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一共三部,前两部由任泉扮演公孙策,第三部由赵阳扮演,两个公孙策各有味道,任泉的更加少年意气,朝气蓬勃,自有一番雄心壮志,赵阳的公孙策君子端方、温润如玉,杂谈君歌单里现在都有赵阳版公孙策的同人曲《束竹令》。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救包拯而死(公孙策才华横溢)(1)

但看少包的时候,杂谈君一直有个问题没想明白,以公孙策的才华,为何不去考个功名,步入仕途,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一步步往上走呢?

在杂谈君看来,公孙策才华不输包拯,情商更甚包拯,如果步入仕途,一定会有不俗的成绩,就算是一品大员也是有可能的,可直到第三部,包拯失踪,公孙策也没有进入庙堂,这就不得不让杂谈君浮想联翩了。

01 为了一较雌雄,钻了牛角尖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救包拯而死(公孙策才华横溢)(2)

少包系列一开场,就将公孙策和包拯的人设交代了五六分。

公孙策在阁楼里力战群英,何等的意气风发,风光无限,从诗到棋再到谜,样样精通,可说是全才,除此之外,从后面的剧情中还可以知道,公孙策的骑射也是一等一的好,绝对是学院里优等生中的优等生,是老师同学都欣赏的那一类学生。

但是,既生瑜何生亮,如此惊才艳艳的公孙策,偏偏遇到了一生的宿敌兼好友——包拯。

和公孙策不同,包拯看着土里土气,就像是村头大妈家的混小子,穿着皇帝衣服都不像皇帝,平时看着也憨憨的,如果单说第一印象,包拯基本没有和公孙策一比的可能。

从整个剧情看,公孙策是全才,包拯就是那种偏科生,作文解谜是他的强项,但要是骑射,恐怕就是拿倒数的了。

但是架不住包拯脑子灵活,会断案,就像出名的总是台前的,写文的怎么也比不上会断案的,这让包拯的名声大噪,就连皇帝也对包拯这样异于常人的人才欣赏有加。

一个阳春白雪般的陌上公子,遇上了一个聪明得过分的下里巴人,众星捧月下成长起来的公孙策自然会因为强大的自尊心而生出比试之心。

而且,像公孙策这样骄傲的人(非贬义词的“骄傲”),他要的一定不是在某一方面超过包拯,而是在包拯最擅长的方面,或者是全方面的超过包拯才能让他开心。

当他在断案上总比包拯慢了一点的时候,公孙策理所当然地较真上了,加上他们又是同学,几乎到哪里都是一起。

因为较真,公孙策不会离开包拯安心备考下一次春闱秋试。

02 一路上的陪伴,成了不可替代的彼此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救包拯而死(公孙策才华横溢)(3)

如果说前期公孙策是因为存了比试之心才留下来的,那到后期,就是和包拯和展昭之间有了深厚的情谊了,特别是在短暂的分别时光里,他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公孙策和包拯,只有一体,才坚不可摧。

公孙策博闻强识,他的见识是包拯所没有的,因此在案子中如果出现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就只能靠公孙策去判别。

而且,公孙策的逻辑是非常强的,他擅长在蛛丝马迹中一步步往下走,一点点将逻辑闭环,找出真相。

而包拯,则更像是班级里那种脑子特别灵活的学生,他们常常不拘泥表面,敢于胡思乱想。

简单地说,面对一个案子,公孙策是选择先找线索,根据线索一步步往下走,包拯则会先脑洞大开地想出无数种可能,通过找到的线索去进行一一排除,剩下的那个,自然就是真相了。

在公孙策搞明白这一点之后,比试之心尚有,争强好胜的心就少了很多,加上一路以来的陪伴、相互支持,早就让他们成了彼此事业上不可替代的伙伴。

尤其是在经历失明风波后,公孙策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明白了他和包拯之间的情谊比什么胜负都要重要。

03 见多了官场争斗,不愿入仕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救包拯而死(公孙策才华横溢)(4)

第一二部的公孙策在这方面的表现还不明显,尤其是第一步,十几岁的少年郎,出将入相是每个少年的梦想,更何况是公孙策这样的天之骄子。

第三部的公孙策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是人如其名,淡雅如竹了。

赵阳版的公孙策依旧有些自恋,嘴巴不饶人,但是行事已经十分的沉稳,哪怕是面对庞统,也能丝毫不惧,而且杂谈君始终认为,最后一案,公孙策比包拯完成得更出色。

包拯虽然找出了真凶,但也只是找出了真凶,公孙策却阻止了一场战事的发生,从这一点来看,公孙策的大局观,是要略胜包拯一筹的。

当然并非是说包拯就比公孙策差,杂谈君想说的是,他们两个人,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风格,但都是朝堂所需要的的。

公孙策更像是运筹帷幄的主帅,他要考虑的,不仅是眼前的真相,还有长远的得失。

包拯要做的,是查清楚弄明白每一个诡谲事件背后的真相,揪出躲在后面的牛鬼蛇神。

朝堂需要包拯那样较真的人,有些事情,只有较真,才能无视强权利益,才能让蒙冤者沉冤昭雪,同样也需要公孙策那样懂得审时度势,注重大局的人。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救包拯而死(公孙策才华横溢)(5)

但对公孙策来说,正因为他会审时度势,所以他更懂得人心,更能看透每一个人的本性和贪婪,这样的斗争,朝堂之上最为明显,权势之争,帮派之斗,各种尔虞我诈、互相算计、同流合污、官官相护、互相勾结,这不是公孙策想要的。

一开始的公孙策有着豪言壮志,期盼着一支笔能安天下,但是,查的案越来越多,公孙策终于明白,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还不如跟着包拯一起,联手守护一方清明。

《少年包青天》中每一个人都是成长型人物,他们在相似但不相同的经历中追寻自己的道,在第二部中期之后,公孙策就已经触摸到了自己的道,所以身上的浮躁一下子就减少了很多,整个人都变得平静了,到第三部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的道,所以更加从容优雅了,宛如一棵屹立在风雪中的翠珠,无惧世间所有的磨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