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出乡关

郭资接到来自大明京都,来自京都国子监,民间亦通称太学的录取通知书,自是满心欢喜。从五岁即上私塾,再到县城“邑痒”即武安县国办中学上学,近十五年寒窗之苦,今日,终算有了一个良好结果。

远大抱负且霸气的古诗(少年立志出乡关)(1)

郭资心情自是沸腾的,郭资的家庭自是沸腾的,郭资的家乡西马庄亦是沸腾的,连武安县城之县衙亦是沸腾的。这不,知县坐轿,亲到离城十里处西马庄村郭资家里祝贺。南京太学,入此全国最学府,只要继续努力,前程一片光明。这录取率,不敢说千里挑一,却肯定是百里挑一。

待送走知县大人,送走左邻右舍,郭资的母亲为儿子准备行装。郭资的奶奶、爷爷,大伯、伯母,父亲、母亲,还有己出嫁到邻村高村的姑姑郭素蓉和姑父,亦流下了激动欢欣的泪水。尤其姑姑郭素蓉,拉着侄儿的手,不能自己。从小,郭素蓉看着郭资长大,亦可以说,郭素蓉这个小姑姑,是将郭资从婴儿抱到上学堂。姑侄感情,非常深厚。

远大抱负且霸气的古诗(少年立志出乡关)(2)

郭素蓉,是家里掌上名珠。人漂亮,人聪慧,干净利落,精明能干,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又心地善良,彬彬有礼,有巾帼女杰之气质之美德。郭资很仰慕姑姑,觉得若是男儿身,定会做出一番业绩。

武安距南京,千里迢迢,日期不能耽误。接到南京太学录取通知书第二日,郭资即收拾行装,要赶赴南京。

郭资要去帝都南京上学了,要走了。不仅家庭亲人和朋友来相送,西马庄全体村民亦来相送。大家恋恋不舍,出东阁后,郭资向相送的父老乡亲深鞠一躬,表示感谢,恳请大家不要再送了。于是,众乡亲立在东阁前,目送郭资。

郭资的爷爷郭温,奶奶冯老太太,大伯郭仲成和伯母,父亲郭仲礼和母亲王夫人,姑姑郭素蓉和姑父等亲人,一直相送到村外两里处东岗处即现东马庄村南东岗上。

老人言“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郭资背着包袱,看着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看着大伯、大伯母,看着姑姑、姑父,又看着父亲和母亲,百感交集。自己今日赴南京太学,都是亲人们长久大力支持,节衣缩食之结果,对亲人们的恩情,郭资铭记于心。郭资知道家庭的贫寒,多亏全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勤谨勤恳,勤俭持家,不怕苦累,踏实劳动,才使日子有了起色,才能供自己到学堂上学。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勤劳可养家,真的是有万分道理。

姑姑和姑父,昨天特地从高村来到西马庄村,送上纹银十两,以作路费盘缠。对此,郭资当时就流下了泪水。姑姑家亦不富裕,这十两纹银,可能是姑姑家多年积蓄。姑姑家,还有两个孩子,亦在学堂上学。郭资执意不肯,几乎惹的姑姑生气。如此深情,千言万语,尽在心中。

远大抱负且霸气的古诗(少年立志出乡关)(3)

郭资泪水涌出,深感亲人之恩重如泰山。郭资请亲人们留步,莫再相送。亲人们,己经皆是泪水沾巾,郭资还年轻呀,才十九岁,就独身一人,出门三千里,怎么能不牵挂?昨夜,父亲和大伯,说要送郭资到南京,郭资再三恳求,不让大伯和父亲相送,说别误了农时。

就要分别了,十九岁的郭资忽然跪在亲人长辈面前,对亲人们道:“资能有今日,全依仗亲人们抚持相助,此深恩,永不忘怀!”然后又昂首慷慨而言道:“亲人厚恩,当以功成名就而报之!以不负亲人之望之恩情!”言罢,起身,又深施一礼,转身,大步向前。有道是,少年立志出乡关,不学成名誓不还。(选自《朕之萧何一一明朝五朝重臣郭资传记》之文)2019.2.12日写成(原创)于小雅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