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技巧典型例题(高考二轮诗歌专题复习)(1)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由“望”字统领全篇,诗人站在江楼之上,将诸多景物纳入眼底。

B.天上繁星映入江水,万家灯火在黑夜中闪烁,自然美交织着生活美。

C.本诗由夏天写到秋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描绘了月夜风起的美景。

D.尾联呼应诗题,诗人登上江楼,受到无限清凉,便邀请朋友共赏风光。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颈联中的景与情。

【答案】1.C

2.风吹古木,声音犹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风吹古木的美妙之声,以及月光的皎洁、明亮、清凉。通过描绘夏夜的宁静、清凉,传达了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C.“由夏天写到秋天”错误,本诗描绘的是夏夜之景,尾联提到夏夜“消暑”,说“江楼会比“茅舍”较清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使人仿佛听到美妙的风吹古木的声音;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令人仿佛看到月色皎洁而清凉。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传达出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3-4题。

安顺道中

陈荣昌①

征车连日入山行,颇觉山中不世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

石升屋上都为瓦,垱②立峰尖便近城。

最好郊原新雨后,沿途不断是蛙声。

(注)①陈荣昌,字筱圃,号虚斋,云南昆明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②垱(dàng):小土堤。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颇觉”一词有厌倦世俗之意,体现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之情。

B.颔联“禽学人语”“马代牛耕”描绘山林景象,尽显作者归隐之志。

C.颈联“以石为瓦”“垱立峰尖”是作者一路之所见,体现了地方特色。

D.尾联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出同样的喜悦之情。

4.本诗写景抒情有独到之处,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答案】3.B

4.①颔联“马代牛耕”“禽学人语”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开描写,描绘出一幅山间万象图,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②“禽学人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禽鸟之声拟作人声,体现作者对山间景物的热爱。

③尾联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理解错误。“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见所闻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闻所见之景,分别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展开描写,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写禽鸟学人语、作人声,把禽鸟人格化,写出禽鸟的活泼可爱,使诗句充满了情趣,表达作者对山间景物的喜爱。

尾联“郊原新雨后”,描写雨后晴景,沿途不断的蛙声,呈现一幅“听取蛙声一片”的热闹场景,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三句,移步换形,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

B.文木制作的几案,饰着窗纱的窗户,诗人认为,山翁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热情好客的雅士。

C.诗人以“瘿樽”突出了山家风味,以“高话”传达了山翁健谈的神采。

D.山翁以经霜后的甜橘、谷雨前采的新茶款待,诗人觉得风味极佳。

6.请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答案】5.D

6.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新茶款待,诗人觉得风味极佳”错误。“霜后橘,雨前茶”是山翁和诗人“话桑麻”时高谈自己收获的喜悦,赞叹自己产品味道清佳,并非用“橘”和“茶”来款待诗人,也非诗人觉得味佳。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青青的藤蔓缠绕着老树,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渐行渐近,就可以看到一幢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一条生满青苔的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以上几句,移步换形,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自“文木几” 以下,开始写走进隐士家中所见。文木是质地极密、色黑而无纹理的一种高级木料。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以上几句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

上片写景,选择了很多意象,有“村坞”“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石”“苔径”“篱”等等,意象丰密,色彩和谐,构成以一幅明净清幽的图画。

“苍藤老干,翠竹明沙”等描写老树与翠藤,修竹与白沙,都是静态景色,而“苔径逐篱斜”则描写夕阳中竹篱的影子在苔径上逐渐倾斜,既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化静为动,以动写静,表现了小院的清幽宁静。与前句动静结合。构成了优美清幽的画面。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7-8题。

留别王侍御维[注]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孟浩然到京城考试,失意后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与朋友离别,故写下此诗。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孟浩然在长安科举失意后创作的赠别王维之诗作,全诗语调低沉,表达直率,有怀才不遇的嗟叹,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

B.颔联上句中的“芳草”象征作者归隐的理想,表明他想要归隐。一个“欲”字和一个“惜”字,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C.颈联说明了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辛酸之泪、怨怼之情。一个“谁”字,反诘颇为有力,表明他体会到了人情如水的滋味。

