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邦,不知道你第一感觉是啥,我身边朋友谈起刘邦,第一句话是“流氓皇帝”。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还做争辩,后来只有呵呵了。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流氓”皇帝吧。

刘邦生平年表(刘邦姓刘并不氓)(1)

刘邦出生于哪一年?这个学界争来争去,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种意见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三家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引《史记集解》: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另一种意见说刘邦生于公元前247年。(《汉书注·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争辩双方都能拿出相关记载来支持,都不能说服对方。算了,生于哪一年不争了,反正,通常的说法是他47岁才起兵,属于大器晚成之人。至于他去世的时间,很明确,死于公元前195年6月1日。我们还是采用《史记》的说法吧,毕竟《史记》名列二十四史之首,我们也都习惯了刘邦47岁才开始举事儿: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所以后来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个沛公。历来对他的评价都比较高: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如果刘邦多活2000年,估计可以来一句“伟大的****战士”。政治家、军事家和奠基者的称谓,可是用在非常牛叉人物身上的。

刘邦祖上应该显赫吧?不然对不起后来的皇帝。果然,《汉书》记载刘邦祖上来自魏国,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矛盾不?来自魏国的晋国大夫后代,感觉非常别扭。好吧,那时候出国像现在出省一样,比较容易,刘邦应该是士大夫的后代,不然,他父亲刘太公娶不起小妾的。只不过到刘邦这一代的时候,已经大不如以前,沦落为平民了。刘邦虽然出身农家,但不事生产,为人豁达大度。似乎,农村天地太小了,不能给予一条龙应有的滋养,这条龙随时可能都要飞天。

刘邦其实和秦始皇嬴政是同龄人,仅仅比秦始皇小三岁。秦始皇13岁作皇帝,刘邦还在上树掏鸟窝;秦始皇22岁亲政,刘邦正在村子里游手好闲,调戏小寡妇。差不多到40岁了,感觉不能再混下去了,就想着在秦始皇手下的手下的手下的手下当个小官,还甭说,真的谋得了一个官职:沛县泗水亭长。亭长什么官?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片警,负责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等。应该是最基层的官员了。

作为片警,自然要和刑徒打交道。在公元前212年夏天,刘邦,这个时候官职为泗水亭长,奉朝廷之命押送一批刑徒去骊山修筑始皇陵。沛县至骊山路途遥远,有多远呢?直线距离800公里。要知道,在秦国时候,条件好的才能坐马车。至于这些刑徒,只能步行了。这一路天气又热,路途又远,行走艰难。

刘邦押送大队刑徒餐风露宿、星夜兼程,唯恐耽搁了期限。如果误期,可是要治罪的。众人一路走来,疲惫不堪,怨声四起;路途中间,有不少刑徒逃走了,刘邦心中那个郁闷呀。他知道,这次的差事是个苦差事,吃力不讨好。

一天夜晚,夜色沉沉。加上天热,让人更为压抑。心事重重的刘邦,独自坐在篝火旁借酒解愁。他一边喝着闷酒,一边望着蜷缩在篝火四周的刑徒们暗自思索:刑徒们逃跑的越来越多,人数早就差了很多,这样下去的话,过不了多久,刑徒们肯定会逃之一空;等到了骊山,没有了刑徒,该怎样向官府交待呢?难交待呀。按照秦朝法律,押送刑徒去一个地方,到目的地刑徒人数不得少呀,如果少的话,就要依法治罪。越想越惆怅,酒越喝越多。

越想越惆怅的刘邦,不由得紧锁了眉头,忍不住长吁短叹起来,不知不觉之中半醉了。迷迷糊糊之中,刘邦下定决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个鸟片警,老子不干了!他将周围沉睡的刑徒叫醒,大声嚷嚷:“诸位,你们是不是都不愿到骊山服刑,都想着逃走?与其这样,还不如我现在就放了你们,大家各自逃难去吧!要逃的赶紧逃,我也要找我的好去处了。”说罢,便解开刑徒们身上绳索,把他们一一释放。刑徒们见此情景,傻眼了,还有这种事儿?看到刘邦说的不像是假的,于是纷纷跪拜在刘邦脚下,大声说着“谢谢”,感激涕零,感恩戴德,感谢救命之恩……

