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允祥生于1686年,实际上是康熙的第二十二个儿子。他排名十三,只是因为他前面不少哥哥都夭折,人称十三皇子,或十三阿哥。康熙给其取名胤祥,后雍正继位,将所有兄弟的“胤”改成“允”,允祥死后,雍正只将允祥一人改回了胤祥,以示尊宏。

解密雍正和胤祥(试论清代怡亲王允祥)(1)

《雍正王朝》

一,允祥生凭

允祥的生母章佳氏是参领海宽的女儿,参领是军队中的中层武官。在看重门第身份的旗人社会里,尤其是皇宫之中,地位很不高,所以章佳氏在生前也没有得到正式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敏妃”,雍正上位后,又加封为“皇贵妃”。

清代皇子出生,亲生母亲只是名义上的“抚养”,具体做事的还是底下的乳母们,因此很难说这位母亲能对允祥有什么影响。

清朝皇子的教育是从六岁开始的。六岁起,所以皇子每日天不亮便要入书房,学习儒家经典、诗文书画,当然还有满、汉语文和骑射等。

康熙也很自然的给十三,十四皇子找了一位老师,他就是法海

解密雍正和胤祥(试论清代怡亲王允祥)(2)

不是这个法海

佟佳·法海,佟佳氏,康熙舅舅佟国纲的次子。此人虽是满族人,但饱读读书,是康熙三十三年的进士。满清时期,满人可以不参加科举,凭祖荫便能当上官,法海不回去继承家业,凭自己实力考取进士,可算是优秀人才了。

1699年,允祥的母亲去世,此时的允祥十四岁,被交给当时的德妃照料,这位德妃也就是雍正的生母。从这一年开始,允祥的命运才与雍正交织在一起。

雍正帝比允祥年长八岁,受皇父康熙之命教授允祥算术,兄弟二人常就算术问题“日事讨论”。允祥死后,雍正帝在亲自所写的允祥祭文中说过:“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

解密雍正和胤祥(试论清代怡亲王允祥)(3)

《雍正王朝》康熙

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为界线,允祥一直是康熙心中的“好儿子”,康熙六次南巡,允祥参加了四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之后,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第一次废太子事件,允祥的境遇也随之发生急剧变化。康熙帝以“不法祖德,不遵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罪名,将皇太子允礽废黜监禁。

此事掀起较大风波,也引起多年的储位之争。不久之后就因皇长子允禔诅咒皇太子而被革爵圈禁,从此终止了其政治生命。当时很多年长的皇子都牵连在内,包括皇十三子胤祥。但很快年长的皇子都得到康熙的宽恕,而皇十三子胤祥却似乎一直没有得到康熙的原谅,直接冷落了14年,直到四阿哥继位。

这件事史书上记载不清,一般人怀疑允祥是替雍正背锅了,或者被某人陷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继位,允祥便迎来了事业最辉煌的八年。

二,允祥最后的八年

标题似乎不妥,但看完雍正对允祥有多好,这个标题正合适。

雍正皇帝史书评价其性格;刻薄寡恩,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比如他的左膀右臂隆科多年羹尧,一个永远禁锢致死,一个被令自尽;对于自己的兄弟八,九,十等阿哥,手段更狠。

却唯独对这个十三弟数不尽的好,简单的说就是;除了皇位没给,能给的都给了。

雍正继位第二日,允祥便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并晋封亲王。所管的事如统领户部、治理河工、备办军务、提审刑狱、举荐人才、勘察陵墓、联络大臣等,甚至雍正帝私邸、养心殿造办处的事务也是允祥一手操办。此外,雍正帝还把负责自己安全的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军也交由允祥督领。这样,上至国家财政大权,下到雍正帝自己的安全警卫,都交由允祥负责了。

此时的允祥,诚如冯尔康所说:“既是参与帷幄的重臣,又是雍正的大管家和侍卫长。”

雍正七年(1729)冬,允祥开始患病,日渐严重。雍正帝“萦系弗忘,焦忧莫释,”“商確医药,默祷神袛,”希望允祥尽快好起来。但是最终医药无效,雍正帝的祈祷也没有灵验。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允祥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解密雍正和胤祥(试论清代怡亲王允祥)(4)

《雍正王朝》

雍正除了封官加爵给他这位十三弟外,还对他格外的宠信,具体表现在二方面。

其一,鼓励大臣与允祥往来

大臣都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结党,而雍正又不是那么大气的一个皇帝,何况之前还有“八爷党”等。大臣们稍犯些小错,就把大臣们往死里整。

如雍正的另一大宠臣——李卫,李卫曾向雍正报告,说他在去云南上任前,到怡亲王府拜会了允祥,允祥叮嘱他还像在京城一样做官,并给了他二百两银子做盘费。雍正则在朱批中说:那是你们的“私语”,不需要报告。

