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雪儿 畹町

近日,法国考古学家伊夫·科庞辞世,享年87岁,他因发现“露西”化石享誉国际。在中国,19世纪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的《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艺术3000年》近期面世;艺术家丁乙举办其在西藏的首次展览;玛格南图片社首位女性主席奥利维娅·亚瑟和中国摄影师冯立的展览在沪重启。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一周以来的热点艺术事件与人物。

法国 | 考古学家伊夫·科庞

87岁辞世,曾发现“露西”化石享誉国际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1)

法国考古学家伊夫·科庞(1934-2022)

6月22日,法国考古学家伊夫·科庞(Yves Coppens)辞世,享年87岁。出版商贾可布发推文说“法国失去了一位伟人”。他说科庞除了拥有科学技能,还是“才华横溢的作家、讲故事的人和非文学类作家”。

科庞出生于1934年,1974年他与塔伊布、乔汉森一同在埃塞尔比亚的哈达发现迄今最完整的阿法南猿遗骸化石。考古团队为这个化石贴标签时,正在听披头士合唱团名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因此给这名320万年前的女性原始人起了个绰号“露西”。他们挖出露西40%的骨胳,据此判定她的身高1米,肌肉发达,能够爬树和直立行走。

出生在布列塔尼、父亲是核物理学家的科庞2016年告诉法新社:“我六七岁就想成为考古学家,放假我都在挖东西。”

1956年,年仅22岁的科庞被法国著名的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录取,1960年代开始前往非洲,最先是造访阿尔及利亚和乍得。他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是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发现了一块260万年前的化石。

科庞常称自己是露西的“爸爸”之一。在他们发现52块骨头碎片组成的“露西”后,科学家认为她是人类直接的祖先。不过现在普遍不相信这种说法,科庞和其他古生物学家反而认为,“露西”是人类的远亲。

后来科庞又陆续在毛里塔尼亚、菲律宾、印尼、西伯利亚、中国和蒙古进行挖掘,返回法国后成为巴黎人类博物馆馆长,在著名的法兰西学术院担任古生物学教授,并加入法国科学院。(整理/钱雪儿)

中国北京 | 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艺术3000年》中文版面世

近日,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新作,19世纪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收藏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的力作《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艺术3000年》。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2)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蒋洲骅 译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2.6

奥斯卡·明斯特伯格(Oskar Münsterberg,1865—1920)出生于但泽(现属波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莫里茨·明斯特伯格是一位商人,母亲安娜·伯恩哈迪是画家。父母的职业对他后来的发展道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明斯特伯格分别于慕尼黑和弗赖堡修习国民经济学和艺术史,从弗莱堡大学毕业后,他前往德国首都柏林,于1906年成为《德国民族报》总编。他曾多次到访东亚,对当地的人文产生浓厚兴趣并出版了一系列与艺术史相关的著作。1895年发表论文《中国的改革——东亚历史政治与国民经济研究》,为他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巨著《中国艺术史》(Chinesische Kunstgeschichte)第一卷、第二卷分别于1910年、1912年首次出版。该套书系统阐释了中国辉煌博大的艺术史,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青铜器、陶瓷、手工艺品等内容。此次中文版《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艺术3000年》即由此书而来。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收录321幅黑白图版和15幅彩色图版,其中不乏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等地的文物原件的图片及在19世纪中国实地拍摄的古迹照片,近400件器物作品,涵盖石刻、青铜器、陶器、人物绘画、山水画、动植物绘画、雕塑……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蓬勃发展。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3)

《中国艺术3000年》[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蒋洲骅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2.6

《中国艺术3000年》全书分为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两大部分,近1200件器物作品,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青铜器、陶瓷、宝石制品、印刷品、织物、漆器与木器、琉璃、珐琅、犀角、玳瑁、琥珀、象牙等。(整理/畹町)

中国西藏 | 艺术家丁乙

从壁画到珠峰,个展呈现第三次入藏的景观与感悟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4)