刘邦释放刑徒是真的,不过,就这一次释放刑徒,透着蹊跷。在之前刘邦曾经两次押送刑徒到咸阳、骊山,都没有发生过刑徒逃跑的事情,为什么这次发生了呢?另外,司马迁《史记》说刘邦释放刑徒的地方为丰泽,可是这个地方距离沛县只有两三公里。一切的一切,都不和常规,透着怪异。

有一种说法是,这批刑徒里面有一个对刘邦来说非常重要的人物。谁?夏侯婴!

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夏侯婴是沛县的“厩司御”,相当于现在县小车班的“班长”。俩人工作上有交集,关系比较好,最后竟成了莫逆之交。

司马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关于夏侯婴有传:“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馀,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这一段可是非常重要,要好好捋一捋:

1.“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用现在话解释,就是:夏侯婴和刘邦谈话投机,俩人说着说着忘记了时间,每次都谈了好久,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偏移了好多。

2.俩人说些啥,竟然忘了时间?可以大胆揣测,肯定不会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这些小事不值得“移日”。夏侯婴作为县小车班的班长,每天驾车迎来送往,接触到的,都是重要的人物,肯定听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就这些事情,俩人可能谈一谈,分析又分析。但更多的可能是刘邦在谈,因为刘邦比夏侯婴大了二十岁。

萧何曾经评价刘邦:“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什么是“大言”?就是“大话”呗。“固多大言”,就是经常说大话!大话的内容大致是天下大事。譬如,我如果做了皇帝怎么怎么,如何如何之类。换一个好听的说法,就是刘邦有“鸿鹄之志”!

刘邦应该有说大话的资本。毕竟,他祖上也是士大夫,只是到他这一代,早就衰败了。凄惨的境遇,必然引起他对现实不满!于是他开设牢骚满腹,开始指点江山:这世道这不是那不是,应该如何如何!我祖上如何,当年魏公子如何,张仪、范睢等大丈夫又如何。慢慢地,他以他的方式,开始传播他的“道”:“大丈夫当如此也”!最好的听众,是夏侯婴。他的“雄心”彻底征服了比他小20岁的夏侯婴!夏侯婴也愿意为“刘三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做一个小迷弟!

3. “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这句话里面重点比较多,最大可能是刘邦说大话,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时,夏候婴开始并不相信,心想二十几的小伙子又怎么打不赢你四十几的半老头子?于是俩人比试比试!比试的结果是“高祖戏而伤婴”!本来这不算啥事,关键是“有人告了”刘邦。刘邦有麻烦了。

4.按照秦朝法律,当官的伤人,要加重处罚:“重坐伤人”。结果呢?小迷弟夏侯婴死保刘邦,一口咬定不是刘邦伤的。因此,夏侯婴还挨了数百鞭子,坐了一年多牢;夏侯婴放弃了升官发财,宁愿挨打坐牢也不松口,也要力保“刘三哥”,他义重如山!后来,刘邦果然做了皇帝,对夏侯婴一直看重,该给的全都给。刘邦的孩子们,也对这个“叔叔”很看重。刘邦死后,惠帝特别赏赐未央宫北面的第一家宅第给夏侯婴,惠帝对夏侯婴说:“近我。”这是天大的殊遇呀。

5.刘邦伤人没啥事儿,受伤的夏侯婴反而要受审、挨打、坐牢!你说这事儿闹的。“有人告”,显然,有人存心要和刘邦过不去!小迷弟夏侯婴要硬挺刘邦,于是就狠狠治罪夏侯婴!好在,夏侯婴关键时候挺住了!

6.什么人要治刘邦?夏侯婴作为县小车班班长,竟然还如此被治,看来来人来头大呀!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厌音ya=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我们完全可以怀疑,当时秦始皇听信方士之言,于是巡游东南方,想以自己的皇帝之气镇压东南方出现的天子之气。下面的一些基层官吏,为了讨好秦始皇,于是上演了种种不可思议之举。当然,这只是推测。

刘邦生平年表(刘邦姓刘并不氓)(2)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夏侯婴义保刘邦,刘邦义释夏侯婴,一个“义”字把他们拴在了一起!这个说法有没有证据?有!

