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1)

孩子在青春期的苏醒,不是你不直视就不存在的。

面对青春期孩子荷尔蒙的生长,家长和学校只有担心,没有关心,只有训诫,没有沟通,在社会舆论方面,更多的是冷冰冰的羞辱。

青春期的恋爱是美好的也是危险的,美好的感情,只有用美好的教育才能引向健康发展,而丑陋的教育,可能把青春期的热烈情感变成炸弹。

作者:静思。

.......................................

前几天突然有人爆料,第一季《爸爸去哪儿》的小朋友,张亮的儿子天天(张悦轩),开始谈恋爱了!

当我看到14岁的天天与一位女生牵手、拥抱、亲吻的的亲密合影时,作为“阿姨粉”的我不免有些感慨——孩子长大了。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2)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照片就不贴了,但这事确实冲击 挺大,一下子就上了热搜

但随后,新闻的走向就有些不友好了。最大的争议是:14岁还没到谈恋爱的年纪,家长怎么不管管,还秀上了恩爱?

有些网友说话更难听,对女生的外貌进行“荡妇羞辱”,对天天无底线造谣。我就不贴出来了。

舆论渐渐失控,父亲张亮不得不站出来表态。大概意思是: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孩子如果做出格的事情父母一定会好好引导,不要网暴未成年人。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3)

张亮微博回应

在《爸爸去哪儿》播出前,张亮默默无闻,之后一炮而红,大家喜欢张亮就是因为他这个爹当得没有“爹味”,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

所以,网上的“云爹妈”可以散了。

其实,对于孩子的“早恋”问题,现在家长已经宽容许多了。但事到临头,难免慌乱。借由天天的新闻,我们来谈谈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

是情之所至的天性

也是令人抱憾的歧路

“早恋”这个词是中文世界的翻译,感情色彩上有点“禁忌”意味。“早恋在欧美被称为teen love 或者 teen romance,不仅没有贬义,还有些“小美好”。

过去家长从不犯难,因为这是一件没什么商量余地的事——手起刀落、斩断情丝。但自由平等的亲子关系普及后,家长更希望寻求更合理的方法进行干预。

但如何掌握度却是个难题:放任自流吧,怕出事;管得太紧吧,也怕出事。

我读初中时,同一楼栋住的一名读高中的姐姐,就因为早恋怀孕,最后跳楼自杀了。整个小区的家长都会拿这件事当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早恋要命!

之前看过一篇报道,一名15岁的女孩和19岁的男生恋爱,女孩父亲不同意,最后女孩和男朋友合谋杀害了父亲。

青春期的孩子恋爱,万一遇人不淑,家长会抱憾终生,甚至引狼入室。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4)

当然恶性事件只是个例,家长惧怕孩子过早进入恋爱有更多顾虑。

比如青少年因为恋情而产生的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比如,青少年在恋爱中更可能发生的约会暴力;再比如,家长最担心早恋中的性行为等等。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5)

即便父母如此担心,但“早恋”依然是“势不可挡”的,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从心理到生理上的变化,都促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进入青春期阶段,孩子受到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协同作用,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这使得他们自我以及他人的认知发生改变,对两性关系愈发敏感和好奇。

其次,“早恋”发生也与诸多心理因素有关。比如,当家庭没有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家庭沟通不足、亲子关系恶化、监护人缺位等),孩子可能会从家庭外寻求情感满足,以保持身心平衡。

当然,还有些青少年则是从众心理,看到周围同龄人都开始有男女朋友,为了显示自己合群、正常,他们也只能如此。

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早恋”的迹象时,先别急着行动,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先分析一下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开始这段恋爱关系,才能真正做到理解,理解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开端。

欧美人如何引导孩子

建立青春期恋爱关系?

