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几二十年,北京与上海两座站在顶峰的城市,在消费这件事情上的竞赛一直难分难解。然而,2017年,上海悄悄反超北京,并逐渐拉开差距。

收入上并没有拉开和北京的差距,消费上却在2017年出现反转,上海靠的是什么?

从供给上,我们能找到解答。答案是,品牌首店的爆发。

国潮与购物中心(首店国潮)(1)

品牌起航地

首店经济,反映城市消费市场的成熟度。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首店数量为226家,比进入北京的首店数量高出1倍,约占全国的50%。

在引进首店这件事上,上海市很卖力。

2018年开始,上海市启动“全球新品首发地”行动,在国内率先提出“首店经济”。其后,上海市将“首发经济提质专项行动”列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

数据很能说明政策举措的成效:2021年,上海全年新开首店1078家;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沪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夜间出行活跃度和夜间灯光强度位居全国第一。

首店、首发经济,联系的是高端消费。

凭借高端消费供给吸引消费,国际上早有样本。以丰富奢侈品门店数量和免税政策为优势的迪拜,2019年国际游客数量超1500万人次,不敌曼谷、巴黎与伦敦,但旅游收入高达321.0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口岸进口服装、化妆品就已占到全国的70%和47%,成为众多中高端消费品牌进入内地的桥头堡。

先发优势下,2021年上海新开首店数量破千。其中,首店、首发活动相对集中的服装鞋帽、化妆品、金银珠宝等高附加值商品品类,拉动上海全市社零5.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长贡献效应。

国潮与购物中心(首店国潮)(2)

近两年上海国际旅游低迷,但依托逆势上扬的首店经济,上海集聚全球消费资源的能力不减,成为越来越多国际品牌新品起航地:

2020年,路易威登首次离开巴黎在上海开启春夏男装旅程;2021年,施华洛世奇在上海开设品牌升级后的首个全球旗舰店:这都意味着上海与国际潮流接轨,逐渐从跟跑转向领跑。

首发经济叠加境外高端消费回流利好,2021年上海外来消费流入近6000亿元,吸引了郑州、南京、北京、宁波和苏州等城消费者。

今年2月以来,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泰国等国相继开放国门,放宽出入境旅游限制。回流的境外消费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作为越来越多国际新品首发地的上海,如何与品牌诞生地及迪拜等拥有极大免税优惠的城市进行国际竞争?除了降低关税,凭借单纯的价格优势外,上海还能怎么做?

用老字号打造本土亮点

2018年,时任上海市商务委商贸处处长孔福安接受采访时提到,上海乃至国内本土品牌未能跻身国际知名品牌行列,是外来消费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家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路径并不相同。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城市需要根据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消费特点,利用独特优势打造独特消费环境,形成差异,从而提高对全球消费者的吸引力。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集聚全球优质资源外,如何把本地消费文化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引领全球消费,是重大考验,也是吸引境外游客的本土亮点。

传统老国货的持续“出圈”助推国潮消费的崛起。近五年,中国品牌搜索热度占品牌总热度的比例从45%提升至75%,是海外品牌的三倍。

2020年,在天猫评选的500个最受消费者喜欢的新国货品牌中,来自上海的国货品牌就有90个;在新国货城市的比拼中,上海以一己之力为全国贡献近六分之一的销售额,拔得头筹。

上海,不仅目睹着新成立的国货品牌生根发芽,更见证了在新时代下老字号国货品牌重焕生机。

据了解,上海现有老字号品牌222家,其中,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180家,居全国首位。

作为优质的代名词,上海国货曾经走进千家万户: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六神花露水、海鸥洗发膏、海鸥牌相机、回力鞋、英雄牌钢笔……可以说,这是上海国货最为鼎盛的时期。

不过,国货品牌在市场化竞争下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大浪淘沙,有的国货东山再起,笑傲江湖;有的就黯然退场,销声匿迹;更多的还在苦苦挣扎,寻求转型。

统计显示,目前中华老字号企业仅有一成左右蓬勃发展,七成维持现状,两成长期亏损甚至面临破产。

广州酒家集团董事长赵利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墨守成规、对历史体制、机制问题处理不及时,对时代的触觉不敏感导致老字号如今的发展困境。

为重现老字号的“传奇”,保留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大浪淘沙留下的臻品,助推消费升级,上海引导推动老字号进行改革创新。根据相关方案,重振老字号品牌、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成为重点工作。

制度上,上海支持老字号企业挂牌上市,发行债券,同时加强老字号商标配套专项保护、注册登记保护、异地协调保护和跨部门保护。

2022年3月1日,上海市决定,通过认定条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健全名录,促进老字号的保护与创新。

面对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考验,上海以老字号为锚,不仅支持老字号进入重点商圈,升级打造旗舰店和品牌店,还支持老字号在进博会宣传推广,提供免税店和跨境电商平台。

比如,“2020上海网上年货节”用数字赋能“上海品牌”;再比如,2021年,“上海制造时尚消费佳品海外推广”计划开启,上海时尚消费品企业抱团出海。

据公开资料,上海已有一半以上老字号通过自主品牌、门店销售、经销商等形式“走出去”。目前,双钱轮胎等5家出口额超亿元,三枪登陆纽约时装周,老凤祥在纽约、悉尼等境外城市已开设19家门店。

另一方面,上海老字号企业也在积极变革,拥抱Z世代,推出的“老牌新品”超过2000款:六神花露水和Rio合作推出的鸡尾酒,大白兔和美加净联名的唇膏、与气味图书馆合作的香水,晨光文具携手国内外知名IP如海贼王、大英博物馆,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具产品。目前,光明乳业、老凤祥等5家企业年收入已超百亿,13家年营收超10亿,25家拥有国家级和市级技术中心。

老字号的价值在于“老”,发展难题也在于“老”。作为中华文化经年累月积淀下的产物,上海政府与中华老字号联手破局,不但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更将其作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本土文化推出,踏出了从“买全球”到“卖全球”的重要一步。

上海还缺什么?

从目前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力点来看,不论是首发经济还是振兴老字号,上海走的依然是商品国际化路线,这也是我国其他城市的共同选择。总体而言,在国内城市中,上海已走在前列。在集聚全球资源上,与其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比,上海也不落下风。

商品消费之外,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在内的服务消费供给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考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不管是购物天堂,还是旅游胜地,最终胜出都是依靠优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纵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无一不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大都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病”虽然老生常谈,但不可否认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吸引全球人才,服务消费供给能力又是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对上海而言,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服务消费的质量和多样性将是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高阶考验。

南方周末研究员邓丽萍 南方周末实习生 温度 可视化 邓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