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总有人说“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回事。这么说非常不严谨。

“高句丽”就是“高丽”,“高句丽”又不是“高丽”。夫余人建立的高氏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改称为“高丽”,后来这个改称为“高丽”的高句丽于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了。唐后期新罗王氏建立的“高丽”又绝不是之前夫余人建立的高句丽,更不是南北朝时期,从原来的“高句丽”改称“高丽”的高氏高丽。

高句丽国和高丽参有什么关系(高句丽和高丽)(1)

何况这中间还有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前一波夫余高氏高句丽的遗民有一部分被渤海国吸收了。所以渤海国后来不仅仅是传统靺鞨人,而是多族群混合成的新群体,应该称为渤海人。倒不如说是渤海人对之前的“高句丽”继承更多一点。王氏政权是新罗建立的,冒称“高丽”。

高句丽古国建国于公元前37年,就是西汉元帝建昭二年。最初的建国地点在纥升骨城,就是今天的辽宁桓仁五女山城。高句丽是汉朝的臣属藩国,受玄菟郡节制。后来高句丽以王险城为都城,就是今天的平壤。高句丽占据了辽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是汉朝境内的国中之国。

高句丽国和高丽参有什么关系(高句丽和高丽)(2)

吉林通化集安古墓出土了文物: “好太王碑”。石碑上的文字提到了“高句丽”的始祖,碑文说,始祖“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传说天帝的儿子叫解慕漱,他乘坐五龙车来往于天地大海之间。解慕漱看到河伯女儿柳花就把她抢来做妻子。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叫“朱蒙”,这就是高句丽的建国者。朱蒙原本是夫余人。既然天帝的儿子叫解慕漱,朱蒙是他的儿子,就应该是“解”姓,但高句丽强调朱蒙姓“高”。“解”是夫余王室的姓。作为夫余后裔的百济以“解”为大姓。但是后来夫余衰落了,并被高句丽所灭,高句丽在好太王时期开始自陈是帝高阳之苗裔,说自己是上古五帝之一帝颛顼的后裔。颛顼是高阳氏,所以高句丽从此以“高”为姓。

高句丽国和高丽参有什么关系(高句丽和高丽)(3)

从“解”姓到“高”姓是自我提高身份的攀附。从“高句丽”到“高丽”是与中原王朝关系的体现。

“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又改国名为“高丽”。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对南朝和北朝都肯纳贡称臣、接受册封,确定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北魏、东魏一直册封为“高句丽王”,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时候册封当时的国王高成,为北齐的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丽王。到国王高成之后他的世子高汤继任,北周武帝宇文邕也册封他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高丽王)。从现有记载来看,南朝将“高句丽”称为“高丽”要比北朝早八十多年。宋孝武帝刘骏时,就有册封征东大将军高丽王高琏进号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琏是高云的爷爷。南齐的册封也都是“高丽王”,外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征东将军之类。只有梁武帝时曾经一度恢复高云为“高句骊王”,把“丽”改成了“骊”,后来没几年高云就又成了“高丽王”。陈朝又一度成了“高句骊”。直到隋唐,“高丽”完全取代了“高句丽”的称呼。《隋书》、两唐书都记载为“高丽”。

高句丽国和高丽参有什么关系(高句丽和高丽)(4)

基本上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对南朝和北朝都谨守臣礼,恭敬入贡,南朝和北朝承认它的国王地位以及在辽东的地位,但同时又享有军事镇抚权,并希望收复。

作者: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沅汰博物馆指南》主编

主要作品:《龙凤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