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作为一种实践体验,与知识有着天然的联结,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越来越多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与人们的身份、价值观、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

以往有关旅游中教育与学习的探讨,多集中在知识的习得,却对贯穿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如何认识自我较少涉及。

自我这一概念在哲学、心理学中备受争议。

“自我”究竟是实体的存在还是一种虚构的幻想?

究竟是独立存在还是依存于关系之中?

我们是借助外部线索认识自己或通过自我声音的内在探查认识自己?

不同学派对此各执一词。

后现代心理学打破这种思维的藩篱,认为自我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一个与他人互动并具有感知和反思能力的实体,在与外界的互动中进行经验的反思。

在语境中的建构成为后现代解释自我的核心。

自我探寻不是关着门思考,从时间轴上看,它包含过去、现在,又指向未来;基于社会建构的视野,自我除了个体自身还囊括了他人、社会、文化等其他要素,这些因素如何并存,彼此之间如何互动,这些问题自然而然把自我的研究从社会情境转向语言语境。

赫尔曼斯用“对话自我”来取代“实体自我”,认为自我与态度、情绪等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在一定的文化历史中社会建构的结果。

正如Neumann所言,旅行“将人们带入一个不可预测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揭示了认识自我的新方式”,在那里他们试图将自己与“社会和宇宙的更大意义”进行自我对话,产生新的连接,从而获得归属感。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自我的理解并非来自于客观的现实,而是来自于过去、现在的语言和文化。

零零后青年大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的信息时代,传统课堂教育中局限于自我认知探索,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他们内在的需求。

旅行作为一种生活体验,祛除由于工具异化带来的“人”的疏离,我是谁?

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我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推动青年旅行者避开大众线路,选择偏远目的进行自我身份探寻的原动力。

借助跨国旅行,青年可以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中深入参与体验多元文化,通过旅行的探索与体验过程找到自己的参照系,并通过反思与凝视,探索自我,认识自我,逐渐成长,走向成熟。

与此同时,科技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界限,从而使人们传统的相互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伴随而来,对于自我的理解也相应有所变化,自我作为实体的看法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话”作为一把钥匙,开启藏于自我的“现实”与“想象”之中的内核。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浅谈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及其应用 环球背包旅行中对话性自我的建构(1)

浅谈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及其应用 环球背包旅行中对话性自我的建构(2)

浅谈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及其应用 环球背包旅行中对话性自我的建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