目追求补肾的良药、良方,其实并没太大必要。一方面,滥用保健品会加重肾脏负担;另一方面,凡补品均应辨证论治,补错了反而出问题!

综合自人民网-生命时报、南方日报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