解密雍正和胤祥(试论清代怡亲王允祥)(5)

这就造成一个很有趣的情况——皇帝鼓励,但大臣怕皇帝钓鱼执法。如山西巡抚诺敏。

雍正元年(1723)十一月十五日,告诉诺敏说:“若另有所闻及令尔怀疑之事,则即密访打听。即便打听到朕处,如若为难,着密问怡王。”

雍正的意思;你有啥事,不方便告诉我的,可直接报告我十三弟。

诺敏不是笨蛋,他当然怕雍正钓鱼执法,上奏折仍然上给雍正。

雍正回说:“王(允祥)不仅甚是疼爱尔,随尔心意,有大加款待之样。”

雍正表示允祥很看好你,对你大加赞赏。

诺敏心里很怕,心想是不是自己那做错了。

雍正二年(1723)在奏陈未能监视允禟的请罪折上,说他并没有依附廉亲王允禩,至于怡亲王允祥,他是“仍每次进臣之道,寄书信去”。此外,跟其它王、贝勒、贝子都不认识。

雍正无奈,暗示不行,就明言了。

怡王忠诚,知大道理,朕之好弟,赤心为国效力,为朕之左右手。只是说尔不能与王同心协力而已。对此等事,尔若恳求王之教诲,则不至如此大错,岂可将王与平常之人相提并论耶?”

诺敏心里真是万马奔腾,心想着皇帝是不要处理允祥,自己一定要表明态度。

雍正二年(1724)八月二十五日回奏:“怡王若为皇上效力,则臣亦优待之。倘若变心,欺诳皇上,臭名远扬,即臣有所耳闻知,即奏报皇上。

雍正烦了,二人明显不在同一个频道。

“尔若不相信朕,则朕亦不相信尔也。想朕指示尔奏报怡王之情景,朕深嘉之赞之”,“尔以为怡王不能照管尔事,是朕指示错误之故呢。朕为尔胡想,除怡王外,除尔之贝勒主之外,未必再有对尔有益之人,只是招祸而已矣。”

雍正的意思很明白;我没有钓鱼执法,让你做你就做。

诺敏大人当然明白雍正字面上的含义。可是联想到自己正在看管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那一位皇子十四皇子允禟时,理智告诉他——这是陷井。

对皇帝发誓,说如果不把自己的意见亲自上奏,而是要他人转达,就不是“君臣同德同心之道”。说允祥“为一省大事,若受王、贝勒照管,亦恐有玷皇上所委之职”,说自己“倘若看人脸色行事,纵然享受富贵,亦似不稀罕”。

雍正大怒,敢这么说自己的十三弟,直接将诺敏全家隶属于允祥。到这里,诺大人才明白雍正真没骗他。

其二,允祥犯了错从不责罚

前面说过,允祥兼任了很多官职,很多事处理中,未必就全是对的,有时难免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允祥深明此理,往往主动请求处分。以雍正帝驭下及对待其兄弟苛严的一贯做法,少不了要受到惩罚。然而,遇到这种情况,雍正帝不但不处罚允祥,还找借口为其开脱,甚至还对允祥进行表扬。

允祥犯过最严重的错误——误传圣旨。

雍正五年(1727)发生了一件议政处误写谕旨的事,此次的传旨人正是允祥。谕旨发生错误,非同儿戏,雍正降旨着议政王大臣将错写原因查出,明白回奏。经调查,发现是允祥误传了圣旨。多罗顺承郡王锡保,因此参奏允祥。

对此,雍正帝很不满意,我十三弟怎么可能错了,一定是你们这群人污蔑。这件事跟允祥没有关系,并说是锡保没有尽心办事,没能查出实情,巧诈推诿,下令将锡保交宗人府查议具奏。

三,允祥为什么这么受雍正的信任

其一,允祥十四岁时,母亲死亡,由雍正的母亲“照料”。此时的雍正长允祥八岁,也教授过他不少知识,算半个老师。所以雍正在允祥死后说“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

我们常说“天伦之乐”,可见雍正的“天伦之乐”应该就允祥。

其二,允祥为人低调、谦恭谨慎的作风。允祥也是聪明人,知道历代权臣是怎么的一个下场,所以允祥的表示比他们都好,无论什么事,他都会向雍正报告,所受的赏赐推卸了大半。

其三,廉洁奉公,有才干。允祥掌管户部,总理三库,过手钱财千万,随便捞一点,数额都大的吓人。但允祥从不贪,甚至雍正每年多给允祥俸银一万两,允祥都封存起来,临终留下遗言,让他的妻儿交还了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