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主坟到玉泉路,约10公里。如今已经是长安街延长线,熙攘繁华,车水马龙。但是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却是中国重兵驻守之地。


清代西郊兵营

清朝北京附近的兵营(京西咱熟悉的这些地方)(1)


北京城西郊的军队大院,有详细文字记载的应该始于300多年前的清代。公元1944年,多尔衮兵率领8万八旗铁骑不血刃地占领北京城,不久定都北京,北京成为268年清王朝的中心。清早期,八旗部队(含蒙汉八旗)总共20万人马,其中约有10万八旗精锐部队拱卫京畿。


这10万人马包括,九门提督率领约1万巡捕五营(汉人绿营兵)守卫北京内城,8000名八旗圆明园护卫营八旗精兵守卫西山皇宫第二办公区(指挥中心在西苑清兵大营,现在留有蓝旗营、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等地名),由约3000名特种兵组成西山锐健营在香山脚下练兵,还有约4000名现代化的火器营部队提供“红衣大炮”等火力支持(现在西四环的世纪城小区)。


再细分,驻守京城的清兵分属亲军营,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键锐营,虎枪营。除此以外,还有大内侍卫600人,亲军营1770人,前锋营1770人,15000人护军营1是守卫紫禁城宫廷宿卫皇帝的。


清代拱卫京畿的主力部队在“丰台大营”,是皇帝亲自统帅的野战部队,约28000人马,与东部的“密云大营”12000人马,总计4万精兵,共同负责京城防卫外来侵略任务。

清朝北京附近的兵营(京西咱熟悉的这些地方)(2)


“丰台大营”的具体位置在北京城西南方向长辛店槐树岭(今解放军装甲工程学院),距京城约30里,占地面积约1万亩,地势比北京城高约100米,站在土岗顶部可瞭望京城。


在清朝早期,“丰台大营”总管称“总兵”,为一品大员武将,直接听命于皇帝,统帅12营部队,由步兵营、骁骑营、前锋营组成。现在多部描写清宫秘史的电视剧都提到“丰台大营”,说,谁掌握“丰台大营”的兵权,就可以控制北京。


在清末成立的号称有1万人马的神机营,是些由八旗纨绔子弟组成的临时救驾部队,驻军王府井(今新东安市场),没有打过一场仗,其军力简直不堪一击。


日本占领北平期间的万寿路军营

清朝北京附近的兵营(京西咱熟悉的这些地方)(3)


在日本军队占领北平时期,曾把以公主坟为中心的区域,定位为“新北平政府”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为此还把西南城墙打开了一个“豁口”,命名为“启明门”,并且修筑了东西向道路直达公主坟,在道路两侧围起围墙,准备迁出机关和军队到那里区办公和居住。


其区域范围大致为,南起现在的钓鱼台三里河西路,西到永定路,北起阜外大街延长线,南到如今的西客站莲石路,辖区面积约十几平方公里,定位为“伪华北区政府”所在地。


规划建设工程刚刚开始实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受财力的影响,新北京建设缓办。


在日军占领北平八年期间,1938年日本占领军以极低价格在罗道庄村征用土地,在万寿路地区建起日本兵营,占地面积达600多亩(今万寿路西街道路两侧的育英学校和中联部中组部住宅区),常有驻军近万人。


日本兵营司令部为三层楼建筑,是当时北京西郊的最高建筑,建筑外墙为灰色水泥墙,外墙体厚近1米,类似坚固的城堡。小楼坐北朝南,中间连廊式设计,两侧各有房间12间,每间房面积18平方米。


1946年以后为,这栋小楼为傅作义“华北剿总司令部”所在地。1952年此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农业工作部大院,三层“日军司令部”小楼为农村工业部办公楼。


1963年农村部撤销,此地为中组部,隶属于万寿路15号院,称北院。据悉,三层日本小楼在1981年被拆,建起中组部住宅楼。


万寿路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清朝北京附近的兵营(京西咱熟悉的这些地方)(4)


剿匪总司令部,中华国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准备进行对中国共产党实施军事围剿的跨地区、跨建制之高司军事单位,一般简称为“剿总”。