这对莫逆之交一起进入芒砀山不久,大概在公元前209年9月前后,便举其了自己的旗帜。刘邦率领自己的一干人马要攻打沛县时,是派夏侯婴作为先遣队员潜入城中,发动沛县的父老子弟杀死了沛县县令;也就在这一天,刘邦赏赐夏侯婴为七大夫。(第七级爵位)夏侯婴可是刘邦的汉王朝赏赐的第一个有爵位的人。(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上降沛一日,高祖为沛公,赐婴爵七大夫,以为太仆。)

刘邦既然能派夏候婴为先遣队员,说明了一个问题:夏侯婴和刘邦在一起,都在芒砀山。

夏侯婴无疑是刘邦后援会的NO.1,对刘邦崇拜加佩服。在刘邦尚且无权、无势更无财的时候,就能舍掉自己的仕途,宁可挨打受罪,甚至下大狱,也要舍命保护自己的主子。有这样一群超级迷弟在,刘邦不成事儿也难,他被历史推着向前进。

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刘邦早就留意这个好去处了。刘邦应该是读过春秋战国史书的,知道山中便于藏匿,便于发展自己的力量。刘邦也为后世的诸多反贼提供了一个范例:占山为王。

亡匿于芒砀山中的刘邦绝对没闲着,他在暗暗地经营着自己的力量,在等待着时机。什么时机?东南方出现第一位揭竿而起的大英雄。刘邦不想做出头椽子,他不想一上来就暴露自己。矢志反秦是他长久以来的雄心和壮志,上山聚义是他造反的第一步!是他聚集力量、义无反顾的壮举!释放刑徒,只是凑巧罢了,或者说,是个美好的借口。

还要说一下,芒砀山的确是一座奇山,在豫东平原数万平方公里内,只有这么一座由十三峰组成的群山,又称“小泰山”。山都不高,最高峰才156米。刘邦显然早就谋划好了,就占领这座小山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向四周发展。

别看刘邦整天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他心中有一团烈火,一直在熊熊燃烧。他一直在为他的远大目标做准备,一直在打造自己的班底。他首先选择自己的家乡,在丰邑和沛县一直有意结交有志之士和同道中人。“狗多为王,人多为强。”他要让自己的班底殷实,最重要的是,要团结,要把聚集到身边的人都变成小迷弟,至少,要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后援会。

夏侯婴这个时候已经是自己的小迷弟了。

刘邦的活动卓有成效,在丰、沛之间,最后竟然出了六十多位王侯将相,他们日后都成了汉皇朝的重臣老臣,都是刘邦的股肱之臣。

刘邦在芒砀山聚集了多少人?史料说举事时有“百人”。

这些人包括萧何、曹参、夏侯婴等。

夏侯婴不说了,很早就跟了刘邦,是刘邦的小迷弟,为刘邦丢了官职,挨了打,还坐了牢。刘邦为了夏侯婴,释放了一种刑徒,主动跑到芒砀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曹参当时是沛县的“狱掾”,也就是管监狱的小“员”,和刘邦的亭长一样,都属于“斗食小吏”,薪水或许比刘邦高那么一点点,大概在50—80石之间。曹参是刘邦演讲是忠实的听众,和夏侯婴一样年纪,也是一个小迷弟。夏侯婴在刘邦举事后,是刘邦的车夫,曹参则“以中涓从”,就是做了刘邦的警卫员。换句话说,曹参就是刘邦的保镖。不过,刘邦后来换保镖了,换了一个武力值爆表的樊哙。

萧何也是刘邦当时不多的忠实听众之一。不过,萧何一贯谨慎,虽然认可刘邦的高谈阔论,却暗自腹非,私下里说刘邦“好大言”。在一切还没有变成现实之前,刘邦的言论的确超前了不少,萧何的评价非常中肯。

