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丛林世界”里,我们其实避开了两个“大坑”

一个国家决定是否开战都是很慎重的,之所以战争会发生,是决策者在做决定的时候,似乎看到了很多必然到来的美妙结果。

比如拿破仑攻打沙俄,他无论怎么计算,都觉得有必胜的把握:如果一举荡平沙俄,“大莱茵计划”就稳如泰山,欧洲一统马上变为现实。但拿破仑的结果却是悲剧性的。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

再比如希特勒发起“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在当时看来,这就是万无一失的事情:不但经济上有无穷的好处,还在政治上看不到一点的“风险”。但“第三帝国”也就是失败在这个计划上。

日本人更是疯狂,他们在推演的时候,还带着一点“赌”的成分。当他们一次次“赌”赢了以后,巨大的刺激让他们下一步行动更危险而暴冲。

比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他们都赌赢了。而随后的“全面侵华”、“偷袭珍珠港”,是他们在前面赌赢的基础之上,继续加大赌注。

实际上,日本人的决定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的态势,有非常多明显的好处把他们往扩大战争方面引导。而决定日本最终战败的原因,就是他们“全面侵华”的决定。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2)

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如果拿破仑知道自己攻打沙俄会以全军覆没、自己下台的形式结束,他一定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同样的,1937年,如果日本预计到全面侵华后的结果,他们一定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希特勒如果知道侵略苏联后的结果,“巴巴罗萨计划”也不会执行。

因为战争正如马基雅弗利说的那样:战争会在你愿意的时候开始,但不会在你愿意的时候结束。

很多战争,看起来是一方被逼无奈发起的;但仔细分析,其实是另一方在暗地里引导、鼓励、怂恿造成的结果。而这种“引导、鼓励、怂恿”,实际上就是“坑”,让对方掉进去爬不起来的大坑。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3)

《道德经》里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意思是:真正的统帅,不随便逞其勇武;会打仗的人,不轻易被对手激怒;能战胜敌人的人,一般不会随便与敌人正面硬刚;会使用人才的人,都有礼贤下士之雅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丛林世界”里,我们国家其实避开了两个“大坑”。

“俄乌战争”就是一个大坑,俄罗斯、欧洲已经跳进坑里了;现在,他们想爬上来,但是很难。英国上蹿下跳、日本指桑骂槐,其实都是希望大国也跳进坑里。

本来,美国笃定大国会跳进去的,因为按照剧本,所有的“程序”都走了,所有的动作都不打折扣的做到位了,大国应该跳进去才对。

为了推一把,美国的佩洛西还窜访东亚,这其实是让“大坑”变得更大:大国“怒而兴兵”,东亚陷入动荡。

没想到,大国不但没有掉进坑里,还顺便把自己的篱笆再加固一遍。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4)

为什么说我们避开了“两个大坑”呢?另外一个“坑”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现在的美国人如同一战前的英国人一样,区别只是英国当时给德国挖坑;美国现在给中俄挖坑。我们先看一战时,英国给德国挖的“坑”。

一战前的世界局面就是明显的例子:德国的迅速崛起与英国的无限焦虑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局势已经到了一个边缘:要么德国全面胜出,英国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要么英国把德国打败,让世界上没有国家能威胁英国的霸权。

为什么英国那么紧张地盯着德国呢?看看当时德国的领土和经济的样子,再看看当时英国混成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或许能明白几分。

德国最早是欧洲法兰克帝国的一部分,公元843年,法兰克帝国分裂后,东法兰克王国就是现在德国的基础。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所谓的“第一帝国”。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5)

“罗马皇帝”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成立以后,不断向外扩张,征服了周边许多地方,形成巨大的帝国模样;到著名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时期”,帝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

1807年6日,拿破仑占领了普鲁士全境,帝国就此终结,分裂成三百多个小“国”,有的“国”其实就是一个村庄大小。这些小国组成了“德意志联邦”,比较大的是普鲁士王国。

比如当时非常有名的茜茜公主,虽然说是“公主”,其实就是个“村长”的女儿;区别就是:这个村长是个贵族出身。

德国虽然分裂了,但日耳曼人想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感情一直没有消失,他们对抗法国的精神一直在,欧洲战场上战争不断,基本是德意志联邦和法国在打。

1870年的“普法战争”,普鲁士王国取得胜利,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这是德国的“第二帝国”。德国也取代了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6)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

实际上在统一之前,普鲁士的工业化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在普法战争之前已经超过法国;统一后的德国发展得更快,他们以机器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带动国家工业化,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工业体系。