D.尾联写作者想归隐田园、隐居不仕,表明了要彻底远离世态炎凉、是非颠倒的社会的决心。失意后的牢骚之情贯穿全诗,线索分明。

8.请简要赏析首联的艺术手法。

【答案】7.D

8.①运用叠词。“寂寂”“朝朝”两个叠词,既强化了门庭的冷落、寂寞,又从时间上强化了每天无人问津的窘况。②运用双关。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渲染了作者落第后门庭冷落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③直抒胸臆。“寂寂竟何待”意为在寂寞清冷中等待什么呢?“朝朝空自归”意为每天都茫然失落地独自回家。科举考试成空,似乎一切成空,表达了作者面对考试失利的无限惆怅和落寞之情。④这一联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开篇暗扣题目,渲染考试失利的悲哀、落寞、孤单之情,是为了引出下文与朋友因留别而显露的深沉而伟大的友谊。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彻底远离世态炎凉、是非颠倒的社会”无中生有且过度解读。尾联“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所以尾联只是叙写了作者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彻底远离世态炎凉、是非颠倒的社会。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运用叠词。“寂寂”,寂寞、落寞的意思,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朝朝”,天天、每天的意思,落第之后,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运用叠词,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其次,运用双关。“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朝朝”面对这种情形,作者深知,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再次,直抒胸臆。该诗首联意为: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 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作者到京城考试而不中,失意后作者感觉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这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怅惘和矛盾。

最后,在结构上。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由此可知,作者因为“失意”而“自归”,因“自归”而不忍与友人分别,而后道明“自归”的缘由,最后说明归隐的决心,所以,首联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开篇扣题,渲染悲凉气氛,暗含失意之悲,同时引出下文的“惜别”与“归隐”。

【易错点警示】

手法辨识不清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这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最易出错的题目。考生容易犯用错术语、理解不当、分析有误等错误。

【易错点快攻】

构建知识网络,对照辨认

1.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图。高考考查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考生要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并牢牢识记。在高考题中,常考的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角度(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等)]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象征、衬托(正衬、反衬)、渲染、联想、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虚实相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

(4)篇章构思: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总分结构、过渡照应、伏笔铺垫、首尾照应等。

2.直接辨认和逐条对照相结合。考生在答题时,有的诗歌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特征明显,能够直接辨认,如“鸟鸣山更幽”显然是衬托(以动衬静)。有的诗歌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表面特征不明显或者在平时复习时很少涉及,这就需要考生回顾表达技巧知识网络图,逐条对照辨认,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技巧。

【易错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深梦醒,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感受着周围的寂静。

B.一轮寒月正从东岭升起,流水冲刷着稀疏的竹根,发出泠泠水声。颔联由上而下,既有视觉描写,也有听觉描写。

C.颈联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用“响”“喧”二字将四野的空旷和寂静更加凸显出来,为尾联的“寂寞”做了铺垫。

D.倚楹至旦,发人深思。诗人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复杂,一个沉思苦闷的形象跃然纸上。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1.A

2.①直接抒情,“寂寞将何言”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②借景抒情,“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借助所处环境的空旷寂静,凸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百无聊赖中,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错误,诗句“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意思是: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由此可见,诗人是先听见露水滴落的声音,后开门面对菜园,并非“出来到了西园”才“听着露水滴落”的声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抒情方式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表达上,诗人先用“繁露坠”“寒月”“石泉”“山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而“闻繁露坠”“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都描写了夜间能听见的细微声响,从露水坠落,到远处泉水泠泠作响,以及山鸟时而一声啼鸣,都是以动衬静,显得更加幽寂,结合注释“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以及学过的《小石潭记》中诗人以清幽孤寂的环境反映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的例子,可见,此处的空寂环境也反映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之情。

最后一句则直抒胸臆,说“寂寞将何言”,意思是: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直接点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孤独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3-4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4.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C

4.(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怅望”,第二首又写其“已断肠”,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寄杜位①

杜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②,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曾被贬新州。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名,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叙事,在杜位调离之时写下此诗。次句抒情,归期难料,难以相见。

