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

曾仕强先生解读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讲了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他说一个国家很大很大,你要治理它,你就把它当作你在烹调一条小鱼那样不就好了。

治理大国和烹小鱼有什么关系呢?鱼如果很大,你就很放心地翻过来翻过去,因为它的肉质多半比较硬,不会怎么样,可是鱼如果很小的话,经不起翻两下,它就糊了,骨头也没有了,就变得让人看着就不想吃了。

这告诉我们什么?烹小鲜最要紧的就是不要老去搅动它,因为搅到最后鱼就烂掉了。那你治大国呢?就不要老是去干扰老百姓,不要伤人。一个是伤鱼,一个是伤人,结果是一样的。

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老子提出了几个原则,就是无事、无为、不扰、不言,国家自然就治得好好的,老百姓自然也就安居乐业。老子说要做到这些只有一句话:以道莅天下。就是道政合一,用道来治理天下。

这样不仅跟你的干部很融洽,同心协力,而且跟你的百姓也能够上下同心,同时跟万物都好像可以步调一样,顺四季的运行而自然运作。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是谁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1)

灯笼花

傅佩荣先生解读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

1983年,当时美国的总统李根,在元旦的国情咨文里面就引用了老子这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代表这句话是具有普适效应的。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当然算是大国了。在李根总统的口中说出来就是说,我们要尽量减少作为,让大家自己各自发展。

什么叫“若烹小鲜”,很多人都有烧菜的经验,像河上公的注解说:煮小鱼的时候不要去肠,不要去鳞,少去搅动,不然就可能让它糜烂了。换句话说,煎小鱼最好少作为,底下那一面熟了,上面这一边也大概熟了。就是说要尽量无为。

事实上,《诗经 毛传》里面就提到“烹鱼烦则碎”,煎鱼的时候,如果搅动得太多,鱼就碎裂了;“治民烦则散”,治理老百姓太繁琐的话,老百姓就分散了。结论就是“知烹鱼则知治民”。这等于把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了,知道怎么煎鱼,就知道怎么治理百姓。

韩非子说:使唤大众做任何事,如果经常去推动他们,很少能够做成功的;而大的器具经常去搬动它,就会让它受到损伤;煎小鱼的时候,经常去搅动它,它就失去了美味;而治理大国经常去修改法律的话,百姓就苦不堪言。所以有道之君是强调安静的,不要轻易去加以改变。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是谁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2)

南怀瑾先生解读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的名言,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及政治哲学上一句很重要的话。

这句话发挥起来,可引述的道理及实例很多,简单地说,“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要注意“烹”这个字,什么叫做“烹”?

我们都晓得,做中国菜叫“烹调”,文火叫“烹”,大火就叫“炒”。所以炒菜的火叫“武火”,尤其炒牛肉丝、猪肝都要大火,火开得很大,东西一倒下锅,炒两三下,就要把锅提起,离开大火远一些,否则炒得老了不好吃。

所谓“烹”,是文火、细火,慢慢熬炖。像现在人喜欢吃白木耳,我们现在是电器化了,一般电饭锅煮出来的白木耳,是半个钟头熬出来的,不是烹出来的。

以前如何烹呢?从很早五更天亮前开始,油灯点上三四根灯草,上面放一小碗四川万县乌山的白木耳,在阴湿的地方炖,一直到天亮油烧干了,白木耳也炖好了,再放进冰糖,吃到嘴里好像没有东西,一溜就下去,咽都不要咽的,与现在的白木耳味道绝对不同。

所以这叫“烹小鲜”。很多名菜都是如此烹出来的,甚至用文火烹上一天两天才好。中国老土话说:“请客三天忙,盖房子三年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精美的菜是要细心烹调的。

讲到“烹小鲜”的道理,是用文火慢慢地、小心谨慎地炖。“大鲜”就不是这样一回事了,大火烹又是另外一种做法,要猛火煎炸。小火是调理“小鲜”,这个道理就像前面所谓“治人事天,莫若啬”,一点点慢慢地烹出来

为什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呢?是告诉我们,处理大事要特别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青年们前途无量,将来如果做什么大事,不管工商界、学术界,一个大问题到手的时候不能大意,要谨慎小心。但谨慎小心又不要过分,太过分用心,火又太大了,味道就不同了。如果完全不管,则火熄就不成功,所以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烹小鲜”的道理。

其实我们每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任何烦恼问题时,在很困扰的时候,记住老子这一句话,治大问题“如烹小鲜”,冷静地思考,慢慢地清理,不要怕艰难。大部分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当问题来时就被烦恼困住,一下就被打倒了。所以,要懂得“如烹小鲜”的道理。

《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