我们说刘邦知人善任,其实萧何比刘邦更知人。萧何可是沛县管理人事和文书的官员,职位虽然不高,但接触的人很多,是县城中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刘邦为什么能当上亭长?还是萧何帮的忙。刘邦后来犯事儿,帮他擦屁股的,还是萧何。

当时刘邦在讲课时候,还有两个听众,王陵和雍齿。这两人都不混官场,不在圈子中。但这俩人有钱呀,有资产,是个大户。你看看,刘邦这个时候已经知道了,结交的人,都是很有用的人,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要么有力气,要么有才华,要么忠心耿耿。如果套用后世的说法,这俩人应该称作“员外”。

王员外比刘邦还大一岁,刘邦称呼王员外为“王哥”。

刘邦虽然霸气外泄,但这个时候还是个小小的片警,王员外内心里还看不上这个片警。即便刘邦被沛县父老相亲推举为沛公后,王陵也不是很买帐。他想:这家伙虽然能说会道,但一个小吏能成什么大事?刘邦拉他入伙时,王员外没有犹豫,一口回绝了。回绝了刘邦的王员外去了南阳,并且自己竖起了大旗。在乱世时候,有钱的人总想着拉起一竿子人马,也立一个山头,尝一下山大王的滋味。

王员外到底差刘邦很多很多,16个月后,刘邦已经气候,兵发咸阳,在路过南阳的时候,再次拉王员外入伙,这次王陵看到刘邦真的能成事,这次痛痛快快答应了。于是,王陵就进入刘邦的班子,刘邦让他和一帮弟兄帮着守护这个根据地。还甭说,这个根据地后来在和项羽争天下时候,发挥了转运军粮的重要作用。

据《汉书▪张陈王周传》记载,王员外的母亲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项羽抓了王陵的老娘,想以此逼迫王员外投诚。可是王员外老娘看不上项羽,觉着还是刘邦能成大事儿。为了帮助儿子下决心,就让王员外的使者传话,让儿子一定好好地侍奉刘邦,然后自杀了。

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有眼光的母亲,多么爱儿子的母亲!

虽然王员外入伙晚了16个月,但刘邦想当看重王员外。这在《史记》中有记载: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过于憨厚,耿直)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尔)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最信任的谋士是萧何,然后就是曹参和王员外了。但提到王员外一个特点:憨厚耿直。于是,就让陈平在一旁辅佐。刘邦真的是知人善任。后来的一切,果然按照刘邦设定的剧本往下演。有没有意外,当然有。

我们看看《汉书》是怎么记载的:

在萧何、曹参去世后,王陵当了两年的右丞相。随后汉惠帝也驾崩了。

“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悦。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让(责备)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汉书▪张陈王周传》)

吕后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牛叉的女人。她在刘邦驾崩之后,实际上主宰了大汉王朝。吕后想封自己吕家的弟弟侄子等人为王,于是就征求王员外意见,王员外直接怼回去了,说:不成,不成;之前刘邦说了,不是姓刘的,不能封为王,如果谁要是当王的话,天下的人都可以来修理他。吕后你要是封姓吕的为王的话,可是违背了刘邦的意思呀。吕后被怼的非常不高兴。就问陈平和周勃,这两个人和王员外比起来,滑头多了,都说:现在是你吕后说了算,你想咋着就咋着。太后一听,高兴万分。

下了朝,王员外就找到陈平和周勃,非常气愤地说:之前刘邦说的话,你们咋都忘记了?你们这样做,以后死了,有啥脸去地底下见刘邦?陈平说:在朝廷上争执,我不如你;如果说到保全刘家天下,你不如我。王员外无言以对。后来,太后就把王员外明升暗降,夺了权。王员外恼怒异常,就装病在家,也不上朝了。