同时,在随后的建设中,德国以自己在国家转型中独特的农奴制改革得到的巨额农奴赎金、普法战争中得到的50亿法郎战争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国家建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吸收的社会财富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极大地提高了德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生产力水平。

德国的发展模式有别于当时世界最强的英国、法国和美国,因为这三个国家基本是以对内压榨和对外侵略完成原始积累的;而德国是利用国家转型、金融拓展和技术进步取得的。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7)

德国的重工业当时吓坏英国

到1913年,德国各方面的经济指标都超过了同一时期的英、法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德国快速爆冲式的发展让世界霸主英国焦虑万分,当时的英国还是世界最强国,海上军事力量天下无二;

而当时的英国是全国上下自由主义泛滥,政府在自由主义之下,不干涉市场、不针对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政府的作用仅仅体现在维持治安、保障私有权、确保海外殖民地等。

德国发展起来了,但与各国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一战前的德国,领土面积高达54万平方公里(约为英国本土面积的两倍),人口数量超过6500万(比英法多了一半),这还不包括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是欧洲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之一。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8)

在军事方面,德国陆军是出了名的强悍能战,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排名世界第二;德国军舰制造能力已经由追赶英国变成超过英国。

因为德国后期的发展是以先进科技为引领的,所以德国的飞机制造和空军在实战方面的应用已经居于世界第一。

实力的变化,必然导致矛盾加剧,最主要的是德国和英国、法国、沙俄的矛盾。

德国和沙俄主要是贸易上的纠纷;德国和法国的矛盾主要是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领土问题。

最主要的还是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德国已经有实力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对英国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

欧洲列强林立、矛盾丛生的状态之下,德国不安全感与日俱增;1879年,在俾斯麦的主导之下,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这是个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的条约。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9)

当时,俾斯麦还是想以安抚欧洲国家情绪的“大陆政策”作为德国外交的出发点,他的想法是:和英国处好关系、和奥匈帝国结盟,孤立法国、一直沙俄。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1882年,俾斯麦拉上与法国有仇的意大利,签署了以德、奥、意三国为主的《同盟条约》,一战的“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是当仁不让的同盟核心。

“三国同盟”的建立,刺激了俄国和法国,他们也在1892年签署了《法俄军事协定》:法国如遭到德国或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俄国如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实际上,这时候的英国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对自己与德国竞争不断失利感到沮丧,他们用各种借口,遏制德国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也希望欧洲其他国家能跳出来,消耗德国,让德国飞速发展的势头就此打住。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0)

因为英国毕竟是世界霸主,在几百年的殖民过程中,他们掌握了世界上的话语权。于是,英国利用话语权,无所不用其极地抹黑、丑化德国。

比如:德国重工业发展,英国在全世界宣扬德国破坏环境,实际上当时破坏环境的事,不是德国一家,英国自己就是最厉害的。

英国还造谣说德国生产的化学染料有毒、德国生产的人造黄油夺走世界各国产业工人的饭碗等等。

为了给德国以压力,英国人甚至在报纸上明目张胆地说:如果德国明天消失了,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英国人都会变得更富有一些。

这是1897年9月11日,在当时英国著名报纸《星期六评论》上刊登的。

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强海军,英国人在公海上以“载有违禁品”为理由,无故扣押德国三艘邮轮半个多月。在查明事情纯粹是无中生有之后,英国人连个道歉也没有,更别提补偿了。

还是仗着自己有强大的海军,英国的舰队总是以“自由航行”为借口,在德国海岸线附近航行,还放话说要炮击沿海的德国城市,吓得德国沿海城市的家长不敢让孩子去上学。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1)

英国舰队在德国海岸边“自由航行”

如果说这时候的英国,就是想和德国干一仗,还真不是这样的。

如果说这时候的英国,就是想和德国干一仗,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当时,英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以“平衡”与“遏制”为主,自己在英伦三岛上实行所谓的“光辉孤立”。

“平衡”,就是英国要维持自己世界第一的位置,不希望出现强大的国家,德国不行,沙俄、法国、美国也不行,英国要致力于平衡他们的实力。

“遏制”,就是要遏制实力不断增长的德国,不让他们成为欧洲最强。所以,打压、抹黑、威胁等都是英国遏制的手段。

如果真的发生战争,这对英国也不是好事;若是法国和德国打起来,英国置身事外,这倒是不错的局面。

所以,英国所谓的“光辉孤立”政策,就是让法国产生一种假象:英国对待欧洲事务不太在乎,但对法国是重视并支持的。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2)