欧美社会对于“青春期恋爱”的讨论褒贬不一,但总体而言他们并不会将其视为需要避讳或解决的“问题”,而更多是在于“如何建立健康的青春期恋爱关系”。

美国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正式的性教育持续到高中毕业,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恋爱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比如,在四年级,性教育的核心是教大家因发育而产生的身体变化;五年级性教育的核心是详细了解性器官、以及受孕的发生。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6)

高中健康课的青春期性教育部分,则会很详细地告诉学生在性激素作用下,男女会有哪些性心理、性欲是怎样产生的、以及非常详细地讲解各种避孕知识。

同时,也会跟学生讨论男女的“约会行为”,将对日常学习产生哪些影响,同时现阶段禁欲又有什么好处等。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7)

对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时间观是“现在”,眼里只有甜蜜恋情的当下,他们看不到父母眼中的“未来”,不恰当的恋爱可能导致的对未来人生的风险。

所以,父母一味的禁止,只能让年轻的恋人们强烈反抗,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关系关于越发牢固。

很多国人的恋爱观念停留在: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

在欧美的文化里“约会”(dating)和“恋爱”(falling in lov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青少年的互有好感,也仅仅停留在 “约会”阶段,“恋爱”未满。

“约会”是男女间开始交往,学习跟异性相处,可以是一群男女一起参加某些活动,也可以是一对男女一起参加某些活动;而恋爱是奔着更深程度的交往、甚至谈婚论嫁去的。

在孩子进入中学后,不少美国家长会支持孩子与心仪的异性先进行约会,而非着急进入恋爱关系。通过约会,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学会如何跟异性相处,双方如何尊重、妥协和富有责任心;也可以通过约会去确认双方彼此是否真的适合。这些都是一份成熟恋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美国家长甚至很欢迎孩子带约会对象回家。

我家小孩同班同学的一位家长,她会主动邀请读初二的大女儿带约会对象来家里吃饭。夫妻俩会友好的招待女儿的约会对象,同时郑重地告知男孩:非常欢迎你来我们家做客,但当你在我们家的时候,请遵守我们家的规矩——只能和女儿在家里的公共空间活动,不能去卧室、更不能锁门。

这位妈妈告诉我,让孩子带约会对象回家吃饭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机会,闲聊间孩子会更显露出本真,从而大人可以判断孩子的约会对象是否有“问题”。

当女儿和约会对象外出约会时,夫妻俩也会和孩子们约法三章:1.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回家;2.只能去电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约会(手机定位必须开启);3.没有监护人时,不能去对方家做客。

他们对孩子约会的态度是信任,但不放任。

在约会几次后,当孩子们确定关系后,此时,家长是时候和孩子讨论一个话题:是否对性关系的发生有所准备。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发表过一篇论文,这项研究考察了首次性交年龄与学业成绩和未来成就之间的双向关系。

研究者发现:那些取得了较高学术成绩的青少年会推迟首次性关系的发生,因为他们认为有风险;相反,在年轻时就发生性行为的青少年可能会经历态度上的改变,包括对学业成绩和目标的兴趣降低。

与其让孩子偷摸行事造成不良后果,不如家长们和孩子“打开天窗说亮话”,对他们进行利弊分析。

对父母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发生什么,而是当一切发生的时候,孩子却不愿意告诉你,而当事情败露到不可收拾,一切已不可挽回。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8)

写在最后

孩子在青春期的苏醒,不是你不直视就不存在的。

面对青春期孩子荷尔蒙的生长,家长和学校只有担心,没有关心,只有训诫,没有沟通,在社会舆论方面,更多的是冷冰冰的羞辱。

这让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解,青春期的恋爱问题,其实比应试教育还难。应试教育起码还有考卷可做、还有标准答案、有老师可以问、有培训班可以上。

而青春期的苏醒,这件事关人生成长的大事,却连资料都不好意思找,找到了也不知有什么用。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9)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孩子们在迷茫中偷尝禁果,最终把人生弄得一团糟。

在这本书的结尾有一句话,是作者送给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早恋是美好的也是危险的,美好的感情,只有用美好的教育才能引向健康发展,而丑陋的教育,可能把青春期的热烈情感变成炸弹。”

关于青春期恋爱这件美好的事,家长要让孩子们明白:两性关系是一门活到老、“爱”到老、学到老的课题,而在这门课题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先要懂得爱上自己、爱护自己,才能有能量去喜欢对方、有魅力让对方喜欢自己。

张亮被儿子冷落(张亮14岁儿子秀恩爱)(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