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茂森散文:歉

有些人照顾你久了,你总以为他们永远这样,不会离开。直到有一天他老了,病了,甚至是走了,你才怅然若失。

在网易《谈心社》读到一篇文章,让我顿时泪奔。文章由王宝强母亲去世说起,意在告诫人们,生命来来往往,从来没有来日方长。

胥茂森散文完整(胥茂森散文歉)(1)

来日方长,是人生最大的错觉。看到这个沉重的话题,一下感到扎心地疼。昨天晚上九点,父亲在家庭微信圈写道,“明天是农历六月初一,是民俗中的重要节日。但愿全家平平淡淡、平平静静、平平安安过好节日!”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始终是老人们的牵挂。我在城里,父母在乡下,在这个重要节日却不能和父母坐在一起吃个饭。不是距离有多远,总是认为父母生活能够自理,不缺吃穿,回不回去父母都不会怪罪。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在城里教书,母亲帮我们照看孩子,洗衣做饭、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功课,全由父母承担,我一心工作,心无杂念,除了上班就是应酬,真正坐下来与父母说话聊天的时间极少。父亲退休了,孩子长大了,母亲一场大病之后,老两口一商量,非得回老家居住,理由就是,老家空气好,熟人多,有人说话。我们拗不过老人,就依了他们。在县城里生活20多年后,他们又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三间老屋里,过起相依为命的晚年生活。每每想到这里,充满自责、充满愧疚,三间老屋就象一个小矮人,站在邻居们的小楼中间,想给他们把房子翻改一下,虽在机关工作多年,靠工资吃饭,没有什么积蓄,感到无能为力。父母能理解我的难处,常说老屋住着舒服,比城里那鸽子窝一样的住房楼强多了。一次,回到老家,坐在母亲旁边吃饭,母亲摩挲着我的头发,低声自言自语,“看看,这写材料都快写成秃顶了”。“别吸烟,少喝酒”,父亲说话时看似漫不经心,却象喝斥,象埋怨,甚至还有些无奈。帮不了他们,还让他们牵挂,心里总是隐隐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歉意。

胥茂森散文完整(胥茂森散文歉)(2)

早晨来单位时,听到广场舞的乐曲唱着“是不是我们不长大,你们就不会变老,是不是我们再撒撒娇,你们还能把我举高高。”再次被这充满真情的旋律感动着,这首歌唱出了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外的人,不能与父母孩子享受生活快乐的共同心声,象是呼喊,更象是乞求;象是愧疚,更象是祈祷,让人撕心裂肺,包含着子女的对父母忏悔,充溢着浮躁时代的孝心觉醒。

奔波在人生旅途的人,有的为了心中那份信仰,有的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有的为了体现人生价值,不论目的为何,目标向哪,总是与家人离多聚少,哪怕近在咫尺,也无暇享受天伦之乐。尤其是坐冷板凳爬格子写材料的人,更是没有多少陪陪亲人的机会,他们在心中筑牢一个信念,那就是“干得好,才能活得好”,正是这一信念,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有人戏谑写材料者,“聪明人不愿意干,糊涂人干不成。”我不这么认为,常常拿这份差事与环卫工人、交通警察比,他们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下劳作,身心疲惫不说,还常常被人漠视甚至指责,接受不明不白的委屈。在最需要被尊重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的付出。至少写材料还能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房间里完成,至少还算一份比较体面的差事,内心无怨无悔。写了三十多年材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说读书能使人自信、自强、获得力量,写材料则能让人明理、明智、获得自由。在倒上一杯水,点燃一支烟,开始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总是自由的奔放,这样谋篇布局中不中,那样引经据典行不行,似乎流露自己的主张,更像在与古人对话,有苦思冥想终于悟出点什么的欢欣,还有妙语连珠叩人心扉的欢愉!从迎着朝霞出发,走近了夕阳西下,由一名青年书生,写出了满脸沧桑,在这种累并快乐着的生存状态下,走了将近30年。三十年间,不,是四十多年间,很少为父母尽过孝道,没有给他们洗过一次脚,没有牵过他们的手散散步,甚至在他们住院的时候,也没能朝朝暮暮地陪着他们。

我相信,父母不会从心里怪罪我们,自古忠孝难两全,他们能理解我们,但也有许多无奈。这也绝不能成为我们子女为父母尽孝的脱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