强盗的“光辉孤立”其实是一种“离岸平衡”的手段

同样的,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也让德国稍稍放心:英国不会管欧洲这些事的,别看英国嘴上叫嚷的厉害,实际上不会直接参加到欧洲的战争中来。

就是这种虚幻的认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外交上抛弃了俾斯麦平衡的“大陆政策”,执行自己强硬爆冲的“世界政策”:大力扩张、挑战英法、重新瓜分世界。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政策让英国更加不安,他们要加紧在德国周边制造联盟力量。

所以,尽管英国对俄国一点好感都没有,也捏着鼻子分别和法国、俄国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

之所以说是一个捏着鼻子签订的,是因为在英国眼里,沙俄也是巨大威胁,英国不想和沙俄有什么亲密的关系。

另外,沙俄对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深度控制,也是英国很讨厌的;但英国同样不希望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半岛。所以,英国即使支持沙俄,也是有条件、有保留的。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3)

英国和沙俄是不会“真心相爱”的

但是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惨败,让英国看清了沙俄实力,他们也不再把沙俄的威胁看得太重,于是,顺势把重点全部转向德国。

一战两个针锋相对的集团产生了,英国是两个集团中实力看起来最强的国家。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但基本的脉络是:

英国支持法国:德国打你,我就收拾德国;法国支持俄国:

德国收拾你,我就打德国;沙俄明显针对奥匈帝国:你不能欺负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不然我就出兵;德国和奥匈帝国是有“同盟关系”的:谁打奥匈帝国,就是打德国。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就看出现什么事件点燃“导火索”了;结果,导火索果然在最底层点燃: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枪杀。

于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沙俄、德国被牵连,加入战团;法国和英国相继加入,把本来就有的怒火尽情地向德国发泄。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4)

应该说,战争开始后,德国还是比较能打的,他们的陆军在东、西两线同时硬刚世界陆军第二的法国和世界陆军第三的俄国;德国海军在大西洋北部和世界第一英国激战。

即使如此,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被英国压制,但英国也损失惨重,不敢主动出击;而德国陆军一路打到巴黎附近,法国命悬一线。

沙俄更是在一战中被打得崩溃,中途退出战争。要不是美国在经济上加紧了对德国的绞杀,导致德国内部的混乱,最后的战争结果还不一定是什么样的。

1918年11月,因为国内政治变化,德国军队还在前线厮杀,德国政府投降了。德国海军为了表达愤怒之情,拒不投降,而是把军舰自沉了。

德国陆军一脸懵逼地投降了,但回国后,他们伤心欲绝,觉得自己被政府出卖了。这直接导致德国纳粹主义兴起,一战炮兵军士长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5)

一战时的希特勒,您找到了吗?

2022年,世界的两个大坑

二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尤其冷战结束,美国患上了当时英国一样的毛病:国家自由化泛滥、实体经济下滑、以美元霸权收割世界的模式难以继续。

同时,美国发现,大国的发展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势头滚滚向前。美国人就像当年英国一样,什么龌龊手段都干:海上以莫须有的名义截船、舆论铺天盖地的抹黑、各种无耻的“自由航行”······

不但如此,美国还千方百计地想把大国拖进战争。这场战争和谁打不重要,削弱大国、打断大国前进的势头最重要。

而且,也像当年的英国一样:英国不想打仗,美国也不想打;英国希望德国在欧洲打起来,美国也希望大国在亚洲打起来。

而美国的战略家们一直鼓噪:中俄伊结盟将是美国巨大的危机。这种声音多像当年英国叫嚷的“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6)

任何事,都能成为美国攻击大国的理由

实际上,这种说法何尝不是一个“坑”?就像当年的世界局势,引诱德国放弃务实的“大陆政策”,转向暴走的“世界政策”。

为了让这种压迫的力度更加强烈,俄乌战争一开始,美国就进行各种挑唆,在世界范围内压缩大国的范围,搞“脱钩、封锁”,打击大国的工业。

七月底,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东亚局势一触即发。如果当时真的开打,东西呼应,又是一场世界大战。至于美国,当然是躲在最后面的国家。

当时的英国直接参战,虽然损失比法国小,但也是受伤严重;而现在的美国,体量比英国不知道强多少倍,即使参战,也不会伤及根本。

总之,过去的一年,我们避开了两个“大坑”;但在今后的时间里,美国人挖的“坑”会一个接一个。

过去这些年你错失过哪些机会(我们连续避开了两个)(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