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人子谢玄晖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谢玄晖是什么人?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谢玄晖是什么人(不当人子谢玄晖)

谢玄晖是什么人

不当人子谢玄晖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小谢”名叫谢朓,字玄晖。因他曾做过宣城太守,故人称谢宣城。他死后三百余年,唐诗人李白认为他的诗清丽隽永,独树一帜,堪比“蓬莱文章”,具有“建安风骨”。李白一生清高孤傲,从不示弱于人,能如此赞美小谢,足见其诗清新自然,圆美流转,卓尔不凡,如醇酒醉人。

然而,令人扼腕,甚至唾弃不齿的是,“小谢”诗虽美,人却很糟糕。他屡屡充当告密者卖“友”求荣,简直形同屑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谢朓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家族是东晋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谢安、谢石系其不祧之祖。谢朓的母亲是宋武帝的女儿长城公主,因他与族叔谢灵运在诗坛齐名,人称谢灵运为“大谢”,他为“小谢”。

后来因受谢灵运案牵累,谢朓一门家业不兴,遽然中落。

谢朓自幼聪颖好学,稍长即以诗才闻名。齐朝的勋臣王敬则因诗识人,心喜不已,招其为婿。在他的荫庇下,谢朓时来运转,跻身上流社会朋友圈。

竟陵王萧子良喜好文学,专门建立了一座别墅,名曰“西邸”。他广揽名士,在这里举办文学沙龙。其时,谢朓与萧衍(后为齐高祖)、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经常在西邸以文会友,高谈阔论。萧衍对谢朓推崇备至:“三日不谈谢(朓)诗,便觉口臭。”沈约更语出惊人:“二百年内无此诗也”。

实在说来,如果没有岳丈王敬则的影响与提携,谢朓很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机遇。而且,这还只是他好运当头的开端。

离开西邸后,谢朓开始踏入政界,先在豫章王萧嶷手下当参军,后又转随王萧子隆府为吏,参与政事。《南史》记:“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朓尤被赏,不舍日夜。”

鸿运当头亦如红日中天,不可能持久不变,地球停转。不久,谢朓遇到了一位克星,就是随王府的长史王先生。他担心谢朓受宠,盖住自己,便不断摇舌鼓唇,播弄事非。谢朓年轻气盛,羞与其为伍,便离开荆州。临走前,他给诗友写了一首告别诗,最后四句,道出了离去的原因:“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罻系捕鸟的网,就是说他已脱离罗网,冲天而去。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到宣城当了太守。这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美不胜收。对一位心境恬淡,钟情大自然的山水诗人而言,宣州就是上帝恩赐给他的一方风水宝地。谢朓在这儿放飞心情,浅吟低唱,以诗为乐,写下了大量诗篇。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些脍炙人口的神来之笔,传世久远,尤其对唐代诗歌创作影响巨大。不仅王维、孟浩然等名家师承其风,就连“诗仙”李白也五体投地,“一生低首谢宣城。”(清代诗人王士禛语)。

在宣城度过了数年美好时光后,谢朓被调往徐州任行事。徐州远离南齐政治漩涡,相对比较僻静、安全。这对心境坦然,与世无争的谢朓来说,本来是件好事。可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惊慌失措,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中国文人的先天缺陷就在于:始则重文,以文立身;继则羡官,以官达贵。虽然不是人人都走得通,可个个都在往这条路上挤。于是,人满为患,官路为之阻塞,难免有人落马而逃,有人窒息而亡。

谢朓的厄运来临了。

永泰元年(498),南齐政坛动荡,开国元勋王敬则尾大不掉,引起明帝猜忌。《南齐书》载,“明帝疾,屡经危殆。以张瓌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置兵佐,密防王敬则,内外传言当有异处分。敬则闻之,窃曰:‘今东有谁,只是欲平我耳!’诸子怖惧,第五子幼隆遣正员将军徐岳,以情告徐州行事谢朓为计,若同者,当往报敬则。”

事情明摆着是要谢朓跟随起兵,反叛朝廷。这给谢朓出了一道大难题:若从,而事不成,轻则丢官,重则要命;若不应,岳父大人恩重如山,一旦起义成功,自己又该如何面对?权衡再三,还是保官、保命占了上风。他亲自把徐岳押往京城,向明帝告了密。