B.颔联以“已是十年流”强调杜位被贬时间长,族弟的遭际令人悲伤。

C.尾联中“心绪乱”与首联中“尚百忧”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繁多。

D.尾句想象两人过去同游曲江的快乐,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

6.颈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5.D

6.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错误,尾联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点明作者身在成都,感到心绪烦乱,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够和族弟一起共游曲江,并非“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而是对回到长安得到重用,过上安宁、兄弟重游的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又因国家动乱,这次离别后未必能再次相见,更遑论一起重游,而感到愿望难以实现的烦乱、惆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发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之多,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时光飞快的伤感。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干戈”指代“战争”,突出国家战争频发,诗人为国担忧。运用想象,诗人想象流放归来的杜位还是满头白发的样子,寄托了诗人对杜位深深的同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①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注)①溶溶:宽广的样子。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之中诗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月夜在基调上是非常吻和的。

B.颈联转写动物,描写塞外鸿雁急飞、邻家鸡啼,以反衬晚秋之夜的寒冷而漫长。

C.此诗所写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色彩皎洁幽丽,用这种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

D.此诗语言浅淡:浅,就是浅显通俗,不饰典故,不用深奥之语;淡,就是轻轻入之,淡淡出之,不着浓彩,不用艳词。

8.请结合颔联所写到的意象,赏析这一联写景的艺术效果。

【答案】7.C

8.(1)颔联先写菊花开放,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再写衰老的梧桐,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或:动静结合,写出秋的衰败)(2)残菊花开,衰桐叶落,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3)虽系写景,却暗寄着愁情(孤独、惆怅),且与首联写的“愁”字相呼应。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错误,应是“清冷寂静”。“用这种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分析不当,诗人月下凝思,不禁寂从中来,忧思萦怀。在这里,诗人借清冷寂静的氛围,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先写菊花开放,论常理,秋菊独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然而尚可支撑些时日。此处是对静景的描绘。至于衰老的梧桐,却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此处是对动景的描绘。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秋的衰败;

颔联,运用对仗的手法,以“花开”对“叶下”,以“残菊”对“衰桐”,以“傍疏篱”对“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

颔联虽然是写景,却暗寄着诗人的孤独、惆怅,且与首联“月里愁人吊孤影”写的“愁”字相呼应。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的浓浓的哀愁。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摹写渔家头戴纶巾,银发丝丝,静静倚坐在树下垂钓,这是渔人日常。

B.诗歌三、四句介绍渔家生活,男女各有其事,“挑叶去”和“买蓑归”对仗工整。

C.诗歌五、六句写西塞山风物,这里莼菜可采,鱼儿肥美,渔家生活幸福滋润。

D.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对渔人的生活充满羡慕。

10.这首诗融描写、叙事和抒情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D

10.①这首诗记叙了西塞山渔家的日常生活,垂钓、采桑叶、买蓑衣,一家人各有其事;②这首诗还描写了雨天河面船儿穿梭和莼菜漂浮的情景,以及春天鲈鱼肥;③尾联诗人直接抒情,对渔家这样平淡却丰富幸福的生活饱含艳羡之情以及自己旅居漂泊的孤独之感。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说法错误,“终日客”指诗人自己长年客居他乡。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本诗是一首羁旅诗,作者坐船停泊在西塞山,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感。

首联和颔联是作者对自己所看到的景象的叙述,“白纶巾下发丝,静倚枫根坐钓矶。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这是西塞山渔家的日常生活,渔父垂钓、中妇采桑叶、小儿买蓑衣,一家人各有其事。

接着,颈联“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中,作者描写了雨天河面船儿穿梭和莼菜漂浮的情景,以及春天鲈鱼肥,描绘了西塞山菜滑鱼肥的场景,暗示此处平淡却丰富幸福的生活。

而尾联作者笔锋一转,“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反观自己只是这里的过客,即使羡慕这里的生活也是徒然,此处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作为一名羁旅之客的孤独之感。

诗中作者将描写、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意蕴丰富,生动感人。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①

杜牧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

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

醺醺若借嵇康②懒,兀兀③仍添宁武④愚。

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注)①卢中丞:字子强,歙州刺史。酝:指酒。②嵇康:嗜酒,工诗文,谓已“性复疏懒”。③兀兀:昏沉貌。④宁武: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号为“武”。《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前途黯淡的情况下收到歙州刺史寄来美酒的心理过程。

