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拥抱你,拥抱错过的勇气……”2011年,胡夏的《那些年》席卷了大街小巷,随便一个路人都能跟着旋律哼几句。

和《那些年》一起火的,还有那个“我们追过的女孩”。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豆瓣评分8.1分。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1)

豆瓣上超过65万的观众打分,可见其热度。

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即收获了近20项大奖,作为一部青春主题的纯爱校园剧,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成绩非常亮眼。

在这之后,影视圈更是刮起了一阵青春校园爱情风,“那些年”无疑成了国内同类型剧情片的开山之作。

而不管我们的青春怎么变,电影怎么演,其实我们的心里,都有着对青春无限的想象和回忆,甚至是“遗憾”。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2)

每个男孩的心里,都有一个“沈佳宜”

沈佳宜,原名沈佳仪,由陈妍希饰演。

沈佳宜为什么还有个原名?

后面小兮会说。

沈佳宜是一个脸蛋微胖的女孩,肉嘟嘟的,外表并不出众。

套句男主角柯景腾的原话“在我看起来,沈佳宜只是比一般的女生还要漂亮一点点而已”。但柯景腾的审美,肯定比较瞎。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3)

但她却是全班最乖的女生,全班成绩最好的女生,当然,也是全部人都追逐的喜欢的女生。

她纯粹,认真,优秀,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能看到她在人群中像一颗闪耀的星星。

可这样的“沈佳宜”最终只会是,只能是更多人的遗憾。

这部电影改编自台湾著名网络作家“九把刀”的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正是“九把刀”自己的初恋故事。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4)

“九把刀”,原名柯景腾,也曾经和“沈佳仪”有过这么一段过去的爱情,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书,拍成电影,都只是为了对自己的青春,有一个“可视化的交代”

而每个人,都习惯从这部电影里,找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初恋的痕迹。

坏学生都是成群结队的

许博淳,阿和,廖该边,曹机车,还有……柯景腾。

电影的开始,就是柯景腾精心打扮,还不忘痞痞一笑咬一口苹果的画面,想不通苹果在这里是代表了什么,也不知道小伙伴们口中的那个“大日子”,“新娘等你一个人”又是什么意思?

但乱涂乱画的本子上,赫然有这么一句话,非常醒目“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义。”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5)

自行车的车轱辘快速地旋转,转到柯景腾16岁的那一年。

导演用柯景腾自述的方式,把自己的青春,放到了我们所有人的面前。

总是很呆滞木讷的许博淳,吃货人设的胖子阿和,机车到爆的草机车,还有喜欢每一个女生的廖该边和口是心非,脸皮厚的柯景腾组成了班上的五个“小流氓”。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喜欢沈佳宜,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追求沈佳宜。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6)

廖该边变魔术给沈佳宜她们看,逗她们开心,然而,所谓魔术,往往是很弱智的逗乐模式。

曹机车的方式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就是有意无意地拦着沈佳宜的去路,然后引起对方的注意,但这样的方式,往往弄巧成拙。

阿和喜欢研究大人的方式,总是用最不着痕迹的大人方式追求沈佳宜,而柯景腾更是不屑一顾。

向沈佳宜展现自己最笨拙的一面,据说也是追求女孩的一种方式,许博淳最善用这一种,成功地惹人讨厌。

这一群幼稚的学生,注定了只能成为柯景腾和沈佳宜爱情的奠基石。

改变,从柯景腾和沈佳宜不知不觉的为对方付出开始。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7)

没带英文课本的沈佳宜,差点在杀气腾腾的英语老师这里下不来台,可柯景腾悄无声息地就将书放到了沈佳宜的桌上,自己一个人承担了英文老师的所有怒气和体罚。

到了这里,沈佳宜身上的那股傲气慢慢被对柯景腾的愧疚和过意不去取代,作为学霸,大概她能想到的弥补方式,就是把柯景腾毫不在意的成绩提上来。

她给柯景腾编写考卷,盯柯景腾念书,试图扭转柯景腾对用功念书的好学生的鄙视和不屑。

从根源上看,其实是她想扭转柯景腾对自己的瞧不起和不屑吧。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8)

学渣和学霸,永远隔着许多“小暴力”

学渣和学霸之间,不会永远都是毫无交集的淡淡之交,也不是远远观望,不敢靠近,不敢说爱的默默喜欢。

这几年,校园青春纯爱剧和电影泛滥,什么《匆匆那年》,什么《致青春》,什么《同桌的你》,都调不开固定的幼稚爱情套路。

但前一阵子却有一部剧突破重围,用新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青春爱情,那就是《我只喜欢你》。

同样都是学渣和学霸之间的小故事,最大的区别是,这一对的爱情,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学渣女赵乔一完全懵懂地就将学霸男言默“勾”到了自己手里,再也逃不开。期间非常神奇的是,言默还跟一只名叫“男朋友”的狗吃了不少醋。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9)

这一部剧,也是改编自原创作者的亲身经历,一个是遗憾的青春,一个是圆满的青春时光。

回到这部电影里,柯景腾和沈佳宜之间的互动,更像我们那些年前后桌,左右桌的真实景象,许许多多的“小暴力”随着两个人感情的变化而多了起来。

尤其是沈佳宜那只不断戳痛柯景腾后背的笔,仿佛成了青春最深刻的纪念。

老师边点名发考卷边念成绩的一幕,和我们走过的青春,更是一样样的。

只是那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也说过柯景腾的话“十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但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10)

但,这个年纪的男生,真的是比较幼稚的动物,稍微被刺激一下,就容易上头,直接跟沈佳宜打赌。

一首BGM的时间,两个人一起扛着扫把读书,一起在黑板上演算,半夜在书房里读书被邻居投诉扰民……沈佳宜不断戳在柯景腾背上的疼痛感,只怕是柯景腾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美好(有点受虐狂的样子)。

毕业就分手是大部分人的魔咒

只会念书,从小到大只会念书的沈佳宜,最终上了师范,而去了其他地方的柯景腾只能每周给沈佳宜的电话里暧昧地,有意无意地撩一撩远方沈佳宜的心。

他们,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的。

陈妍希写的《孩子气》,写尽了柯景腾对沈佳宜爱情的幼稚。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11)

每个人都想在喜欢的女生面前展现自己最好最完美的一面,可惜,他从来没问过沈佳宜,到底什么样的才是沈佳宜喜欢的,还是说,他什么样都是沈佳宜喜欢的。

异地恋都还未成型,他们之间就走到了终局。

柯景腾说: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

兜兜转转,两个人都没有勇气开口,就在柯景腾为了变强大而举办拳击赛的时候,两个人的第一次冲突爆发了。

可好基友的蠢蠢欲动,地震的爆发,都给了柯景腾和沈佳宜重新来过,珍惜眼前人的机会,可他们,没有抓住。

暧昧和暧昧后的“分手”才是最美的遗憾吧。

豆瓣9.1分深度解读(豆瓣8.1分的那些年)(12)

电影的最后,是最争议性的结尾,不知道是真是假,但相信真正的柯景腾,大概也想象过类似的画面吧。

想亲新娘,必须先亲新郎的恶心主意,想象中的柯景腾都丝毫没有犹豫,可若是一开始,他就有这个勇气,沈佳宜还会是“曾经的初恋和青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