结果可想而知,王敬则势单力薄,仓促举旗,兵败被杀。“上赏谢朓之功,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上不许。”(《资治通鉴》)。谢朓之所以“上表三让”,并不是他不想升官,而是心有余悸,害怕天下人唾骂,遭到报应。

对于谢朓这次丧失人格、辱没祖宗的屑小勾当,《南史》有证:“初,朓告王敬则反,敬则女为朓妻,常怀刀欲报,朓不敢见。及当拜吏郎,谦挹尤甚。尚书郎范缜嘲之曰:‘卿人才无惭小选,但恨不可刑于寡妻。’朓有愧色。”

众叛亲离,无地自容,谢朓这才觉得愧对岳父的在天之灵,喟然长叹:“我虽不杀王公,王公因我而死!”

然而事过境迁之后,谢朓似乎已全然忘记了那曾经的不光彩一幕。当再一次政治风暴袭来之时,他又重蹈覆辙,充当了无耻的告密者。

《资治通鉴》记下了这次事件的始末由来:“东昏帝失德浸彰,江祜议废帝,立江夏王萧宝玄。刘暄尝为宝玄行事,忌宝玄,不同祜议,更欲立建安王萧宝寅。祜密谋于始安王萧遥光,遥光自以年长,欲自取,以微旨动祜。祜弟祀亦以少主难保,劝祜立遥光。”

为了扩大统一战线,联盟拥立萧遥光上位,“祜、祀密谓吏部郎谢朓曰:‘江夏年少,脱不堪负荷,岂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篡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遥光又遣所亲丹阳丞南阳刘沨密致意于朓,欲引以为党,朓不答。顷之,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即以沨谋告太子右卫军左兴盛,兴盛不敢发。朓又说刘暄曰:‘始安一旦南面,则刘沨、刘晏居卿今地,但以卿为反复人耳。’暄阳惊,驰告遥光及沨,朓常轻沨,沨固请除之。遥光乃收朓付廷尉,朓遂死狱中。”这年,谢朓年方三十五岁。

在这场废立夺嫡之战中,谢朓瞻前顾后,举棋不定,仍想告密自保,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反丢了卿卿性命。

对于谢朓之死,清人胡三省洞若观火,直指其怙恶不悛:“谢朓以告王敬则超擢,而死于遥光之手,行险以侥幸,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让人难以宽恕的是,谢朓所犯的不是一般过错,而是令人极为厌恶鄙视的告密行径。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门出“二谢”,“大谢”“小谢”文华灿烂,各领风骚,各享其荣,堪称典范。而其叔侄两人,却皆因性格或人格问题,历经磨难,英年早逝,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大谢”谢灵运系东晋名将谢玄的嫡孙,少孤,八岁即蒙祖荫,袭为康乐公。他风流倜傥,才艺双馨,恃才狂傲,口无遮拦,曾自诩:“天下共有一石才,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余下一斗古今名人共分。”

谢灵运重文轻官,从不以显爵自居。有几次皇上欲授他员外散骑侍郎,他皆谢辞不就。刘裕灭了东晋,建立南朝宋后,孤傲不羁的他不甘向昔日的门将称臣,被贬为永嘉太守。

永嘉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端的是个好地方。谢灵运因祸得福,在这里徜徉山水,吟诗抒情,开创了山水诗流派的先河,被誉为“山水诗鼻祖”。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就有人告御状,说他浪迹山野,不理政事,辜负民望。宋文帝闻奏,将他调到临川。谁知他秉性难移,依然我行我素。文帝忍无可忍,下令拘捕他。不料,他仍不识时务,竟以武力抗拒。

当谢灵运再次被从轻发落,流放到广州时,他犹自况为张良、鲁仲连,以诗向朝廷叫板,结果被斩于街头,曝尸闹市。这年,他四十八岁,尚懵懂鲁莽,不知“天命”。

与心灵扭曲、行为卑劣的“小谢”相比,“大谢”的狂狷与憨直,系毫不掩饰的本性使然,不免让人陡生惆怅,悯其率直,叹其执拗,哀其不幸。而对一再告密自保,有悖天道,最终亦死于非命的“小谢”,只因他虽有“蓬莱文章”,却毫无“建安风骨”,则少有正人君子悲天怜人,替他打抱不平。(作者:赵战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