B.诗人所蒙受的不平随着一壶酒的到来而似乎全然消散,诗人感到做梦般愉悦。

C.“醺醺”“兀兀”用词准确,既是对相关古人的描写,又是诗人自我感受的生动写照。

D.“风蒲”是一种入秋则凋的树木,诗人将其与“悲秋”呼应,增添无限人生况味。

1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B

12.①直抒胸臆。如颔联中“有如无”三字,直接表达了诗人收到太守寄来的“酒一壶”之后对于“攻破是非”和“削平身世”的真实感受。②运用典故。颈联中诗人运用嵇康和宁武的典故,抒发了深沉淡定的思想感情。③借景抒情。尾联以景作结,诗人通过“夹溪红蓼映风蒲”的描写,用秋天的凄凉景象,表现自己漂泊在外的伤感,同时表达出对卢中丞惦念自己并送来酒的感激。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感到做梦般愉悦”分析不当,从全诗来看,诗人当时的心态是淡定中透着无奈与伤感。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前途黯淡的情况下收到卢中丞寄来美酒的心理过程。

首联简单交代诗人的处境,直接抒情。首句“谁怜”透露出诗人的孤单与悲伤,衬托出下句“太守封来酒一壶”的可贵与欣喜。颔联叙述诗人喝了美酒的感受,像做梦一般,似乎连所蒙受的不平也消散了,传递出诗人当时淡定中透着无奈与伤感的心绪。

颈联借用“嵇康”疏懒、“宁武子”愚的典故,继续描写诗人喝了美酒的感受。其中“醺醺”“兀兀”用词准确,既是对“嵇康”“宁武子”的描写,又是诗人自我感受的生动写照。

尾联情景结合,以溪边的“红蓼”“风蒲衬托秋天的到来,加上自己即将远行,悲伤的氛围扑面而来,此刻感念朋友分赐的美酒,百感交集,以景结情。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①郁嵯峨②。

(注)①巫岫:巫山。岫,山。②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交代梅花初绽和盛放的时间,表明了诗人观察的细致与对梅的关切之情。

B.诗人虽然在梅花盛放的时节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的美好,但“客愁”萦怀,无法排遣。

C.颈联一般抒情,但本诗却另辟蹊径继续写梅,继而照应题目,以“江风”引出江梅。

D.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语言表达含蓄蕴藉,委婉深沉,读之回味无穷。

14.诗的颔联与颈联的描写颇具匠心,诗人在这两联中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颔联:①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利用情与景的反差,倍增其哀,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②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承首联写春意浓,然而再好的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以“客愁”为诗眼点明全诗主旨情感。

颈联:

①呼应题目“江梅”,春江微波与岸边梅花相映,巧妙地点明题目。

②融情于景,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江水岸花,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元”与“自”再次为尾联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作衬。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 “语言表达含蓄蕴藉,委婉深沉”表述错误。诗歌中明确写了“客愁”,将思乡之情、羁旅之愁直接抒发,并不委婉含蓄。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和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颔联“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中,“春意好”描写诗人在江边看到春天美景,一个“好”字恰恰反衬出诗人“最奈客愁何”,面对无限春意,诗人客愁无边,却又无可奈何。因此这两联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哀愁。

“最奈客愁何”直抒胸臆,诗人因为战乱二漂泊异乡,看到绽放的江边梅花,更是引起客居他乡的忧愁,“客愁”二字点明了全诗主旨,属于直抒胸臆。

颈联“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描写白雪与梅花同样洁白,春江上微波荡漾,江岸边梅花洁白,一方面景中含情,“元”“自”描写景色自好,但诗人见景更起思乡之情;一方面在结构上照应标题“江梅”。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注)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奠定了全诗忧郁哀愁的感情基调。

B.上片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

C.“此兴悠哉”中的“兴”指的是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高兴之情,兼切享名。

D.下片一二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被赋予了人的感情。

16.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答案】15.A

16.①拟人,“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突出长安沦陷盼望光复的情形,表达出词人夺胜的信心。②虚写(想象),作者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收复长安。③侧面描写,词人用长安之景表达对南宋军队的期盼,从侧面突出词人及南宋军队收复沦陷故国的决心和信心,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奠定了全诗忧郁哀愁的感情基调”错误,上片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体现的是慷慨悲壮的基调。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这三句的意思是: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词人想象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侧面突出词人及南宋军队收复沦陷故国的决心和信心,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