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国古典叙事文学中,离魂是一个重要的情节模式,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及明清戏曲小说中都存有它的足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超现实的情节模式并不只存在于志异、神魔叙事中,而是在发轫之时就与爱情叙事联系在了一起。

从《幽明录·庞阿》到《离魂记》,再到《倩女离魂》、《牡丹亭》,爱情叙事中的离魂情节变得越来越真实可信,但却始终消除不了其固有的超现实色彩。此时存在一个问题,古典作家们为何如此偏好离魂情节?换言之,离魂情节在古典爱情叙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又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1)

《牡丹亭》

下文笔者即以《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为例,从离魂情节的发展、离魂情节的作用和离魂情节的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中离魂情节的发展

《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牡丹亭》取材于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我们不仅可以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中看出离魂情节的共性,还可通过《倩女离魂》与《离魂记》、《牡丹亭》与《杜丽娘慕色还魂》之间的比较,看出离魂情节在爱情叙事中的发展。

1. 《离魂记》和《倩女离魂》中的离魂情节

《离魂记》讲述的是倩女离魂追随王宙之后又还魂归家的故事,其离魂的原因为“后有宾寮之选者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还魂的原因则为“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胡颜独存也”。不难看出,《离魂记》中离魂与还魂虽是一种超现实的因素,但其根本动力却是现实中的情与孝的矛盾。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2)

《离魂记》画本

当然,《离魂记》不过是一篇不足千字的传奇小说,其中的离魂情节显得较为简略。《倩女离魂》则在《离魂记》的基础上,将离魂情节叙述得更加真实饱满。在《倩女离魂》中,离魂的原因除了为情追随对方之外,还加入了恋爱中患得患失的心理:

你若是赴御宴琼林罢,媒人每拦住马,高挑起染渲佳人丹青画,卖弄他生长在王侯宰相家。你恋着那奢华,你敢新婚燕尔在他门下。

此外,《离魂记》中倩女之魂离开肉体之后,肉体便被忽略了;《倩女离魂》则关注了失魂之后的倩女肉身:谁想倩女孩儿,自与王生别后,卧病在床,或言或笑,不知是何症候。经此叙述,离魂情节虽然依旧离奇,但无疑更为贴近现实。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3)

《倩女离魂》

2. 《杜丽娘慕色还魂》和《牡丹亭》中的离魂情节

《杜丽娘慕色还魂》讲述的是杜丽娘梦遇书生后因情病逝,以魂体投身于书生之后又还魂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杜丽娘梦遇书生亦是离魂情节的一个变体。因此,《杜丽娘慕色还魂》中实则存在两处离魂,不过其离魂原因都归结于“慕色”之上,这虽是情的地位上升所导致的结果,但无疑有庸俗化之嫌。事实上,作者在篇首就表明了其创作动机为“聊将昔日风流事,编作新闻励后人”。

《牡丹亭》基本沿用了《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情节框架,杜丽娘离魂和还魂都是因情所致,这既是所谓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不过,《牡丹亭》还通过杜丽娘还魂之后与离魂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反过来对离魂进行补充说明,这是离魂情节的一大进展。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4)

杜丽娘画像

在《牡丹亭》的前半部分,杜丽娘因情而死,这和《杜丽娘慕色还魂》中的少女思春基本一致。不过,汤显祖却特别指出了杜丽娘还魂之后的表现:

秀才可记的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杜丽娘此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至情之说,但从离魂情节的角度来看,无疑却有反正离魂之至情之效。此外,它还通过情与理的对抗,使杜丽娘离魂脱离了“慕色”的庸俗泥沼。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5)

明刻本《牡丹亭还魂记》

二、离魂情节的叙事功用:脱离爱情的困境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分离虽然能证明爱情的坚贞,但无疑却也使爱情面临困境。尤其是在爱情得不到认可的情形下,分离意味着恋爱双方将面对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和王生,《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他们都面临着分离的困境。

在《倩女离魂》中,倩女自从见了王生之后神魂驰荡,但没想到母亲着她拜他做哥哥,似乎有悔婚之意。侍女梅香亦云: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聪明浪子,论姐姐这个模样,正和王秀才是一对儿。但老夫人却认为:

老身为何以兄妹相呼?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想你学成满腹文章,未曾进取功名。你如今上京师,但得一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有何不可?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6)

《倩女离魂》剧照

王生不得不进京应试,其与倩女之情亦陷入分离的困境。在古代,进京应试可不是一件三五天的小事,即使考试顺利,从应试到任官也是一件长年日久的事情。因此,王生面临的问题不只是自己能不能中,还有倩女及其母亲能不能等自己。倩女面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王生能不能得到认可,还有王生高中之后会不会变心。

此外,从叙事的角度来说,王生和倩女的分离亦会导致叙事的困境。经此一别,按照传统的写法,要么单讲王生应试之事,要么直接跳到王生高中之后。离魂情节的加入,无疑使得叙事困境的问题得到了结局。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他们同样面临着分离的问题:一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缺乏一见钟情的机会;二是当柳梦梅来到杜丽娘生活的地方之后,他们却已天人两隔。在这种情形下,杜丽娘面临的第一大困境是被拘束在闺阁之中,无法使春情得到释放;柳梦梅面临的第一困境则是不知意中人在何处。杜丽娘面临的第二大困境是自己虽然因情而死,但意中人却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柳梦梅面临的第二大困境是心中似有所感,但却不知道情之起于何处。杜丽娘的两次离魂,无疑打破了这两大困境,使得相思之情成为完满的爱情。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7)

《牡丹亭》剧照

当然,离魂只是打破爱情困境的一时之策,而非根本的办法。在《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中,离魂只是一个开始,女方还魂和男方高中才是结局。由此不难看出,古典作家们虽然希望通过离魂这种超现实因素打破爱情爱情困境,但并未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之上。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理想的爱情才能变成圆满的婚姻。

三、离魂情节的文化背景

在离魂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有意识地使这一超现实的情节变得更为真实,如《倩女离魂》中对倩女离魂之前的心理所做的揭示,如《牡丹亭》中将离魂情节变为梦境及杜丽娘还魂后态度的转变。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8)

杜丽娘戏曲形象

此外,我们还发现离魂情节在叙事上有着打破爱情困境的功用。不过,离魂情节终究是神秘的、超现实的,古典作家们为何选用这一情节及读者为何能够接受这一情节依旧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早在先秦之时,古人就初步形成了与生死联系在一起的魂魄观念。如《易经·系辞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又如《礼记》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在《左传》中亦有对魂魄的解释:人生始化曰魄,阴生魄,阳曰魂

不难看出,魂魄之说在初始之时就与生死、鬼神这些难以解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说明了古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另一方面又表露了古人希望借由超现实困境摆脱现实苦难的理想。

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从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离魂情节)(9)

“魂”书法

两汉之时,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兴起,魂魄之说与宗教结合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事实上,直到今天,民间还有不少地方存在“失魂”与“喊魂”之说。笔者小时候有一次受到大的惊吓,祖母就曾帮我喊过魂。由此反观科技极为落后的古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人们对魂魄之说深信不疑。

因此,无论从作者还是读者的角度来看,古典叙事文学中的离魂情节都有着适宜的文化土壤。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学本身的角度来看,离魂情节在叙事中也是一个合理存在。因为离魂情节不仅有助于打破叙事僵局,还将人的精神推到了更高的境地,这无疑符合文学本身的发展诉求。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