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知识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知识点整理)(1)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链接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背景链接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 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本文写的就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的情景。

二、字词

1.注音。

攀谈(pān)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ǔ jué) 呜咽(yè) 督促(dū)

灌输(ɡuàn) 苛捐(kē) 酣然(hān) 缴租(jiǎo) 欺侮(wǔ) 蜷(quán)缩

点缀(zhuì) 澎湃(pài) 矗立(chù) 闪烁(shuò) 落得很远(l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满望:十分希望。

攀谈:闲谈。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骨碌:滚动。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捉摸,揣测、预料。

三、感知课文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和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各种困难,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士兵们都是怎样的态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知识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知识点整理)(2)

3.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知识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知识点整理)(3)

由上表可以看出,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4.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①使文章脉络清楚;②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③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5.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有什么作用?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这也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6.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知识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知识点整理)(4)

四、语言赏析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之”字形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形象地描写出老山界的山势陡峭,山路险峻迂回。还有“星光”“亮”等词语,色调明朗,充满诗意。这一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出红军爬山艰难,队伍气势宏伟,表现了红军顽强不屈的革命斗志和英勇豪迈的革命激情,抒发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缀”字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比作宝石,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3.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矗立的巨人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势的险峻与连绵,也暗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4.“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春蚕在咀嚼桑叶”的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来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使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山泉时断时续,也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此处景物描写,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寂静的深山里,声音有的来自远处,很细切,但因为夜深山静,听起来又像近在咫尺,很洪大;有的来自近处,很洪大,但因为山高山多,声音被层层阻挡,听起来又似乎很远很细。这一细腻而极富诗意的描写,间接抒发了露宿深山被冻醒的红军战士顽强乐观的革命豪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5.“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这里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景物特点:景色明朗、清新。

作用: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6.第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第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行。这段描写是对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时壮丽、宏伟的景象,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7.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8.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9.说说你对“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10.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了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及马匹、装备等,由此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五、课外延伸(以声衬静的古诗词中)

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题李凝幽居》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入若耶溪》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山居秋暝》

8.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