丁乙在工作室 摄影 何涛 澎湃新闻资料图

日前,艺术家丁乙迎来首个西藏个展。展览“十方:丁乙在西藏”由藏族学者旦增·阿旺江村策展,在吉本岗艺术中心和喜德林空间呈现,不仅呈现艺术家以西藏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新作,还展示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代表性作品,梳理艺术家“十示”系列作品的发展历程与动态。

丁乙,1962年出生于上海。丁乙自1988年开始创作其“十示”系列作品,经历了“平视”“俯视”“仰视”三个阶段,并逐渐挣脱出架上绘画的平面领域,拓展至雕塑、空间装置及建筑等多元世界。

“十方”展览缘起于2021年冬季,丁乙应醍醐艺术的邀请,赴藏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访问。这是他继上世纪80年代、2019年后的第三次入藏。以拉萨为起点,丁乙探访了白居寺、夏鲁寺、萨迦寺和贡嘎曲德寺等西藏壁画遗珍,最终抵达珠峰大本营。途中,他还与西藏文化艺术界人士深入交流。喜马拉雅地区的精神和自然赋予丁乙巨大的生命感悟与创作启迪,他回沪后首次尝试以蓝色作为绘画的主色调,并引入藏纸、矿物颜料等藏地绘画材料展开材料实验及实践。静谧深邃的蓝天、古老神秘的壁画、夜幕降临的珠峰,这些切身体验皆幻化为丁乙“十示”系列之中的视觉意象与景观。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5)

《十示 2022-6》丁乙

本次展览借助双展场的互文形式,于吉本岗艺术中心与喜德林空间中呈现。吉本岗艺术中心是拉萨现存唯一的立体坛城式古建筑,是西藏首座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喜德林空间的前身则是西藏摄政府邸,经历了近代历史的沧桑变迁,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两座充满历史记忆的藏地古建筑的互文与联动之中,展览将带领观者抵达其“十方”宇宙。(整理/钱雪儿)

中国上海 | 玛格南图片社主席奥利维娅·亚瑟、摄影师冯立

摄影展“再次连接”重启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6)

奥利维娅·亚瑟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7)

冯立

近日上海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间重启“reconnect / 再次连接”摄影展。展览汇集了英国摄影师、Magnum Photos玛格南图片社首位女性主席奥利维娅·亚瑟(Olivia Arthur)和中国摄影师冯立的作品,希望用影像表达疫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用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与公众一起探讨科技与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同时也思考这些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奥利维娅·亚瑟,英国知名摄影师,于2013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并在2020年被选为玛格南图片社主席,伦敦摄影出版机构和空间Fishbar的联合创始人。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8)

奥利维娅拍摄的人形机器人Telenoid可接收触觉信息并通过千里之外另一机器人反馈给对方。人工智能宠物Lovot则会对用户情绪做出反应。©Olivia Arthur|Magnum Photos

在奥利维娅看来,人类始终需要感受来自于其他生命的亲近,然而疫情自2020年延续至今。人们不得不选择建立一种新的社交距离/连接,以实现人类社群之间最大限度的交流与互动,奥利维娅就将镜头聚焦于这种失去了“肢体接触”的交流。通过她常年探索的智能仿生义肢、AI人型机器人、人工智能宠物等元素,以触摸、连接和技术为主题,她的作品表现了科技如何帮助人类完成“触碰”、实现情感和社交需求。

展览中的另一位摄影师冯立出生于成都,在获得2018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之前,他用了12年的业余时间持续拍摄照片。他的作品猎奇、矛盾、戏谑、浪漫、天真,充斥着模糊和不确定。冯立如一位都市漫步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随时用相机记录中国社会的深度现实和奇异现象。

外景摄影(一周艺术人物)(9)

冯立认为照片是时间的切片,凝固空间里的琐碎,他的照片按照某种未知的逻辑和顺序彼此关联。©冯立

此次,他以色彩斑斓的图像从平凡中寻找离奇,用非同寻常的方式记录这个必备口罩和消毒喷雾的全新的“寻常”生活。展览持续至7月20日。(整理/畹町)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