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1)

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鲁艳芳

摘要:互动教学模式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用目标语进行双向交流和意义协商的机会。本研究通过课堂录音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目前我国高一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从教师话语量,互动模式和特点以及教师反馈方式等方面做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虽然一些英语教师已经具备了开展互动教学的意识,但英语课堂仍存在教师话语量偏多,互动模式以IRF方式为主,教师的反馈方式过于笼统、简单等问题。基于以上发现,调查者提出了英语教师应该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水平以逐步实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课标;课堂互动;话语量;反馈方式

一、引言

互动式英语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用目的语进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因为“语言的输入只有通过输出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只能通过他们的交流行为才能发现”(Sinclair & Brazil,1982)。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大量研究充分揭示了课堂交互的(classroom interaction)的重要性,如Allright(1984)、 Ellis(1990)、Long (1983)、Swain (1985;1993;1995)。而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呈现一种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的趋势,教师话语往往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讲解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例如赵晓红(1998)和王银泉(1999)的研究均发现: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90%的课堂时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使得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此种情况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由于课程的繁重和高考的压力使得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极为严重。综合上述调查及笔者所观察到的课堂教学情况,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2)教学活动单调,以课堂提问为主,小组活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即便是有也往往流于形式。3)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对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不大。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003年开始实验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当中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为了了解《课标》实践以来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本研究对当地两所高中的高一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以隐蔽录音为主,随堂听课和教师、学生座谈为辅,目的在于了解《课标》实践后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现状,分析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以帮助促进教学效果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2)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针对课堂互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发现《课标》实验后高中英语课堂的互动特点,并着重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1)教师的话语量

(2)课堂互动模式和特点

(3)教师的反馈方式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当地两所中学的高一年级展开,因为经过初中三年的系统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英语基础知识,所掌握的词汇和句型可以进行基本的课堂交流。高一是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结束后更高学习阶段的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比较高,学习难度相对于高二和高三年级容易些,学生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更有利于观察课堂互动情况。

3. 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研究常采用的方法有实验(experimental study)、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和自然调查(naturalistic inquiry)(Allwright & Bailey, 1991)。根据研究对象等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自然调查法,即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在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目的是为了描述和了解真实的教学过程,自然调查法常用的手段有观察、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本研究的研究手段包括:

(1)课堂录音

录音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进行,随机在两所中学的高一年级各抽取三个班进行随堂听课,一共录音6节英语课,每节课45分钟。之后笔者等人对课堂录音进行转写,并对语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

(2)教师和学生访谈

考虑到课堂录音取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本研究将教师和学生访谈作为辅助研究手段。对所录音班级的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由于学生数量较多不可能一一访谈,因此,按照每班平时学生成绩分成高、中、低三档,在每一档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访谈,以期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资料和信息。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笔者及相关调查人员将课堂录音与访谈结合起来,以便能更全面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堂互动情况的看法,从而找到影响课堂互动的深层原因。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3)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教师话语量

由于英语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精确地统计出教师和学生话语各自所使用的时间较为困难,因此统计以教师和学生话语中的字数为准,然后根据一节课的话语总量计算出百分比。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4)

表1中的数据表明,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仍然占据了课堂话语的绝大部分,平均达到了85%,通过笔者的随堂听课发现,课堂上教师持续讲解,中间穿插少量的提问,整个授课模式呈现出以教师话语为主。

相关研究已经得出结论,例如Pica和Long(1986)指出: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而学习者所获得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较少,不利于语言学习与掌握。

《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同需求,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要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寓英语学习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性。而在笔者所观察的三节英语课堂中还没有呈现出这些特点。

通过与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目前比较难以开展的部分原因。如虽然教材设计考虑到了增加课堂互动,从warming-up到课后练习都有互动环节的设计,但课程进度安排使得课堂互动环节无法完全展开。而从学生角度来讲,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各异,基础不一样,主要接受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对参加课堂互动没有信心和意识,这也是造成高中英语课堂互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从教师话语量来看,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课标》所设定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依然是以“给予”和“接受”的过程和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交流形式。因此,本研究认为教师应该从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互动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的催化剂,在一种活泼融洽的课堂气氛里英语学习会效率更高。因此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互动对于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性,互动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展开。

2. 课堂互动模式和特点

李悦娥、范宏雅(2002)归纳出了中国英语课堂中的四种话语结构:IRF (启动― 应答― 反馈)、IRFR(启动― 应答― 反馈― 应答)、IR [ I1R1 ( I2R2 )]F(教师对不正确的回答不急于反馈,而是进一步发问让学生反应,然后才做出反馈)、IR1F1/R2F2(教师发问后,一位学生做出反应,教师反馈,其他学生也做出反应,然后教师再一次给予反馈)。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上,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模式是最常见的互动方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课堂活动组织和开展方面拥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因此,教师对授课内容和形式的控制越多,IRF出现的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通过分析课堂录音笔者发现,教师提问的类型通常是展示性问题,此类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而不是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通过此类问题所引发的课堂互动模式主要是IRF模式。而Brock(1986)的研究说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学习。Nunan(1987)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

