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生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孙坚、董卓、吕布和华雄。原文如下: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斩了谁(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1)

长沙太守孙坚出曰:“坚愿为前部。”绍曰:“文台勇烈,可当此任。”坚遂引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守关将士,差流星马往洛阳丞相府告急。董卓自专大权之后,每日饮宴。李儒接得告急文书,径来禀卓。卓大惊,急聚众将商议。温侯吕布挺身出曰:“父亲勿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卓大喜曰:“吾有奉先,高枕无忧矣!”言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斩了谁(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2)

卓视之,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也,姓华,名雄。卓闻言大喜,加为骁骑校尉。拨马步军五万,同李肃、胡轸、赵岑星夜赴关迎敌。众诸侯内有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怕他夺了头功,暗拨其弟鲍忠,先将马步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关下搦战。华雄引铁骑五百,飞下关来,大喝:“贼将休走!”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生擒将校极多。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斩了谁(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十八路诸侯会合,公推袁绍为联军盟主。孙坚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大军先锋,夺取汜水关。得知这一消息后,董卓大惊,询问手下有谁愿意去对阵孙坚。吕布挺身而出,要求主战。此时,吕布身后又有一人提出愿意前去对付孙坚。董卓一看,是手下将领华雄。于是,董卓改变了主意,让华雄出马。此后便有了华雄斩杀鲍忠及几位联军将领及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斩了谁(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董卓口中的“高枕无忧”,意为头枕在枕头上面,舒服的睡安心觉。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张仪列传》中的“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斩了谁(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5)

本文所描述的孙坚担任联军先锋及华雄斩杀鲍忠的故事情节,都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按照《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孙坚来到前线时,关东诸侯与董卓之间的战争已经开始。第一个与董卓展开较量的是河内太守王匡。而孙坚与董卓之间的较量则是在王匡与董卓交锋的半年之后。同时,双方首次较量的地点也并非是小说中提到的汜水关一带。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这段记载清楚地表明,两军首次较量的地点是在梁县移动地区。

小说中提到的孙坚与华雄之间的较量,虽然确有其事,但结果却与小说中的描述相差甚远。《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称:“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这不仅意味着小说中描述的鲍忠与祖茂被杀并非历史的真实,就连后来出现的关羽“温酒斩华雄”也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斩了谁(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6)

至于说到历史上孙坚斩杀的这位华雄究竟是何许人也,后来还引发了一场争议。元人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音注》中就将这位被孙坚斩杀的董卓部将称为“叶雄”。著名三国史专家吴金华先生认为,在南宋之前的《三国志》中,这名将领的原名叫做叶雄。但后来由于受到小说、杂剧、戏曲的影响,《三国志》的版本出现错误,这才将“叶雄”错改成了“华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更多的依据。因此,究竟此人是华雄还是叶雄,到现在依然是个谜。

参考书籍:《三国志》、《资治通鉴音注》、《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