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

费力写成、编成一本书,却没做好它的目录,实在是一件划不来的事情,因为做目录的学问并不深奥,而目录没做好的影响却不可小视。但是,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目录的前车之鉴并不少见。这里不妨快速地举几本新书、旧书的典型例子做个简单说明。

1.应该设置目录而未设置。

例如《错别字自测手册》。书很实用,不仅能用来自测错别字辨识水平,还显然能训练错别字辨识能力。问题就是应该有个目录而没有。

全书书芯由《编者的话》(4页)、《使用说明》(1页)、《容易读错的字》(52页)、《容易用错的字》(75页)、《音序索引》(33页,其中“容易读错的字”16页、“容易用错的字”17页)。虽说书不厚,不编目录也能用,但有个目录用起来会很方便。为此,此书买来不久我就自己给它做了个目录,写在前面的空白页上。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3)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4)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5)

2.应该增设简明目录而未设置。

例如《中国名联辞典》。此书收注中国著名对联7000余副,分为6篇约20类,内容和分类都不错,正文由联文和简注组成。20多年来我一直就用的是它。问题是,在长达166页的详细目录之前,应该有个只到类的简明目录而未设置,造成不便查找。

比如,“历史文化名城”类在目录的p24—76,“名山名水胜迹”类在目录的p76—94,可是查之前你并不知道这两类在目录里啥地方,所以要查它们里的对联,在查到这两个类目之前你可能会“乱翻”到很多地方来找,浪费时间。

我正是嫌有这种麻烦,书买到手后就给它编了简明目录,印成纸条夹在书里,与原目录配合使用,方便多了。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6)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7)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8)

欧美的大学教材,一般都是大部头大开本,当正常目录较厚时,就会在正常目录前面再增加个简明目录。比如,95万字的中文版《新闻报道与写作》,在12页半正常目录之前增加了1页“简目”;108万字的中文版《人类学》,在10页正常目录之前增加了1页半“简要目录”。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9)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0)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1)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2)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3)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4)

3.应该完整编入目录的标题未完整编入。

例如《诗词医案类编》和《诗词课:忆雪堂诗词医案大全》。两书是同一作者相隔6年在两家出版社分别出版的,可视为初版和升级版。两书均据作者历年诗歌写作教学笔记整理而成,书名改为《诗词评改300例》和《诗词评改400例》亦可。两书体例一致,正文中每篇都由原作、改作、简评三部分构成,改和评都很见功力,很能给人启发。这种专谈诗歌修改的书很罕见(专谈文章修改的书就很罕见),所以很难能可贵。两书的共同问题是目录都有瑕疵。

《类编》目录的问题是,目录里只“录”了“附一”、“附二”两个标签,没“录”附一的标题“近体诗平仄格式”和附二的标题“常用词谱举例”。附一、附二都有名称或者说都有标题,即都有“目”,为什么不也“录”在目录里呢?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5)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6)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7)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8)

《课》目录的问题是,目录里没编入排在目录之后、正式评改文之前的“代序”(代序单独编页码,后文页码另起,不与代序页码接续)。如果这篇代序排在目录之前,则可以不列入目录(《类编》就是这样做的),而排在目录之后则应该列入目录。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19)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0)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1)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2)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3)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此书不是目录本身有问题,而是代序排错了地方,应该挪到目录之前,或者说,是目录排错了地方,应该挪到代序之后。

顺便说一下,此书还有篇后记,最好也应该编入目录而未编入。

图书的一些辅文是否要编入目录,大原则是:排在目录之前的前辅文,比如序言、出版说明等,可以编入目录也可以不编入目录;排在目录之后的前辅文,比如引言、导言等,应该编入目录;排在书末的后辅文,比如参考书目、附录、索引、后记等,最好编入目录。

4.目录的版面处理有明显瑕疵。

例如《我怎样写诗》。全书由三部分组成:(1)《序 我怎样写诗》;(2)作者的160多首诗和自注、点评;(3)《诗话一五六则》。作为鲁奖诗歌奖得主,作者能将“我怎样写诗”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类现身说法的书也很少。此书目录的问题是,末篇《诗话一五六则》的标题,应该与前面正文的标题以空行形式隔开而未隔。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4)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5)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6)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7)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8)

此书里,末尾长达27页的诗话是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且前面专门设有不排字、不印页码(暗码)的“篇章页”与前面的正文隔开,可以理解为此书的附录。因此,在目录编排上,这个附录性东西的标题,就应该与前面的标题用空行隔开。对照一下目录最前面序标题与正文标题隔得那么明显的情形,目录最后面诗话的标题就更应该与前面正文的标题隔开了。

5.目录列入了没有印标题的正文的标题。

例如“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雷雨》修订版。其目录的问题之一是,书芯里根本没有印“雷雨”这个标题,而目录里“硬”列入了。问题之二是“附录 《雷雨》序”(是作者曹禺的自序)这个标题应该列入目录而未列。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29)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30)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31)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32)

此书最好是在剧本全文的前面设置一个篇章页,印上“雷雨”二字。这样,不仅把书芯里的剧本文字与前面别人的导读等文字隔开了,显得条块分明,而且目录也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了。

不想专门设置“雷雨”这个篇章页也行,但是那样的话,目录里就应该不是列“雷雨”,而是列这部剧的二级标题“人物”、“景”、“序幕”、“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尾声”,就像有些小说的目录列“第一章”、“第二章”……一样。

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为啥让八九十分的书配六七十分的目录)(33)

(声明:景观图片来自版权方,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