本研究对课堂录音中的互动模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5)

通过教师和学生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展开互动活动的是warming-up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但是实际课堂活动中大部分同学对回答问题以及同教师对话持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互动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少数性格比较活泼的同学能够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积极反应。

根据录音材料和访谈结果,笔者认为高一英语课堂的互动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课堂互动模式主要是师生问答,互动的频率及效度还比较低,教师还需要提高互动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提问多为展示性问题,此类问题引起的互动模式多为IRF模式,引发的学生回答单词平均数不高,不利于学生扩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

互动内容以授课内容为主,问题类型包括检查语言点、翻译和课文理解。因此,教师如果想提高课堂互动效果,应该从课堂活动设计入手,增加授课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通过访谈笔者还进一步了解到大多数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课堂互动对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性,并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互动。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评价制度及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实际教学当中实施互动教学还比较困难,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努力。

3. 教师的反馈方式

教师反馈是教师话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恰当、积极的反馈可以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而笼统、机械的积极反馈,如“Good”、“very good”等,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Brophy 1981;Nunan,1991)。《课标》也明确指出,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但要避免千篇一律。

本研究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反馈及其在反馈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6)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大多采用的是积极、有效的反馈方式,其中以“表扬加以点评”和“重复加以表扬”为主,很少当场纠正学生错误。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关于如何纠错和何时纠错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例如Krashen(1982)指出,纠正错误会使学习者处于自卫状态,不利于语言习得,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纠正学生的错误。也有学者认为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学习者言语中的错误,该学生和其他学习者都可能会误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正确的,并将错误的语言内化。通过笔者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虽然不希望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纠正他的错误,但却都希望如果有错误教师可以私底下跟他们指出来,以避免以后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这说明课堂纠错不是一个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个何时纠正和如何纠正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通过录音材料还可以看出,课堂表扬的形式显得过于笼统、单一,这样的反馈方式不利于学生自我修正,而且千篇一律的回答不会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以下是通过录音材料整理出的表扬用语:

Very good. Sit down please.

Ok, please sit down.

Quite right.

Yeah, you are right, sit down please.

Yeah, you’ve got the answer.

Good, sit down please.

有效的教师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反馈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调整,使教师反馈真正成为促进师生交流的有效工具。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7)

四、结语

本研究从教师话语量、课堂互动模式和教师的反馈方式对高一英语课堂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尽管《课标》已经开展实验了近十年,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课堂互动交流情况总体还处于低效阶段。虽然教师对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总体来看,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还有如下几个问题:

1)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量仍然偏多,授课模式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这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专业水平有一定关系。通过访谈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也想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但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和缺少参与课堂互动的意识,导致很难将学生完全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因此这一点还需要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地努力。

2)在课堂互动模式上,主要是以IRF互动模式为主,这与教师的提问类型有很大关系。录音材料显示教师的提问以展示性问题为主,即教师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不是进行语言练习。因此,要想增加互动的步和话轮转换的频率,教师还应从提问的形式入手,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重,增加学生的话语权和话语量。

3)从教师的反馈形式来看,反馈形式过于笼统、单一,主要是直接的积极和肯定反馈,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利于学生自我修正,无法认识到自己交流中呈现的语言错误。因此,教师应增强对学生的了解,从反馈形式和内容上加以改进,使之成为教学的有力工具。

另外,笔者注意到所调查的两所中学教室内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也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办公室里也有网络供教师使用。也就是说从教学硬件和教学资源的配备上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具备了开展互动教学的有利预备条件。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转变观念,合理利用教材和各种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增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逐步接近。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8)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全国基础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7年第二批课题“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WYZCYB2007037。

参考文献

[1] Allright, R.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5).

[2] Allwright & Bailey.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 Brock, C. 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 TESOL Quarterly, 1986.

[4] Brophy, J. Teacher praise: A functional analysis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1.

[5] Ellis, R.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90.

[6] Krashen, 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1982.

[7] Long, M. H.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A]. In M. Clarke & J. Handscombe (eds.). On TESOL’82: Pacific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C]. Washington, D. C.: TESOL, 1983.

[8] Nunan,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ing it work [J]. ELT Journal. 41/2, 1987.

[9] Nunan,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M]. Englewood Cliff: Prentice Hall Inc., 1991.

[10] Pica & Long. The linguistic and conversational performance of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teachers [A]. In R. Day, 1986.

[11] Sinclair, J. M. & D. C. Brazil. Teacher Talk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2]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13] 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 [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3.

[14]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G. Cook & B. Seidlehofer (eds.). For H. G. Widdows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 李悦娥,范宏雅. 话语分析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6] 王银泉. 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IATEFL)年会侧记 [J]. 外语界. 1999 (2).

[17] 赵晓红. 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 [J]. 外语界. 1998 (2).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1年第6期)

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调查)(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