当然,这是后话。

下面说说雍齿。

刘邦在沛县举起大旗的时候,雍齿是入伙的。可是这家伙立场不坚定,在名利面前,动摇了。当时刘邦正率领着来自沛县的三千人“刘家军”和秦军作战,让雍齿领着一帮人守护丰邑。刘邦对这个听课的学生还是相当信任的。想不到的是,魏国相周巿(fu)派人来挖墙根,给雍齿许诺了一个“侯”的爵位,这家伙就屁颠屁颠的投奔魏国去了。刘邦那个气呀,想不到玩鹰,竟被鹰啄了眼。他一直想着自己有一双慧眼,看人看的准,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还因此大病一场。

人算不如天算。挖墙根的魏王咎和魏相周巿都战死了,雍齿接下来的路该咋走?新魏王又是刘邦帮忙扶持起来的,自然听刘邦的。只能说,雍齿是猪脑子,被名利蒙蔽了双眼。不是谁都能做叛徒的,叛徒的日子也不好过,万千个蚂蚁在啃噬着雍齿的心,他后悔了吗?肠子都悔青了。

雍齿急得团团转,他要设法自救。他后来投奔了张耳。张耳是谁?汉朝的开国元勋。年轻时候曾为魏公子信陵君门客,授外黄县令。刘邦还是沛县平民百姓时,曾多次到外黄县看望张耳,俩人相处了数月之久,互相欣赏。后来,就归顺了刘邦,参加了楚汉之争,并和韩信一起平定赵国,受封赵王。

有学者说,张耳是刘邦的“业师”,是人大面大的“长者”。雍齿投奔张耳,估计就是想着让张耳从中说合。后来,张耳应该是从中说合了,雍齿就放心了,作战勇敢,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是,雍齿还是自大了,常常借着是刘邦故旧,说一些风凉话,让刘邦气的不行。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封了很多老部下,尤其是跟着他打天下的丰、沛老家的人,很早就被封侯封王。前6批,共封了29个人,但没有雍齿。

我们看看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是怎么记载的: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看明白了吗?所有人都知道,雍齿因为曾经背叛过,刘邦一直为此恼怒他。现在雍齿也封为侯,所有的人都放心了。刘邦作为皇帝,度量真的很大很大。

还必须说说樊哙,樊哙是刘邦身边的一员大将、猛将。我们在《史记•鸿门宴》章节中充分认识到了樊哙的重要性。如果说谁跟着刘邦的时间最长,那樊哙无疑是嘴强有力的竞争者,当之无愧的第一。在刘邦还只是一个亭长的时候,经常到樊哙的肉铺拿肉吃,还总是欠账。刘邦举起大旗,樊哙义无反顾地入伙,做了刘邦的保镖队长。樊哙是干什么的?屠夫,杀狗为生,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打架好手,只要有他在场,任何对手都望风而逃。所以,干保镖很适合。

樊哙不单勇猛,还有谋。在刘邦入咸阳,要称王的时候,是樊哙第一个劝刘邦,比张良还早;在刘邦赴鸿门宴,樊哙先是守在帐外,一直计算着时间,后来感觉事情不妙,关键时候勇敢闯入帐中救主。

刘邦无疑是信任樊哙的,吕后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樊哙。

刘邦对樊哙也是由猜忌的,担心自己百年后吕后和樊哙联合,占了刘家的江山。毕竟,樊哙是吕后的妹夫。

刘邦生平年表(刘邦姓刘并不氓)(3)

还有一个人,是刘邦早期班底中重要的一员,就是卢綰。

据说,卢绾和刘邦同一天出生。刘、卢两家为世交,两个孩子又生在同一天,这两个孩子自然交往就多。后来,卢家这个小男娃,果然在日后成了刘邦的创业伙伴。卢绾虽然没有建立那么大的功劳,但刘邦还是提拔了他,封他为燕王。

至于周勃,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由樊哙介绍,刘邦认识了周勃。周勃从小练武,性格稳重,不苟言笑,朋友很少,大家对他也敬而远之。看到周勃,刘邦笑了,他对周勃好感百倍,这样的人可以托付重任呀。他后来成为刘邦手下一名相当忠诚的大将,也是刘邦最后托付天下的大将军。刘邦刘死之前,听说樊哙跟着大姨姐吕后要占了刘家天下,派谁去修理樊哙?当然是周勃了。同去的还有一个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