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哪一篇是知其不可为(知其不可而为之)(1)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课文梳理】

1.孔子的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侮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侮辱了自己的身份,但言谈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仅此而已”;说虞仲、夷逸“隐居而放肆直言,行为廉洁,废弃自我合乎权变”;说自己“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解说]根据孟子的解释,这种态度具体说来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所谓“久”“速”是指任职时间的长短,可见,孟子主要是从对待官职的态度来理解“无可无不可”的。然而从本章及《论语》全文来看,就可以发现孔子此语意义不局限于这一范围,他是就其全部生活、就其整个人生态度理论的。孔子赞同或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他肯定伯夷、叔齐的气节,保持自身的人格尊严,但又赞赏管仲归顺新主,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他既赞扬他的弟子颜渊的安贫乐道,但又欣赏子贡的经商的意识与才能,他自己也表示在待价而沽。他始终反对犯上作乱,但是他又欲应邀参加公山弗扰、佛肸的反叛部队(见《待贾而沽》)。这些并不表明孔子无一贯的处世之道,也不是说他的人生观自相矛盾,而是说明他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是根据时代、环境、个人的境遇和才能来确定恰当的生活样式和人生途径。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即趋时的圣人,可以说是这种态度的一个准确的描绘和概括。

陈成子弑简公章(14.21)——充分体现孔子的人生态度:无可而无不可。

2.孔子的实践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章(14.38)——高度概括孔子的实践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3.“避人之士”(避政:避开坏的政治)与“避世之士”(避世:干脆不问世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章(18.5)——天下无道:何德之衰 从政者殆

暗含“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章(18.7)——天下无道,孔子有悲天悯人之心

暗含“知其不可而为之”。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18.6) ——天下无道:涛涛者,天下皆是也

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孔子的理想(行道推仁)与现实(击磬于卫)的矛盾

子击磬于卫章(14.39)——不被认可:莫己知也。陷入困境:击磬 鄙哉,硁硁乎。

产生动摇:果哉!末之难矣

凤鸟不至章(9.9) ——接受现实: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流露放弃:吾已矣

二、【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已而!已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不得与之言。

(2)子路曰:“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君子之仕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翻译下列句子。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2)滔滔者天下皆是

译文: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

(3)不仕无义

译文:有才干的人不做官是不合道义的。

★孔子在坚持“仕”“义”的过程中,心态有过什么转变?孔子是否动摇了呢?

答: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欲与之言”,可想而知,必然是想去讨论一番的。其他故事中孔子却没有当面争执的欲望。子路报告长沮、桀溺之言后,孔子“怃然”,“而谁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从14.39章看,听了荷蒉者的话,孔子的反应中有对现实的失望。从9.9章看,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哀叹。一个人连连受挫产生一些哀怨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代表孔子将放弃自己的追求,孔子用其一生的行动证明了他的执著。

三、【课内探究】

(一)知识梳理

1. 深则厉,浅则揭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比喻做事情要通达权变。

2. 知其不可而为之

①“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一生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②这种言行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③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义,利也。(《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3 分)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3 分)

【答案】

(1) 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 ,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

(2)示例:略。

对于利义,儒家认为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给义利思想以道德及阶级对立的内容。而墨家则主张“义,利也。”这种义利论反映了小生产者幻想通过尊重现存的各种所有权,使小生产者自身的利益也得到尊重。

(三)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

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③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

1.材料中荷蒉者批评孔子不懂得 (四字成语)。(2分)

通权达变

2.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4分)

①礼服的具体形式可以改变,但礼节不可更改。②一切以“义”的规定为依据,有害于“义”的做法是不能跟从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②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3.李零在《丧家狗》一书中对材料①这样评价:“距离产生美,也生崇敬;接触多,缺点一清二楚,会疏远。”请简析其中蕴含的儒家的哲学思想。(2分)

中庸思想。侍奉君主不要烦琐无度,否则会遭到羞辱;和朋友来往也不要过于频繁,否则会关系疏远。这说明在人际关系中要讲究一个“度”,不走极端,这样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4.材料①中子游批评“事君数”,而材料②中孔子明知道掌权者不会出兵讨伐陈恒,却反复请求掌权者。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不矛盾。材料①说在交往中为保持交往的独立性,必须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要坚持“适中”的原则。材料②针对的则是“臣弑君”的大是大非问题,是不符合周礼的,是违背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的;同时孔子反复说“不敢不告也”,体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体现了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四)迁移拓展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谓的“不可为”,是晨门所认为的“不可为”,也就是普通人的“不可为”。如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内在逻辑就非常明确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的所为是常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行为。古往今来,确实有无数的例证,伟大的功绩和成就的可能性往往是常人所不能见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经常应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本应是崇尚一种见常人所不能见而成大事的真知灼见、非凡智慧和超人气魄,但是在儒教盛行的两千年中,这句话的外延被无端扩大,成为愚蠢、莽撞、无知、不计后果、沽名钓誉等行为的庇护所和遮羞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这种行为,结出了无数恶果

你是否同意文中画线句的说法?请举例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