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孩子们都回学校了!那同样的开学,跟古代相比,

学校又有哪些不同呢?

古代孩子什么时间上学?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社会,一切社会活动都会围绕着农事展开。春夏秋正值农忙之时,想上学,那就得等到冬季农闲的时候了。

宋-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写,“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所以,那时的学堂,除了郎朗的读书声,先生的呵斥声,应该还有学生们搓手跺脚和打冷战的声音吧!

好了,知道了具体的开学时间,问题又来了:

古代人的入学年龄是几岁呢?

我们现代人一般是3岁半左右入幼儿园,六、七岁左右入小学。

但在古代,入学年龄会稍微晚一些,通常在8岁到15岁之间。

如此说来,古人一个班里的同学年龄相差个三四岁好像还算正常,但……你见过30岁才读小学的么?

古时候有个叫刘兰的北魏人,就是在30岁的时候才入了小学。

他在学完了《急就篇》后,家人忽然发现他很有读书的天赋,于是又让他学了《春秋》《诗》《礼》。

可惜的是,刘兰家太穷了,他只能一边种地,一边学习。

三年后,刘兰感觉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跟他的兄长说:“大哥,我打算走教学路线了!”

刘兰的大哥听完后笑了笑,为他张罗了一个教育机构,收了两百多个学生,再后来,刘兰成为了北魏著名学者。

可见,入学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学,再晚都没问题哒。

除了年龄差别大以外,每个人的天资也参差不齐。

有的人极具读书天赋,比如王勃六岁便能作诗,骆宾王七岁就写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但也有的人在读书方面不开窍,这样的情况下,还待在一起学习,岂不是很不科学?

咱们现代教育会划分基础班与实验班,那么古代人搞教育会不会也有这个意识呢?

当然有啦,宋代在这方面还弄得挺“正式”。

在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二月,宋徽宗颁布了小学条制,立三舍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

新生入学后,会先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这个班级就是“外舍”,可以理解为基础班;

学习一阵子后,学校会举办一个“分班考试”,成绩优秀的可以分到“内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提高班;

如果在“内舍”还是成绩优秀,那就可以直接进入“上舍”,也就是我们现代的实验班。

那如果学生太多了怎么办呢?

这也是宋代朝廷要考虑的问题,毕竟读书有名额限制,就算是官吏子弟也不是想上就上的。

因而宋代竟然出现了控制“升学率”的政策,在《宋史·选举志三》就有记载,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曾推出面向宗室学生的“宗子试法”,规定“十取其五”,也就是说升学率只有50%。

看来为了升学,把头发愁秃了的不止是现代父母,在古代读个书,也不容易啊!

确定了开学时间,入学年龄,也知道了升学的种种政策,接下来就该“谈谈钱”了。

在古代读书,学费怎么交?

由于每个朝代的国情不同,政策不同,于是在收学费这件事上,有着天壤之别。

但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国家每朝每代都非常重视教育。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学校,但“学在官府”是当时文学教育制度的特点,学校既是教学场所,更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宫廷,只有贵族子弟才可以去读书。

既然是官学,那就没有家长掏钱的道理;所以这个时期,能去上学的,都不必交钱,简直爽歪歪 。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出现了,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教育理念,并且开始创办私塾;

但孔子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孔子办学到底收不收学费?

据《礼记》中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

“乘壶酒”是四壶酒,而“束脩(xiū)”是十条肉干,在此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孔子收的学费,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他都愿意教;

酒与肉干看上去似乎是学费,但实际上只是学生拜师的一点心意,若是真穷得拿不出这个礼,孔子也不会拒之门外。

古人的开学仪式是怎样哒呢?

典礼之前,首先要准备行头,比如说校服。古代对仪容仪表很重视。学生的校服主要是为了“正衣冠”,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尊敬。

《诗经》中有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写的是周朝学子的服饰,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子生,此后也成为北齐,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

据说不同朝代皇帝还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设计本朝的校服。

比如,为了便于管理,明代学生的穿戴出现了等级划分,国子监的学生规定要统一穿制服。

那时的校服叫“襕衫”,也写作“蓝衫”或“褴衫”,而褴衫的样式就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中间为玉色,取“比德如玉”的美意。

校服穿好了就要准备书包了。现代的书包风格多样,功能强大。相比之下,古代的书包就简陋的多。

最常见的就是“包袱”,把书裹起来,往肩上一扛就能上学了

如果需要装笔墨纸砚,“包袱”就升级为“褡裢”,可以分开存放学习用具。

书如果再多些或者要上京赶考,就要用到专门用来装书的“箧笥(qiesi)”,也就是书箱,可以装更多贵重的书。

关于开学后神兽归笼的规定(神兽归笼聊聊古代开学那些事儿)(1)

箧笥分两层或者三层规格不等,内部空间分布合理,纵横排列疏密有致。

笔墨纸砚等书写用具和书籍分别放在不同的空间里,古装电视剧里就能常常见到它。

书籍是知识和身份的象征,每个读书人都将她视若珍宝,简直可以说是读书人的必备神器。当然,要是家里有钱,雇个书童,那就更拉风了。

在中国,教育从至今都非常受重视,“入学礼”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开学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环节。

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步,叫“正衣冠”。

关于开学后神兽归笼的规定(神兽归笼聊聊古代开学那些事儿)(2)

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先正衣冠,再做学问,只有衣冠整洁才能精心做好学问”。这是古人们的共识。

整理好衣冠,在先生们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入学堂之后,便是拜师礼。

关于开学后神兽归笼的规定(神兽归笼聊聊古代开学那些事儿)(3)

学童们在先生们的带领下,先拜孔子为师;拜完孔子,再拜先生。

开学那日,家中父母会早早为娃准备好六礼束脩。

到了拜先生那会,你只需要把准备好的拜师礼拿出来就好了。

之后,便是学童们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行过拜师礼之后,学童们需要根据先生们的要求,将手放入盆中,正反各洗手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是净手净心,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去除杂念,认真学习,发奋图强。

最后一个步骤,是朱砂开智。

关于开学后神兽归笼的规定(神兽归笼聊聊古代开学那些事儿)(4)

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红点,为学童们朱砂开智。

朱砂点痣取的是古语中“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学童们日后学习能一点就通。

整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入泮(pan)仪式”。每个步骤,都暗含尊师重道的章法,也饱含了师长对学子的殷切希望。

以上所有的程序全部结束后,古人才算是真正的开学。

之后便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那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没有空调电扇,没有学习机点读笔,甚至没有方便携带的文具;

为了拜师求学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披星戴月。

可见孩子上学这个事儿,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大事,古人与现代人一样,都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现代的孩子上学还是很幸福的,起码装备和行程要比古人优越多了

所以,今天大家也可以和孩子们聊聊古人上学的这些事儿

让他们看到世事变迁、时代进步,体会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也能更珍惜现代优越的学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