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梁实秋曾写道,古代文人出而问世,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

可见衣裳是要紧的,一个人的气韵,从他穿的衣裳就能看出几分,所以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70年的岁月长河中,昆明人形成了一套富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穿衣风范和潮流。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1)

昆明街头的时尚女青年(80年代末)

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着装以绿、蓝、黑、灰为主,寻常百姓还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被视为艰苦朴素,备受推崇。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2)

昆明近郊的农民(1960年-1969年)。

后来,随着“人人参加劳动,建设新中国”的浪潮兴起,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工装背带裤是当时的新时尚。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3)

昆明郊区女青年独具特色的“工装”(1970年-1979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轻人几乎都穿海魂衫。一袭醒目的海魂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阳光灿烂的十字街头,勾逗出少女怀春的浪漫情愫。男生穿军装,女学生们也把长辫子剪成短发,梳成两个“小刷子”,戴上军帽,穿上军装,腰扎皮带,足蹬解放鞋,浑身散发着“革命”气质,代表着当时服装美的时尚。绣着“为人民服务”的军挎包人手一个,装载着青春、激情和梦想。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4)

阿拉乡周边村民在百货摊点购买布料(1970年-1979年)。

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咔叽布制成的职业装、学生装等开始重新流行,“的确良”是当时很流行的一个词汇。1976年末,喇叭裤悄悄闯进了国门,随后迷你裙也掀起轩然大波。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5)

昆明向阳服装厂的设计师金南祥向青年工人传授技艺(1984年)。

1980年起,昆明的青年路一带开始出现由个体商户组成的服装市场,他们把衣服挂在竹竿上,或摆在木板上当街售卖,颜色款式一目了然;长春百货商店里,料子西裤整齐地叠放着,玻璃柜下满是纽扣和针线,从夹克、西装到裙子,人们都可自由购买;在正义路艳芳相馆门口,有时还能看到人们围着写有“千省万省,汗裤不能省”字样的三轮车选购“四角汗裤”。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6)

青年路上卖衣服的个体户(80年代中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喇叭裤打破了“蓝、灰、黑”主旋律,西装重新崛起、牛仔装盛行、迷你裙大行其道,让80年代的中国人过足了时尚瘾。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7)

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弹奏吉他(80年代初)。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逐步奔向小康,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新时尚。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8)

云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昆明老螺丝湾商场熙来攘往的人流(1993年)。

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开始走向世界,各式旗袍层出不穷,民族元素也渗透时尚界。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9)

昆明西南商业大厦的时装表演(1995年)。

进入21世纪后,服装的色彩款式更加多样。穿衣已经不是简单的穿,更多的是体现时尚、张扬个性。2015年以前,在夜场林立的昆都街头,各色服饰包裹着最年青跃动的身躯和最奔放的心灵,年轻人的打扮涵盖了欧、美、日、韩各种风格,让人眼花缭乱。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10)

昆明时尚选秀活动。(2013年)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春城的气候还造就了昆明人穿衣服的“乱象”——“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同一时间,有人穿薄裙,有人穿长袖,有人穿短裤,有人戴狗皮帽子。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11)

昆明街头最早的时装表演(1988年)。

同时,昆明聚集着彝、回、白、苗、傈僳、壮、傣、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12)

老昆明记忆中的“阴丹蓝”,如今成了秀场时尚(2019年)。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历来被称为“衣冠古国”。衣裳本是日常琐细小事,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恰恰就藏在诸如穿衣这样的细节之中。昆明人70年来的穿衣美学,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巨变的生动写照。

昆明十年前变化(从昆明人的穿衣美学)(13)

金格时光店,BOSS品牌新品上市走秀。(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