1937年之前,国共已经展开对决,国民政府在各地设立一连串军事机关,进行剿匪,后因西安事变与抗战停滞,这些军事机关在抗战期间很多都转为对日军作战单位。抗战开始时,国民革命军的指挥机构是按“总部-战区兵团-集团兵团(兵团,路)-军-师-旅-团”,共8级才到战术单位;


1940年后简化为“总部-战区-集团军-军-师-团”,6级指挥机构,极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


作为第一线指挥、与共产党军队决战的军事单位,则为剿匪总司令部。“剿匪总司令部”是对中共进行武装“围剿”的军事指挥机关。


大体而言,一个典型的剿总下辖若干兵团、警备司令部、绥靖公署、战区以及绥靖区等,层级大体与军政长官公署平行,但在军事战斗中,指挥层级往往比军政长官公署要高。


在1947年李宗仁的北平行辕裁撤前,华北的最高军事指挥单位是“华北剿总司令部”,机关设在当时的西郊即万寿路一带。


总司令傅作义选择这一地点,据他说理由是不要让官兵轻易进城,以免受古城腐化风气的影响。当时城内的部队多是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实际上不受傅作义管辖。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国民党全数就歼,华北国民党军危在旦夕。蒋介石见嫡系将领实在不争气,只好重用两个过去的“杂牌”将领白崇禧和傅作义。


为此,蒋介石不得不撤回原来在华北实际掌权的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嘱咐中央系各将领服从傅作义的命令。此话虽不十分当真,不过毕竟给了傅统领华北全局的权力。


解放军西郊部队大院


复兴门外一带在日本占领北京的时候,这里就是军事机关的集中地,玉泉路是日本人修的。傅作义入主北平时,这里仍然是军事机构集中地,住有几万军队,傅作义的作战司令部就在万寿路,这里遗留下不少档次不等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万寿路和永定路地区。


1949年2月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后,这一带自然就成了解放军的军事机构中心。解放初期有一种北京城的规划构思,将公主坟一带建成北京市的旧城之外的新中心,陆续又有不少建设,虽然这一规划没有得以实施,但是这一带还是有发展的,特别是军事机构在这一带发展较多,有一段时间,这一带称为“新北京”。


至于靠山隐蔽的军事指挥中心,不是这一带,而是在西山。地铁1号线终点站苹果园是平民出行的终点站。再往前开二站,到了西山腹地,香山的“肚子里”,才是三军作战指挥中心的所在地。


解放以后,北平市恢复原名北京市,定位为新中国的首都。二十多万人民解放军官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干部一下子涌进了北京市,需要大量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于是,党中央决定在北京西部西长安街的延长线地区,建设军事单位驻京办公区,逐渐一些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委机关也在这里建起办公区。


随之,各种兵种军人家属住宅区、国家机关干部家属住宅区,在这个区域内陆续建设起来,从现在的西二环路一直延续到四环路外,与石景山区接壤。


其大致区域范围为,从复兴门至玉泉路,东西长约3公里,以复兴路为中轴线南北宽约3公里。


在这大约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中国首都大院式”机关办公和居民居住混合区。


有人称,这是“延安大院”在首都北京市的延续,也不无道理。西长安街这条“十里长街”上常走的车,大多是军车,因为街两旁排满了部队大院。


新中国建立,搞部队正规化建设,分出军种、兵种、各总部。它们的首脑机关差不多都在这条街上,尤其路南,从公主坟的空司、海司,到玉泉路的铁道兵司令部,鳞次栉比,一字排开。


一路走来,除了五棵松的301医院,差不多隔一段就会看到一个有哨兵的大门,那时哨位没今天威严,哨兵身后,是个绿色的木头岗楼,以备避雨。整条街安静而神秘。


100多年过去了,提起咱京西首先想到还是军队大院,咱不少家粉为国防事业奋斗在一线,每当院内军号声,士兵队列的口号声,整齐的跑步声响起,一种威严、肃穆、置身于喧嚣世外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也许是咱京西特殊气质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